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老家的河边有一大片芦苇滩。到了初夏,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翠绿的芦叶。它们在微风中跌宕起伏,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这个时候的芦叶,便成了我们一帮小伙伴们做芦号的主要材料。</p> <p class="ql-block"> 芦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算不上乐器。就是</span>用一张张芦苇叶子卷的,能发声,外形像小号一样,只不过为童年的我们提供了一种欢乐的玩具。</p> <p class="ql-block"> 闲暇时,小伙伴们每个人都会卷上几个芦号,含在嘴里,用力鼓吹。他们一个个鼓着腮帮子,涨着通红的小脸,对着芦号呼呼地吹看,随之发出高低错落的音乐声,宛如数十只蜜蜂在耳畔忽远忽近地飞舞着,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做芦号很简单,就是把芦叶用劲一卷一卷,卷成一头粗一头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小巧的广播筒状。把</span>细的一头压扁放到嘴上,轻轻一吹,美妙的声音就会很自然地滑溜出来。那声音清脆响亮,瞬间打破了芦苇荡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让人称奇的是,芦号的音色和音域与它的长度有着明显的联系。短则清明似笛,稍长则深沉若箫,好像超过五十公分的才嘹亮如号……</p> <p class="ql-block"> 芦号可以卷成尺把长,屏起力气吹一声,其声粗犷如同老牛叫,很远处都听得到。在满眼绿色中辨不清归途时,将芦号一吹,四处便马上响起接应的号声,此落彼起,甚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做芦号是哥哥教我的。那时候,在炎热的夏天,我会跟着大人下河捞水草或者捕鱼,有空时我便伸手折一根芦苇,小心翼翼地做芦号。做好后鼓起腮帮用力一吹,会发出时而细气悠长,时而短促无力的号声,迴响在整个芦苇荡里。霎时,惹得水鸟们叽叽喳喳的跟着唱起来,水底的鱼儿似乎也浮出水面跳跃起来,这时候我自己也成了最开心的那一个。</p> <p class="ql-block"> 整个夏天,小伙伴们面前总会挂个长短、粗细不一的芦号。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总要相互比拼一番。所以,大家都挖空心思,采用多种手法把芦叶制作成精美的芦号,争取获胜。</p> <p class="ql-block"> 芦号虽然不能够去演奏那些高雅的旋律,但足以表达儿童们的心语心曲。小小的芦号,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