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难以淹没的诗情(六)西子湖畔思东坡

王木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半山水一半城,人间天堂是杭州。杭州之美,古今无疑。唐白居易有词,《忆江南 最忆是杭州》。</p><p class="ql-block">        杭州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夏商汉地分九州时属扬州。春秋战国时,是诸侯争霸之地。先属越后属吴,复属越又属楚。南宋迁都于此,时称临安。</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挺奇葩的一个朝代。宋太祖是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的宋朝。唐朝时期版图,有一千二百万平方公里,到了宋朝,仅剩下三百多万平方公里。这里有五代十国的错,不能全怪宋朝,但就连这些土地都没能守住则是宋朝的问题。太祖赵匡胤怕手握重兵的大将复制他的手段,成为颠覆者,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们的权力。从而宋朝形成了扬文抑武,文贵武贱的局面。十几个皇帝都缺武少威,温良谦恭。武将权力缩小,军事力量弱化,使得周边战争败多胜少,领土面积越来越小。宋真宗为保边境安宁,与辽订立了澶渊之盟,承认后晋割让的燕云十六州,每年还送银、帛30万两。宋徽宗联金灭辽,试图收复十六州。最终反被金灭,导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成了俘虏。金国吞并了长江以北疆土。到了南宋时期,版图面积仅有二百万平方公里。大宋江山,又丢了三分之一。可崇文弱武又迎来了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繁荣。特别是文学方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宋词时代,成为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文学高峰。宋代文人,把诗改为长短句,成了宋词,读起来更有味道。唐朝有记载的诗人共有2391人,而宋朝则有7871人。宋朝成了文人天堂,武将苦海。</p><p class="ql-block">        若问宋朝文人谁最有名?妇孺皆知非苏轼莫属。子瞻词,天下第一,被誉词圣。诗,宋朝第二。文,纵横恣肆,“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擅长行、楷,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画,隽逸瘦硬,意境深远,如其品格。他在文学艺术上的创作,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的高度与成就。使他在当时作家中获得了巨大声誉,形成了文坛领袖地位,是宋朝当之无愧的文学巨匠。但苏轼的性格却不合时宜,他耿直率真,勇于直陈己见,不会阿谀奉承,不屑钻营谋权,常遭政敌攻击。又因才华横溢,名声爆棚而遭权贵嫉妒排挤。因此在朝廷很难立足,屡遭贬谪,一生都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苏轼乐观豁达,豪爽善良,在天子身边做不好官,离开京城却成了百姓身边的好官。我们今天能见到这么美的杭州,这么美的西湖,不能不感谢苏轼曾经的努力和付出。</p><p class="ql-block">        不是第一次来西湖,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曾两次出差杭州,都游过西湖。但因时间关系,只到了湖心的小瀛洲,未去苏、白二堤感受六桥风光,断桥爱情,留下了很多遗憾。今天的杭州,今日的西湖,与前两次来时不可同日而语。站在岸边,扫描整个西湖,感觉湖还是那个湖,城却不是那座城了。40年的变迁可谓巨大,城市规模几乎翻倍,西湖几欲被钢筋水泥所困,已非城西之湖,成了城中之湖。湖岸也修葺的更美了,围湖一圈都是公园,环湖路在花木亭台中穿过。环湖赏游,可步行亦可乘观光电瓶车。</p><p class="ql-block">        遥望对面的苏堤和右侧的白堤,不禁感慨。都说时过境迁,虽然湖境未迁,心境却大变。如今已无意断桥邂逅,白堤偶遇。更渴望在苏堤上碰撞子瞻的灵魂,与其在望湖楼上听雨,醉春亭下看柳。 </p><p class="ql-block">苏轼两次任职杭州,“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新法之弊。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向宋神宗面陈苏轼之过。苏轼知京官难当,请求外放,被授为杭州通判。其实苏轼是支持变法的,但心直口快的他,看到新法的弊端,总想说出来。结果变法派当政排挤他,保守派掌权打击他,一生都在贬谪的路上。第一次到杭是副职,大多时间游历山水,抒怀解忧。访民问苦,了解民情。留下了许多不朽诗作,人们耳熟能详的有二首。 一是岸边醉酒之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黑云翻墨未遮山,</p><p class="ql-block">            白雨跳珠乱入船。</p><p class="ql-block">            卷地风来忽吹散,</p><p class="ql-block">            望湖楼下水如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借自然现象上的先云后雨,风去雨散,天晴湖静,抒超脱豁达之情怀。任政坛风云变幻,我自安详以待。