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故城镇~红光湖永放红光

金陵小子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全国农村学大寨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亿万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造了人间奇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故城公社南滨大运河,有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除了在沿河的马厂、大第八、西南镇、东南镇等村庄兴建扬水站外,还在各村挖掘坑塘蓄水,保证农田灌溉。全公社18个生产大队,新挖、扩挖坑塘22处,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处坑塘取名红光湖。红光湖位于西南镇村北,中镇村西,东万庄村东,占地100余亩。占用中镇村耕地60余亩,这些土地都是菜园、瓜田等上等的良田。中镇村本来就人口多,土地少,但他们牺牲小集体的利益,顾全大集体的利益,发扬“龙江风格”,做出了重大奉献。红光湖,与杏基湖(杏基公社)、胜利湖(辛庄公社)并称故城县三大湖,是当年故城县水利建设的伟大成果。红光湖是是举全公社之力完成的一项水利工程,1970年10月开工,历经一年多艰苦奋战,包括主体工程以及排灌系统在内的配套工程,于1972年春天全部告竣。没有电,没有机械,全凭人们手推肩拉,一锹锹,一车车,硬生生挖掘出一个人工湖。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全党动员,全民参战,开挖红光湖,人人做贡献‘’。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车流穿梭,.高音喇叭播送着雄壮有力的革命歌曲,.宏大而壮观的劳动场景,使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巨大的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向大自然宣战,战天斗地,勇往直前!为什么人民群众会有如此巨大的积极性?是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使然。亲临劳动现场的每一个人,心灵都会受到深深的震撼。时过几十年,当年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县委书记马连宝同志几次到红光湖工地劳动,被故城群众传为佳话。当时,省委对领导干部参加劳动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每年必须参加多少天劳动是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的标准。当时的省委书记吕玉兰同志,把自己的家乡作为定点联系劳动单位,定期回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劳动。马书记的定点劳动单位是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故城公社马厂大队。马书记参加劳动,不搞花架子,更不弄虚作假,而是实打实的干。红光湖的施工时间,大多是秋冬农闲季节,三九天也不停工。当年,红光湖开挖刚动工不久,马书记便来工地参加劳动,故城百姓目睹了这位县太爷亲民务实,平易近人的风采。马书记一到劳动工地,便甩掉棉上衣,抄起小车干起来。他身材高大,推车上又插了一面小红旗,在穿梭的车流中格外显眼。“马书记在咱工地干活了!”这消息很快传遍整个工地。那疾进的手推车,随风飘荡的红旗,就是无声的命令,工地上劳动竞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中午,马书记和社员群众一样,在工地上用餐。他同群众一样,围坐在简陋的工棚里,白菜豆腐汤加窝头,吃得分外香甜。没有开小灶,更没有特殊的照顾。马书记幽默风趣,开朗健谈,爱说笑话,他走到哪里,便把笑声带到卿里,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围的人。只短短一顿饭的功夫,马书记便和人们打成一片,犹如亲密无间的朋友。他谈笑风生,引得周围的人开怀大笑。他没有一点架子,这里没有县委书记,只有普通劳动者,县委书记就在群众中间。干群关系是那样的和谐、融洽、亲密无间。如今时光已经过去了50余载,红光湖为抗旱排涝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依然发挥着效益,后人尽情的享受着她的恩赐。红光湖古镇的这一美丽景观,成为休闲垂钓的胜地,愉悦身心的佳境。在新农村建设中,中镇村党支部、西南镇村党支部把红光湖列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铭记于心,世代相传。漫步湖畔,心潮激荡,马书记的音容笑貌在眼前浮现,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当年那沸腾的劳动场景定格在记忆的深处,永远难以忘怀。马连宝书记就在万千群众之中,他是万千劳动者中的普通一员。红光湖留下了马书记闪光的足迹,留下了马书记滚烫的的汗水,红光湖是人民群众战天斗地,不畏艰难险阻的历史见证,又是党的优良作风的见证,红光湖永放红光!</p> <p class="ql-block">1974年10月,红光湖工地劳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