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

孙天才

<p class="ql-block">  在近代云南的历史上,有一文一武两所学校非常著名。“文”乃西南联合大学,“武”乃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后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p><p class="ql-block"> 位于风景秀美的翠湖之畔的这座百年学府,被誉为“将帅摇篮”。从光绪23年(19 07年)开办,到民国24年(1935年)停办,这里先后培养了朱德、叶剑英、龙云、卢汉等9400名新型军事人才。每当历史的重要关头,这些用现代军事理论和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军人,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那些黄墙红窗的建筑群静默地伫立在风雨中,圆形拱门前的石狮和校兵场上的树木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和时代的更迭。</p><p class="ql-block"> 步入楼下楼上的展厅,和当年的教室、宿舍,一幅幅充满历史感的老照片,还有那些依然熠熠生辉的战旗、徽章、军服、战刀、枪炮,仿佛将人们带到了遥远的历史深处。“坚忍刻苦”的校训,以及“风潮滚滚,练成铁臂担重任。但凭那团结力,旋转新乾坤”的校歌,回荡在这里的楼上楼下,也彰显着这里过往的热血和光荣。</p><p class="ql-block"> 28年间,这里产生了2位共和国元帅,产生了300余名将军,包括当年朝鲜、越南的人民军总司令和缅甸的国防部长等,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后来的黄埔军校有60%的教官是从这里去的,也沿用了这里的授课训练教材。</p><p class="ql-block"> 从蔡锷时朝、唐继尧时期到龙云时期,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风云无常中一路走来,我惊叹着,这座学堂,以及从这里走出去的新型军人,能始终站在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历史正确的一面。无论是1911年发生在云南的赫赫有名的“重九起义”,还是1915年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通电宣言;无论是1927年反对北洋军阀割据的北伐战争,还是1937年抗击日本人侵略的抗日战争,包括打响反对国民党第一枪的“八一起义”,从这里走出去的杰出将领,都做出了符合历史发展逻辑和社会进步方向,以及个人前途命运的艰难而正确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作为滇军中第一支北上抗日的队伍,其四任军长全部出自这里的毕业生。这支军队在中条山保卫战中的浴血奋战,以及在败局难以挽回的弹尽粮绝中,军长唐淮源和寸性奇等将领“誓死与中条山共存亡”,其自戕殉国之壮烈震撼心灵。还有,1945年9月28日,在“河内受降”中,中国战区中国陆军第一方面军的卢汉、冯锳、尹继勋,均为讲武堂的毕业生,无不在历史上留下了盛誉和英名。</p><p class="ql-block"> 驻足于此,与百年前的那些胸怀家国的热血青年并肩而立,窗外的滂沱雨声似乎也融入到了室内的校歌的激越旋律中。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中国人崇尚的一句话:“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我也想到了鲁迅曾说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脊梁,这种精神,可能就是中华民族在历次濒临灭亡的危难中,之所以能大难不死并走向复兴的根本原因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