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台山,坐落于山西省忻州市,太行山系北端,横跨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与定襄县,周长约五百余里。这里群峰叠嶂,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得名“五台”。又因山中气候清凉,即使盛夏也无酷暑,因此又被称为“清凉山”。</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乃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素有“金五台”之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它并非单一山峰,而是位于“华北屋脊”上的一片山峦群,最高峰海拔达3061米。五座主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峰顶开阔平坦,宛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座青庙(汉传佛教)与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圣地,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为历代皇帝敕建,多位帝王曾亲临参拜,令人心生敬仰。</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名寺众多,其中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尤为著名。这些寺庙不仅历史悠久,更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是朝圣者与游客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普化寺虽为五台山较年轻的寺庙,却地灵人杰,化导有方,僧才济济,高僧辈出。寺中不仅保留了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更有别具一格的彩塑雕刻,以及弘扬佛法的释家狮子,使普化寺法脉绵延,香火鼎盛,成为五台山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名扬海内外。凡到五台山的信众与善士,无不前来参访,取经学法,敬佛结缘。</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约五公里处的小车沟村九龙岗山腰,依山傍水,清幽静谧。</p> <p class="ql-block">传说昔日有九条恶龙作乱,文殊菩萨将其镇压于山下,清澈的水底至今仍可见九条小龙的影子,龙泉寺因此得名。寺庙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清末民初重建,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初年所建,古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现存建筑包括牌楼、影壁、台阶及三座院落。中院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西侧为门殿、宗堂殿、祖师堂及普济墓塔;东侧则为文殊殿与厢房配殿。最前端的石牌楼为纯汉白玉雕刻,精美绝伦。牌楼下接一百零八级台阶,阶下为青砖影壁,呈八字形,边沿饰以雕刻图案,正中嵌有一整块汉白玉镂雕,描绘五台山主要寺庙的写意图。影壁中央的石雕尤为精彩,文殊骑狮居中,人物花卉环绕,构图严谨,神情逼真,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是密宗最早的传播中心之一,为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亦为五大禅处之一。始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清代多次修缮。寺院占地逾15000平方米,建筑恢宏,包括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文殊殿、大雄宝殿、配殿、后殿、藏经阁、堂楼与廊房等共18间。山门前的一对唐代石雕卧狮,神态威严,栩栩如生。山门左侧矗立着一座藏式砖塔——文殊塔,塔身雕刻文殊像,极具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文殊塔为藏式砖塔,高7.5米。塔基为正方形平台,高1米,边长6米,上承束腰须弥座,覆以仰莲。塔身为覆钵状,上建须弥座、十三天、金属华盖,顶部为仰月造型。塔腹雕刻文殊菩萨像,线条流畅,神态庄严,是五台山佛教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或万佛阁,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原为塔院寺属庙,清代改为黄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占地面积达4898平方米。寺庙整体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包括文殊殿、五爷殿、万佛阁、僧舍、戏台等,殿堂楼阁错落有致。五爷庙供奉的五爷,即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本土化、世俗化的象征。民间传说五爷有求必应,寄托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安康、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因此,五爷庙成为五台山香火最盛、祈福人数最多的宗教场所。</p> <p class="ql-block">去悬空寺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恒山,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概念。狭义恒山即“北岳恒山”,亦称“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等,自明末清初被列为五岳之北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广义恒山则指横跨山西大同与河北张家口之间的一系列山峰,全长近300公里,最高峰为馒头山,海拔2426米。恒山地势险峻,扼守山西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等古代关隘至今仍保存完好。自明代起,恒山成为北岳国家祭祀之地,五岳文化与恒山文化深度融合。恒山道教始于西汉,北魏时期兴盛,成为全真派的重要圣地。此外,恒山山脉矿产资源丰富,是山西东北部煤铁主产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原名“玄空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磁窑峡(金龙峡)翠屏峰西侧,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独特建筑群。寺庙距地面约60米,文物建筑面积472平方米,寺前平台72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921平方米,文物保护区达8.83公顷。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历经金、元、明、清多次修缮,民国时期基本形成今日格局。寺门向南,以西为正,整体为木质框架结构,呈南北走向多层次布局,形成“一院二楼”的格局。南端为悬空寺院,包括大雄宝殿、太乙殿、关帝殿、钟鼓楼、送子观音殿、伽蓝殿等;北端为南楼与北楼,分别设有纯阳宫、三官殿、雷音殿、三教殿、四佛殿、三圣殿等。悬空寺周边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北岳神祭祀文化、民间信仰、传说故事等,尤以“悬空寺悬空之谜”最为著名。作为恒山十八景之首,悬空寺被李白誉为“壮观”,被徐霞客称为“天下巨观”,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并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原名“玄空阁”,“玄”取自道教教理,“空”则源于佛教思想,后因整座寺院仿佛悬于悬崖之上,遂改名为“悬空寺”。因“悬”与“玄”同音,寓意深远,令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整座建筑群建于山腰间天然凹陷的岩层之中,沿山势由南向北逐步升高。这种选址既避免了风雨侵蚀与烈日暴晒,又有效防止落石威胁,充分体现了古人选址与建筑智慧的完美结合。寺庙主要以插入岩石的悬臂梁为承重结构,辅以立木支撑,形成稳固的承重体系。横梁称为“铁扁担”,以当地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进岩石里去的。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具有防腐作用。这些立木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 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此外,南北二楼的底基安稳地坐于悬虚凹陷的下底部岩石之上,其回廊栈道由三分之二部分插入石壁的横梁上的搭板构成,每根梁下另加一根插入石壁的隅托梁,每根梁外端下的装饰性细长立柱从外观上给人以支撑作用的错觉。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