一是湖上饮酒而吟,《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水光潋滟晴方好,</p><p class="ql-block">            山色空蒙雨亦奇。</p><p class="ql-block">            欲把西湖比西子,</p><p class="ql-block">            淡妆浓抹总相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苏轼,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自得其乐。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怀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晴也好,雨也好;西施美,西湖更美。对西湖来说,晴天雨天都难改其美。对于西子来说,淡妆浓抹都不失美色。</p><p class="ql-block">        苏轼第二次到杭州是元佑四年(1089年),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这次是正职,有了知州的权力和第一次深入民间留下的认识,开始大展身手治理杭州。在任职两年期间,最值得称道的是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西湖,使杭州有了“天堂”的美誉。他用从朝廷奏乞和州府自酬的2.7万贯资金,历时四个月,用工20万,将被瘀泥、水草、湖田占了一半的西湖疏浚出来。为了解决运输和堆放问题,把挖出的湖泥堆于湖中西侧,筑成了一条南北长2.8公里的长堤,从南屏山麓直达栖霞岭底,后人称为“苏公堤”。堤上建有六桥,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苏堤两侧植有花木,为碧桃、海棠、芙蓉、紫藤,间隔以杨柳。正如民谣所唱:“西湖景色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春日之晨,苏堤之上,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春。这就是“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西湖疏浚后,苏轼担心有人还会侵占湖面,便在湖心立了三座古塔作为标志,约束后世。塔是中空的,后来有人在月圆之时点烛于塔心,使天上的月亮和塔孔烛影与水融合,交相辉映,形成了“西湖十景”的另一绝妙景观,“三潭印月”。三潭印月美景还有个噱头,在中秋佳节月圆之际,来此数月亮。每个石塔有5个孔,烛光透出月亮般的5个圆,三个石塔的圆孔都映在湖面上,形成了30个月亮。加上天上和映在水中那轮明月,就有32个。有人说是33个,因为人们心中还有一个。其实真要数是数不过来的,人头攒动,目光迷离,烛光塔影,水波荡漾,而每个人心中又都有一轮圣洁,会是多少月亮呢?</p> <p class="ql-block">        站在湖边犹豫,是否要环湖漫步游。问旁边饮料亭的老板,围湖转一圈需要多少时间。老板说太远了,你转不了的,我们都不去转的。这时不远处的码头,发往湖心岛的游船在揽客。想起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于是购票登船,去看张岱的湖心亭。结果游船开向了小瀛洲,问船长去不去湖心亭,船长说没开放。心凉了半截,小瀛洲,三潭印月以前都看过,只好重游一次。匆匆转了一圈,返回岸边。坚定地从涌金门码头向南,顺时针环湖而行,先奔苏堤。在高德地图上搜了一下,距苏堤2.5公里。伴随着疏密相间的人流与不时追身而过的车流,环顾左右,漫步前行。经柳浪闻莺,听风声鸟语;穿长桥公园,赏美女桃花;望雷峰新塔,怜白蛇柔情。一时,老花的眼睛,更觉烟柳笼纱。清晰的镜头,却留住了瞬间永恒。未觉五里之遥,转身就到了苏公堤。凝视东坡雕像,静听南屏晚钟。</p><p class="ql-block">        两次来杭未曾到过的苏堤,今日终于相见。在转角处的映波桥旁,有苏东坡纪念馆。仰望面向苏堤而立的东坡先生,喃喃自语,子瞻,我来了!不管你能否听见,我愿心有灵感。有六桥凌波的长堤,宽40米。上铺柏油路面,两岸绿树成阴。人群往来,观光车顺行。两侧堤边有石板小路,间或微阁小亭,有长者漫步流连,或恋人相偎小憩。一条长堤如锦带,牵南屏玉皇,拂栖霞紫云。两湖碧水如明珠,映古今日月,嵌吴越社稷。今天的苏堤很美,携西湖妆扮杭州天堂。当年的长堤很土,却凭西湖的治理誉满全宋。</p><p class="ql-block">        苏轼调离杭州后,在《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一诗中,提到了疏浚西湖的艰苦和欣慰。诗题的意思是,作者于哲宗元祐六年(1091)从杭州调知颍州(安徽阜阳),当时赵德麟为州判(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二人决定浚治颍州西湖。未及竣工,苏轼于次年调知扬州。苏轼知扬州时,颖西湖告成,赵写诗寄怀苏轼,苏轼次韵写下这首诗奉答。全诗共20行,前8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山秋毫两无穷,</p><p class="ql-block">            巨细本出相形中。</p><p class="ql-block">            大千起灭一尘里,</p><p class="ql-block">            未觉杭颍谁雌雄。</p><p class="ql-block">            我在钱塘拓湖渌,</p><p class="ql-block">            大堤士女争昌丰。