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9年1月,好友陈步新随北京知青2万6千多人乘专列到铜川,又坐汽车到富县,最后坐马车来到直罗镇胡家川村插队落户四年。</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的烙痕铭记在心,永不磨灭。这段岁月对与我们说,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磨练,更是一种特殊的成长摔打。</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5日,步新回到魂牵梦绕的胡家坡,寻找到当年住过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窑洞主人陈背双在家,热情接待我们,并详细介绍当年知青状况。</p> <p class="ql-block">56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相见,一眼认出对方,并快速叫出名字,好神奇呀!要不是当年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咋能脱口而出。</p> <p class="ql-block">在同甘共苦中结下深厚感情。</p> <p class="ql-block">与陈背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陈背双家的大院子</p> <p class="ql-block">来到哥哥陈背篓家</p> <p class="ql-block">好大的院子,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背篓家的居住环境真好。</p> <p class="ql-block">背篓详细介绍他家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陈背篓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与背篓、背篓的媳妇、背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依依不舍,不知何时再见!</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胡家坡建成有名的度假村</p> <p class="ql-block">新农村,新气象!</p> <p class="ql-block">二,乡村女教师</p> <p class="ql-block">步新在胡家坡知青中年龄最小,常见乐呵呵,不笑不说话。生产队见她品行好,秉性善良,就让她到桥儿沟当老师。</p> <p class="ql-block">1970年,步新调到桥儿沟小学任教,开启三年的乡村女教师生涯。创建学校就她一人,既承担传授知识,又负责全面管理,更要呵护30多名孩子的健康成长。五个年级的语文、算数、体育、唱歌等所有课程,都由她负责到底。在不同年级间轮番授课,其难度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冬天孩子们带着家里燃烧的树根来取暖,教室烟熊火燎,她就等浓烟散去,开始上课。各年级上下课时间都是她看钟表敲打外面的破旧铁锅。</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学到文化,她容许学生们背上小弟弟,小妹妹来上课,其难易程度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学校没有教育拨款,村里更没有经费支持。为解决学生课本问题,她利用业余时间,精心打理生产队拨给的一块土地,将收获的蔬菜、粮食拿到镇上售卖,用换来的钱购买课本。</p> <p class="ql-block">在那么艰苦条件下,她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环境优劣,而在于教育者的情怀与担当。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她的精神证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自力更生的奋斗意识、关爱学生的教育初心,始终是教育事业最珍贵的财富,值得代代传承与弘扬。</p> <p class="ql-block">这里留下她三年心血,一定要回来看看。踏进桥儿沟村,只见几个老人在树下纳凉聊天。</p> <p class="ql-block">步新突然来到,提起五十年前的事情,他们恍惚慢慢地会想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她用自己的坚持和付出,为乡村的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这般精神着实令人敬佩与感动。</p><p class="ql-block">1973年被生产队推荐到西北大学上学。</p> <p class="ql-block"> 为陈步新乡村女教师而作</p><p class="ql-block">乡村教师很神圣,自力更生育精英五个年级一人教,当年杰出女知青 </p><p class="ql-block"> 王科学 2025年6月5日</p> <p class="ql-block">三,走访刘焦平插队的安家川</p> <p class="ql-block">我与刘焦平当年是直罗公社的团委委员,认识比较早,后来认识陈步新,关系更深一步。</p> <p class="ql-block">来到安家川,有幸遇见熟悉刘焦平的老乡。</p> <p class="ql-block">代表刘焦平看望当年的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依依不舍离开安文章家</p> <p class="ql-block">老乡领到刘焦平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是刘焦平住过的窑洞,虽然破旧不堪,但这里留下他的足迹,留下他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刘焦平在这度过三个春秋,72年从这里到北京上的大学,上的北京工业学院。</p> <p class="ql-block">来到安家川,看到他住过的地方,听到老乡对他的赞誉,完成我俩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知青岁月,既有激情和浪漫,也充斥着诸多无奈与蹉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段独一无二,精彩非凡的人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知青的农村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长,但有很多启迪,让我们懂得是真正的苦与甜。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这一代知青人的峥嵘岁月永远铭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回首往事,我们无愧于那个时代。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奔赴农村,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是一代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故事与精神必将闪耀在共和国光辉的历史长河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