<p class="ql-block"> 后记:“小溪流”,让儿童诗点亮童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个句号在诗稿末尾轻轻落定,那些在课堂上、课间里,被孩子们反复斟酌的词句,终于在书页间找到了栖息的港湾。这是小溪流儿童诗社团的第二本作品集,也是一场关于童年与诗意的双向奔赴——孩子们用童真浇灌诗行,儿童诗则以璀璨光芒,点亮他们的成长征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开这些诗稿,仿若听见溪水潺潺。孩子们写《竹笋》,是把生命破土的倔强,化作“一节一节,把天空顶成绿色的伞”;写《冬》,是让雪花的洁白,晕染出“世界被按下静音键,只有阳光在冰棱上弹钢琴”的奇妙。潘牧然的《空海螺的心》,把大海的私语藏进螺壳,也藏进童年对远方的遐想;李想的《眼睛》望向《人民文学》的深邃,让童真的观察,碰撞出瞳孔里住着好奇,眨一下就有对生命的思考。这些文字,无关技巧的堆砌,只是纯粹的“我手写我心”,却让每个阅读者都能触摸到:童年本身,就是最动人的诗。</p><p class="ql-block"> 就像书页中那些经典童诗给予我们的触动,小溪流的孩子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平凡日常绽放诗意。他们观察落叶的纹路,听鸟鸣的节奏,把对世界的惊奇与热爱,都揉进每一个押韵或不押韵的句子里。这是童年最本真的表达,更是诗心最初的绽放——原来,当孩子开始用诗意的眼睛看世界,生活的每一粒尘埃,都能折射出彩虹。这些稚嫩笔触下的文字,恰似童诗佳作,唤起对微小美好的珍视,让我们重新发现,童年与儿童诗本就相融,孩子天生是生活与诗的“原住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收入这些孩子的诗作,是想让更多人看见:诗,本就是童年的“原住民”。正如那些触动心灵的儿童诗佳作,能唤起我们对生活微小美好的珍视,小溪流的孩子们也在用诗句证明——他们是生活的“原住民”,更是诗的“原住民”。当小读者翻开这本集子,发现“原来我的书包、课桌、课间的嬉戏,都能写成诗”,当他们意识到“诗歌不在远方,就在我的生活里”,那颗诗的种子,便悄然在心底萌芽。</p><p class="ql-block"> 小溪流儿童诗社团有个响亮的口号:“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当我们阅读这些由真实童年吟出的自然之诗,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每个孩子心中,都住着一个“诗的精灵”。它对露珠的闪光充满惊奇,对鸟鸣的私语饱含温情,对四季的轮换永远兴致勃勃。守护这个精灵,让它不被成长的喧嚣淹没,是小溪流儿童诗社团的初心,更是教育者的使命。就像守护一粒种子发芽,我们期待这些诗的精灵,能陪伴孩子走过漫长岁月,让诗意成为他们对抗平庸的武器,拥抱美好的底气。愿每个孩子都能幸运地与心中诗精灵相伴,让这份对世界的惊奇与热爱,长久留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首山镇第三小学的校园出发,小溪流的孩子们带着儿童诗,驶向了更辽阔的天地。潘牧然的作品在《延河》里流淌,张凌菲的《我是春天里的一粒种子》在《儿童文学》里发芽,李想的《眼睛》在《人民文学》的星空闪耀……这些成长,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童诗点亮童年”的生动注脚。它们证明:当童年与诗相遇,平凡的成长也能绽放出超越年龄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而这,正是小溪流儿童诗社团存在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写诗的集体,更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孩子的童真,一头连着广阔的文学世界;它不仅是培育诗心的苗圃,更是一艘渡船,载着孩子们以儿童诗为舟,驶向更辽阔的成长海洋。未来,愿这条“小溪流”继续奔腾,让更多孩子发现:原来自己的童年,也可以写成诗;原来诗里的世界,能让童年变得更加明亮、更加辽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合上这本诗集,并非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愿这些儿童诗,如萤火虫的微光,在孩子们漫长的成长夜里,持续点亮诗意的灯盏;愿小溪流儿童诗社团的孩子们,永远记得:童年因诗而闪耀,他们因童年的诗意,永远拥有对抗世界的柔软与力量。让儿童诗继续点亮童年,让“小溪流”,流向更浩瀚的远方。</p><p class="ql-block"> 李鹤</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