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如意明清珍宝展”——郑州博物馆观展记

小满梧桐🌿

<h1> “太平如意明清珍宝展”,全称是“太平如意——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珍宝展”,也就是说,是河南博物院与郑州博物馆联办的特展。<br>  从地铁奥体中心站出来,还得走上七八分钟才能到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这也是第一次到郑州博物馆新馆来。题外话是地铁奥体中心站设计很清新,绿色基调很主,让人心情很愉快。说回博物馆。之前去过嵩山南路的老馆,确实比较狭小,新馆就不同了,馆内有21个展厅,其中3个基本陈列郑州通史展,全景式展示郑州从旧石器时代直至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脉络,另有专题陈列展,以及4个临展厅。进入郑州博物馆看的第一个展览“太平如意——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珍宝展”,属于临展。</h1> (地铁奥体中心站) <h1>  不过大概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所在的周围都还在大兴土木,配套似乎还没跟上,一看门口仅有几个流动摊贩,就知道这一天的博物馆之行,幸好自己提前准备了干粮——看博物馆,的确是个辛苦又快乐的活啊!</h1> (郑州博物馆) <h1> <font color="#ed2308"><b>【前言】</b></font><br>  中国工艺美术孕育于旧石器时代,承中华文脉滋养,秉道器相映之理,经千年沧桑之变,于明清时期走向辉煌。明清时期,宫廷、民间工艺美术品制作交相辉映、蓬勃发展,能工巧匠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创新的姿态制作了大量质量精湛的上乘佳品。制瓷、牙雕、漆器、珐琅器、金银器、玉石器等门类齐全,创意新奇,具有颇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鉴赏价值,彰显了古代工匠非凡的智慧和惊世的技艺;又以吉祥纹饰装饰,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br><br></h1> <h1> <font color="#ed2308"><b> 【玉意嘉祥】</b></font><br>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源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两汉、唐宋等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达到了玉石器雕刻工艺的巅峰。明清玉石器质地细腻,光泽莹润,雕刻题材多样,雕刻工艺以手工雕刻为主,雕刻手法多样、技艺精湛、造型丰富、线条流畅,逐渐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h1> (玉寿星鹿纹笔架,清) (灵芝形洗,清) (青玉蝠纹砚,清) (玉壶,明) (青玉洗,清) (白玉竹纹笔筒,清) <h1>  <font color="#ed2308"><b>如意</b>,起源于爪杖,</font>因爪杖能搔到背部手所不及之痒处,甚如人意而得名。如意的形制与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明清时期,如意成为寓意吉祥的陈设品。清代如意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天官式、三镶式、灵芝式。</h1> (白玉如意饰,清) (如意,清) (三镶如意,清) (三镶如意,清) <h1> <font color="#ed2308"><b>马上封侯</b></font>是中国传统的寓意纹样,通常由猴子和骏马组成,有时还会加上一只马蜂或蜜蜂。该纹样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汉语中的同音双关,其中“猴”与“侯”同音,“蜂”与“封”同音,表达了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h1> (“马上封侯”带钩,清) (白玉浮雕螭纹龙首带钩,明) (青玉透雕梅凤灵芝首纹带钩,清) (如意形带钩,清) (翠灵芝形带钩,清) (青玉镂雕龙纹带钩,明) (青玉龙首带钩,清) (青玉雕龙首带钩,清) (青玉琵琶式带钩,清) (翡翠镯,清) (玛瑙串镯,清) (青玉荷叶式花插,清) (青玉乳钉纹匜,清) (青玉素碗,清乾隆) <h1>  <font color="#ed2308"><b>刘海戏蟾</b></font>为传统吉祥造型。刘海,相传为五代时人,仕燕王为相,后学道成仙,是传说文化中的“福神”;金蟾为仙宫灵物,古人以为得之可致富。民谚“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表示财源广进,大富大贵之意。</h1> (青玉透雕刘海戏蟾坠,清) (玉簪,清) (青玉人物,清) (水晶“书画癖”印,清) (水晶“志不可满”印,清) (鸡血石“越不聪明越快活”印,清) (寿山石“金石寿世之斋作”印,清) (寿山石“重游太山花水歇南衡”印,清) (寿山石“勤补拙俭养廉麽恕成德厚永年印”,清) <h1> <font color="#ed2308"><b>【瑞瓷纳福】</b></font><br> 中国瓷器是最富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之一,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原始瓷器,汉代逐渐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隋唐制瓷工艺高度发展,宋元制瓷技术趋于成熟,名窑涌现。<font color="#ed2308">明清瓷器是中国古代制瓷艺术的集大成者,尤以青花瓷和五彩瓷为代表。