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雅乐 余韵悠长:回顾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展演

华耀传声

<p class="ql-block">还记得2024年11月23日那场穿越千年的音乐盛宴吗?<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声玉磬清越,千年雅乐回响。</span>在北京城市图书馆智和厅,<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乐与天地同和——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雅乐展演”</b>如约而至,天坛神乐署雅乐团的艺术家们用悠扬的古乐,带我们重回礼乐文明的辉煌时代。</p><p class="ql-block">那天的演出节目精彩纷呈,包括:<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中和之曲、2.明朝乐章、3.乐器介绍及互动、4.寿平之章、5.导迎乐、6.海宇升平日、7.庆隆舞、8.合欢曲、9.壮军容、10.太平令</b>。</p> <p class="ql-block"><b>天坛神乐署</b>位于天坛公园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这里曾是管理祭天古乐演奏的专门机构:明代称“神乐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更名为“神乐所”,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定名为“神乐署”,并沿用至今。六百余年的岁月里,它始终守护着中华礼乐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担纲此次演出的天坛神乐署雅乐团现有成员20余名。他们不仅活跃于舞台,娴熟演奏编钟、古琴、笙、排箫等古乐器,更在舞台下致力于中和韶乐的文化研究与保护工作。乐团成果丰硕,已成功挖掘整理出《中和之曲》《寿平之章》等中和韶乐乐曲400余首,并编创《坛乐清音》《华夏正声》《礼乐兴邦》等专场演出近20场。</p> <p class="ql-block"><b>中和韶乐</b>源远流长,其根基可溯至三千多年前西周时期的雅乐。明太祖朱元璋对其进行了修订,并正式定名“中和韶乐”。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中和韶乐便成为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国事活动的专用礼仪音乐。</p><p class="ql-block">2021年,它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这份庄重肃穆、和谐正统的千年雅乐得以永续传承。</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种融礼仪、音乐、歌词、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中和韶乐遵循“一字一音一动作”的严谨规范。舞者表演时“闻鼓而进,击铙而退”,动作整齐划一,整体风格庄重肃穆、和谐正统、恢弘大气。</p><p class="ql-block">展演现场,观众不仅沉浸于悠悠古韵之中,还能聆听乐团老师对中和韶乐这一独特音乐体系的专业讲解,深入了解其珍贵的乐器、乐谱、歌词、舞谱等物质与文献史料,真正做到不仅“听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在互动环节中,观众们还亲自体验了“敲金戛玉”的乐趣,触摸到了千年礼乐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场演出已成为回忆,但中和韶乐的传承仍在继续。期待未来,我们能再次相遇在这穿越时空的雅乐盛宴中,共同聆听华夏文明最悠远的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