</p><p class="ql-block">            六桥横绝天汉上,</p><p class="ql-block">            北山始与南屏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在给苏的诗中开玩笑说,颖州西湖要与杭州西湖争雄。所以苏轼前四句取道家与佛家思想,以一个富有哲理的大议论幽了赵一默,为全篇增添了神韵。他说,不必将泰山与秋毫相比,大小序列本是“物量无穷”。何须称巨道细,巨细高低只在于彼此相较的范围中。佛家有言,三千大千世界也不过起灭于微尘一粒。杭、颍二湖更是微乎其微,不必论雌雄,比高低。接着,作者就两湖雌雄辩难的话头,追叙治杭州西湖的事。杭州西湖的淹塞,在于菰葑滋蔓,除葑清淤始有湖清如镜。筑起的大堤引来游赏的女士,仪容丰盈,湖上添了新风景;堤上架桥,仿佛六道比肩彩虹,又好像横过银河的一道长龙。北山与南屏,悬隔千古终于一朝相通。苏轼不会知道,40多年后临安成为了京城,如此得意之作,成了京都一景。更不会知道,900多年后,他也因此成了杭州的“老市长”。</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西湖,正值一年好时节,气候将暖尚凉,不湿不热。花朵半开半合,欲笑还羞。不计时间的悠闲漫游,未觉疲惫即过了六桥,来到堤北端的丁字路口。左侧向西,路对过是岳庙。继续西上,北为灵隐寺,美人峰。南为飞来峰,天竺山。岳庙头门二层重檐,巍峨庄严,正中悬挂“岳王庙”竖匾。大殿有岳飞塑像,高大雄伟。后有岳飞、岳云墓,是民族英雄长眠的地方。墓前两侧分列秦桧、王氏等人的铸铁跪像,旁有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千百年来,人们把对岳飞的爱,化作了对秦桧的恨,跪像常遭暴打,曾被毁9次。岳飞有《满江红》词,激励了无数古今志士。宋代无人能忘“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不甘。今天无人不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名句;多少壮怀的战士誓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多少立志的少年自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p><p class="ql-block">        灵隐寺一线以前去过,且天色已晚,遂左转向东,继续顺时针环湖。经风雨亭,过西泠桥,在临湖转角处,有六角挑檐的慕才亭。亭子由六根方柱支撑,12副楹联刻于方柱之上。亭下是钱塘苏小小墓。苏小小是南朝齐(479-502)时的钱塘名歌妓,才貌出众,曾作脍炙人口的“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诗句,据传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其实多次搬迁发掘,只是空坟一座。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曾作《苏小小墓》诗,通过丰富、奇特幻想,把一个美丽的女鬼形象拟人化,写得缠绵悱恻,绮丽浓艳而又空灵缥缈,引人遐想。</p><p class="ql-block">        李贺号称诗鬼,才华媲美李白,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的诗人。在唐代诗人排行榜上,位列第九。他有很多唯美的诗句,如 “天若有情天亦老”、 “雄鸡一声天下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等等。他有很多诗句,成为了历代文人化用的范句。然而,排在唐朝诗人前十的李贺,《唐诗三百首》却没有收录他一篇作品。不知清代蘅塘退士编选唐诗选本时居何心态,真是考虑诗歌的通俗易懂,便于儿童阅读和理解?上面列的诗句晦涩难懂吗?是李贺的诗不受当时朝廷待见,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而有意避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过了西泠桥,就进了里西湖的孤山岛。在路过孤山下的西泠印社时,印社已闭馆,无缘金石镌刻之美,颇感遗憾。沿孤山路东行,转过孤山就是白堤。虽然白居易曾在白堤治过水,但白堤之白,无关白居易。而是出自白居易任职杭州之前就有的白沙堤。白堤不长,由锦带桥和断桥相连。白堤不美,但意境美。断桥未断,天涯却有断肠人。传说,断桥就是白娘子与许仙相遇的地方。因此年轻人常到此寻找爱情,期待偶遇。这里也是赏雪的好地方,明人汪柯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谈》里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所以,清人张岱才去《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有船,看雪能去湖心亭。不方便去湖心亭的人,只能赏“断桥残雪”了。过了断桥,向东再向南走约2.5公里,就可以到达我绕湖的起点涌金门。此刻已过晚7时,已走了4个多小时。剩下的路没有再步行,坐公交车回到了清泰街住处。</p> <p class="ql-block">        苏轼一生创作了与杭州有关的诗词有400多首,占了他全部留传后世2700多首的近二成。其中300多首是在杭州时留下的。而吟诵西湖的就有160多首,足见他对杭州的深厚感情和对西湖的无比眷恋。在杭州的两次为官经历,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行政能力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他与杭州渊源深厚,他在杭州政绩斐然,他给杭州留下了一条芳堤,一湖碧水,众多诗篇和民间故事等文化遗产。