</font>明代瓷器的色泽明艳、造型丰满、胎体厚重、釉面光润;清代瓷器以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而著称,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h1> (青花缠枝莲碗,明宣德) (青花博山炉,明) (青花麒麟纹盘,明) (青花花鸟盖罐,明) (青花狮象纹梅瓶,明) (青花狮穿花纹碗,明万历) (青花花鸟纹盘,明万历) (青花婴戏纹碗,明万历) (青花葫芦形壁瓶,明万历) <h1> <font color="#ed2308"><b>青花瓷</b></font>是一种白地蓝花釉下彩瓷器的专称,系用提炼精纯的钴料在优质瓷胎上作画烧制而成,画面清静,层次分明,色彩翠蓝。<font color="#ed2308">青花瓷的烧造于元代达到成熟,明永乐、宣德时期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font></h1> (青花梵文碗/青花螭虎纹碗,明) (青花螭虎纹碗,明) (青花梵文碗,明) (青花龙凤纹葫芦瓶,明) (青花人物纹梅瓶,明) (青花缠枝莲纹罐,明) (青花人物笔筒,明) (青花缠枝碗,明) (青花缠枝莲纹盘,清同治) (里青花外粉彩荷花纹碗,清光绪) (青花八骏图碗,清) (青花云龙纹高足盘,清康熙) (青花喜梅纹碗,清康熙) (右:青花开光婴戏莲图罐,清康熙) (青花冰梅碗,清康熙) (青花蝙蝠纹盘,清雍正) (青花云龙碗,清雍正) (青花云龙纹碗,清嘉庆) (青花云龙纹盘/青花缠枝莲梵文高足碗/青花三果图碗,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梵文高足碗,清乾隆) (青花勾云团寿纹盘,清道光) (青花云龙纹碗,清咸丰) (青花红彩海水异兽纹碗,清道光) <h1> <font color="#ed2308"><b>五彩瓷</b></font>是用红、绿、黄、褐、紫等釉上彩颜料,在烧成的白瓷或青花瓷器上作画,二次入炉低温烧制而成,色彩浓艳,花纹瑰丽,<font color="#ed2308">尤以清康熙时期为最佳。</font></h1> (五彩丹凤纹盘,清康熙)<br> (五彩松鹤纹盘/白釉绿彩双龙戏珠盘,清乾隆) (五彩云龙纹碗,清光绪) <h1> <font color="#ed2308"><b>黄釉瓷</b></font>作为清代宫廷专用器,自康熙朝以后历朝均有烧造,除用作祭器外,还被用作日常饮食用器。《国朝宫史》载:“皇太后……黄瓷盘二百五十,各色瓷盘百,黄瓷盘四十五,各色瓷碟五十,黄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由此可知,清代宫廷对黄釉瓷的使用不仅有严格制度,而且使用数量也有严格限定。</h1> (黄釉绿彩龙凤纹碗/黄釉暗团花碗,清康熙) (黄釉青花云龙纹碗,清康熙) (黄釉绿彩龙纹葵式盘,清乾隆) (黄釉绿彩“寿”字云龙纹碗,清嘉庆) (黄釉粉彩喜梅盘,清同治) (黄釉牺耳尊,清乾隆) <h1> <font color="#ed2308"><b>霁蓝釉</b></font>又叫积蓝、祭蓝,属高温石灰碱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比较稳定。它创烧于元代,明清时期大量烧造。</h1> (蓝釉黄彩云龙纹碗,清康熙) (霁蓝釉碗,清康熙) (右:红釉碗,清康熙) (蓝釉堆白博古图碗,清乾隆) (红釉胆瓶,清乾隆) (洒蓝釉粉彩鱼藻纹瓶,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扁壶/蓝釉六方扁瓶,清/清乾隆) <h1> <font color="#ed2308"><b>斗彩瓷器</b></font>创烧于明成化年间,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因其纹饰中釉下青花与釉上彩同时出现好似争奇斗艳而得名,堪称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h1> (斗彩花卉碗,清雍正) (斗彩福禄纹碟,清雍正) (斗彩荷花鸳鸯纹碗,清道光) (绿釉暗花八宝纹碗,清雍正) <h1> <font color="#ed2308"><b> 粉彩瓷</b></font>是一种釉上彩瓷器,由于彩料中掺入铅粉,所绘图案色彩淡雅,有柔和之感,故又有“软彩”之称。粉彩一般在炉内以氧化气氛烧成,比五彩的烧成温度要低,所以彩色更丰富,更为娇艳。粉彩瓷于清康熙晚期后盛行。</h1> (粉彩锦地开光大吉瓷挂屏,清乾隆) <h1> <font color="#ed2308"><b>八宝纹</b></font>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也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之一。特指以佛家常用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称“八吉祥”,亦称“八宝”。八宝物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八宝纹为明、清时期御窑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有单独以八宝纹作为主题纹饰者,也有将其与莲花相配组成莲托八宝者,均具有吉祥含义。</h1> (粉彩八宝纹碗,清嘉庆) (粉彩公鸡花卉纹碗,清同治) <h1> <font color="#ed2308"><b>暗八仙纹。</b></font>暗八仙是以扇子、宝剑、葫芦、玉板、花篮、渔鼓(道情筒)、笛子、荷花分别代表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font color="#ed2308">瓷器上绘制暗八仙纹从清康熙时期始盛,并流行于整个清代。</font></h1> (红地青花八仙纹瓷碗,清宣统) (粉彩暗八仙纹碗,清同治) <h1> <font color="#ed2308"><b>无双谱</b></font>是用图绘和诗文形式表现历史上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人物以及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履历。