得到了杭州人民深切的感念和追思,至今仍被杭州人称为“老市长”。 </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性格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婉约;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时的得意,又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窘迫;既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瀔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顿悟:又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绝唱。唯独那一肚子不合时宜,让他一生颠簸,一路贬谪。正如他自己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湖从来不缺少爱情,却又写满了忧伤。万松书院,三年伴读的梁祝,十八相送再也送不到头的长桥,西泠桥畔,寂寞长眠的苏小小,断桥边上,打着油纸伞的文弱少年,痴等千古无悔的白娘子。</p><p class="ql-block">        西湖从来不缺少诗情,却偏偏少了李易安。绍兴二年(1132)48岁的李清照,在健康料理完丈夫赵明诚的后事,辗转来到临安,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71岁时离世,在临安西子湖畔生活了23年。作为苏轼学生的女儿,却没有为苏堤,为西湖留下只言片语。“过眼西湖无一句,易安心事岳王知。”夏承焘先生在《瞿髯论词绝句·李清照》中如此形容李清照的晚年心态。经历了“靖康之变”,国破家亡的绝代才女,不再伤春怨别,少了儿女情长,多了家国情怀。她在一首《菩萨蛮·》词中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一个是不得不接受的新家园,一个是永远不能释怀的故土,南北都是需要共同守护的家国。在临安偏安一隅,易安居士并不易安。</p><p class="ql-block">        杭州武林门外的西马塍,最早是越王钱镠养战马的地方,后来李清照寄曾寄居在那里。经过800多年的历史变迁,西马塍确切地址已记载,李清照寄居的几间小房更无从寻起。她死后埋在什么地方,亦不为人知。今天的马塍路,只是借用一下古名。但只要来到马塍,依然会想起哪个不愿出门,即使过年也只是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落寞憔悴的老妇人,那个曾名动京城的词国皇后李清照。依然会记得,那清丽婉约的词作,虽然没为西湖留下一句。</p><p class="ql-block">        1952年7月,张爱玲在去香港之前,突然想到要去杭州西湖走一走。后来,她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中说,“湖水看上去厚沉沉的,略有些污浊,却仿佛有一种氤氲不散的脂粉香,是前朝名妓的洗脸水。”还好,没说是苏小小的浸尸水。相较于李清照的一言不发,也许长留心中,深藏心底的才是最美好的。</p><p class="ql-block">        在西湖只顾观景,不曾偶遇子瞻,聊上只言片语。在清泰街佑圣观路140号茶庄里,却偶遇了一位美女画家,帮美女老板推荐西湖香茗。一边欣赏画家的水墨丹青,一边品尝老板的雨前龙井。忽然想起龙井茶的创始者辩才法师与苏轼的一段忘年佳话。当年,西湖事成后,已从上天竺寺退居到龙井寿圣院的79岁辩才法师,送给苏轼一罐龙井茶,并附寄《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帅苏翰林》。53岁的苏轼前去探望老法师,两人品茗谈佛论诗,直到向晚时分别,法师破例过溪相送。后来,苏轼不惜笔墨,详细记述了这次亲历并与之唱和,流露出对这段友谊的珍重之情。这就是苏东坡的《次辩才韵诗帖》,真迹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失意的政客拜访退休的高僧,谈论的只是诗与茶,却充满了情和暖。</p><p class="ql-block">        辩才遇见苏轼,“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我遇见二美女无关风月,相谈甚欢不涉风情。只是接受了建议带些龙井,以品尝美女的品位与茶庄的信誉,感受辩才龙井与苏轼的情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别了杭州,在萧山机场候机时,于书亭淘了一本杭州本土当代作家吴晓波的《人间杭州》,分享作者与一座城市的记忆,弥补我短暂杭州之行难以见闻的历史与风景的遗憾。平生三下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词,道出了不仅是我更是众人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杭州,何日更重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山水与风土人情,但没有诗人们深邃的日光,独到的见解。更无丰富的词汇,灵动的笔触。无法像他们一样,用凝练语言,表达出诗一样的赞美。只能以冗长的文字,纵情山水,穿越历史,遍访先贤,寻梦唐宋,打捞诗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时间淹没了历史,繁华掩盖了古迹。但淹没不了诗情,掩盖不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