每个历史人物旁有墨书题记介绍人物的姓名及小传。清代常用的名人:张良、项羽、苏武、严子陵、曹游女、司马迁、董贤、诸葛亮、焦孝然、赵娥、孙策、班超、班惠姬、郭子仪、李白、陶渊明、岳飞、文天祥、花木兰、东方朔等。</h1> (粉彩无双谱人物菱口碗,清嘉庆) <h1> <font color="#ed2308"><b> 【金银同辉】</b></font><br> 金银制作工艺早在商代就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金银镶嵌工艺,唐代已掌握多种金银制作技术。宋以后,制作工艺更加复杂精细,并出现了金银与漆、木器合璧的产品。明清金银工艺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也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营养因素,采用多种复合工艺,技艺高超,纹饰瑰丽,器物造型优雅,使用更是遍及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鞍具、陈设和佛事等各个领域。</h1> (花卉纹镂空金簪,清) (镶宝石金簪,明) (金簪,明) (金链盒,明) (金碗,明) (击鼓金人,明) (梅花纹鎏金银杯,明) <h1> <font color="#ed2308"><b>和合二仙</b>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爱神和喜神。</font>他们手中的物品,如并蒂莲和盒子,都寓意着和谐、美满和吉祥。和合二仙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是两位僧侣寒山和拾得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合二仙的象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不仅代表了夫妻恩爱、家庭和合,也成为了“和合文化”、“和谐社会”乃至“和平世界”的象征。他们的形象和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h1> (和合二仙银牌,明) <h1> <font color="#ed2308"><b>【珐琅妙器】</b></font><br> <font color="#ed2308"> 珐琅器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font>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在14世纪末逐渐成熟。<font color="#ed2308">明景泰年间,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尤为著名,因此有了“景泰蓝”的称呼。</font>明清珐琅器发展迅速,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锤胎珐琅和画珐琅等数种,特别是景泰蓝(掐丝珐琅器)制作精美、色调鲜艳,格调秀雅,是当时的艺术和工艺水平的典型代表,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趋势。</h1> (画珐琅“万寿无疆”盘,清) (掐丝珐琅龙纹瓶,清) (錾珐琅寿字杯,清) (珐琅万寿无疆碗,清) (珐琅太平有象,清) <h1> <font color="#ed2308"><b>【吉象雅珍】</b></font><br> 牙雕工艺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并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和演变。明清时期牙雕日臻成熟而达到鼎盛,明代牙雕以人物肖像见长,主要采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雕件风格多以圆润细腻的把玩小件为主。清代则以陈设品和文房用品为佳,在圆雕和浮雕的基础上增加了透雕技法,注重立体效果,造型力求生动逼真。</h1> (象牙腰牌,明) (象牙雕开光鱼鸟纹笔筒,清) (象牙寿星,清) (象牙捧桃女立像,清) <h1> <font color="#ed2308"><b>【漆器绚丽】</b></font><br></h1><h1> 漆器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奉献给全人类的一枝瑰丽奇葩,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认识到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制作技艺不断发展。明清时期,漆器用料考究,雕刻细致入微,装饰富丽典雅,纹饰图案精美独特,雕漆、填漆、镶嵌、彩绘等多种技法精彩纷呈,可谓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程度。雕漆是漆器工艺中一个最重要的品类,其制作方法是在漆胎上层层髹漆,多者达一二百层,髹到一定厚度,始雕刻花纹。</h1><h1> 雕漆漆器根据漆色的不同,分为剔红、剔黄、剔黑、剔绿、剔彩、剔犀等。雕漆在元末明初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清乾隆年间也大为盛行,并追求精细纤巧的效果。</h1> (雕漆勾莲梅花式盒,清) (彩漆描全蟠龙八宝寿字圆盒,清) (雕漆寿春宝盒,清) <h1> 至此,“太平如意——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珍宝展”观展结束。总体而言,对文物介绍相对简单,大概也是因为部分珍宝已经不知道来处了吧,但作为一个小型特展,还是值得一看的。</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地铁奥体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