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血脉相连:贵州洪灾中铸就的民族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妍妍</p><p class="ql-block">暴雨如注,浊浪排空。当洪水肆虐黔贵大地,冲垮了房屋桥梁,却冲不垮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精神堤坝。贵州洪灾面前,从新疆大叔到本地老妪,从千里驰援的志愿者到日夜奋战的子弟兵,十四亿人的心紧紧相连,用无私大爱共同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团结赞歌。这不是简单的爱心奉献,而是一个古老民族精神基因的集体觉醒,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在当代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在受灾最严重的村落里,有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场景:八十多岁的张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将一篮还带着泥土清香的蔬菜交给救援队员。那是她连夜从被洪水浸泡的菜地里抢收出来的全部收成。"我老了,吃不了多少,给年轻人,他们有力气救灾。"老人朴实的话语里,蕴含着最深刻的生命智慧。同村的李大爷送来了攒了半年的土鸡蛋,王大娘抱来了过冬的腊肉...这些物资或许微不足道,却是乡亲们最珍贵的所有。他们身上闪耀的,正是中国人"邻里相帮,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而来自新疆的阿里木江·哈力克大叔,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含义。在6月28、29日两天,他分别购买了四头、六头牛,亲自架起大锅,为受灾群众烹饪热气腾腾的牛肉汤。他那双常年劳作的大手,此刻正握着锅铲,为素不相识的同胞准备餐食。"我们新疆有句老话,'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今天面对记者采访时,这位朴实的大叔又默默捐出了自己的积蓄。当被问及姓名时,他只是摆摆手说:"我们都是中国人。"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让"民族团结"四个字有了最温暖的注脚。</p><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的驰援则展现了现代中国的强大凝聚力。广东的发电机、山东的方便食品、浙江的净水设备、上海的医疗物资...各兄弟省份按照灾区精准需求迅速调配,形成了一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壮阔图景。更为动人的是无数普通人的自发行动:合肥的面馆老板连夜赶制万份面条驱车送往灾区;重庆的出租车司机自发组织车队转运物资;昆明的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发起"微捐助"活动...这些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了爱的海洋。</p><p class="ql-block">"洪水不退,我们不退!"这是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子弟兵们的铿锵誓言。年轻的战士们肩扛沙袋,在激流中筑起人墙;他们背着老人,抱着孩子,在齐腰深的水中艰难前行;他们满身泥泞,和衣而卧,只为能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某部战士小张在连续奋战36小时后晕倒在堤坝上,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却是"我还能坚持"。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正是军民鱼水情的当代诠释。而老百姓自发送来的热饭热菜,亲手绣制的鞋垫,悄悄放在军营门口的感谢信,则诉说着人民对子弟兵最朴素深沉的爱。</p><p class="ql-block">贵州洪灾中的团结故事,揭示了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愈发坚强的精神密码。从新疆大叔的十头牛到本地老妪的一篮菜,从千里驰援的物资到近在咫尺的守护,每个举动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在这个大家庭里,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当阿里木江·哈力克大叔的牛肉香飘荡在灾区上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食物的温暖,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最动人的团结画卷。</p><p class="ql-block">灾难终将过去,但贵州洪灾中展现的民族精神将长存人心。新疆大叔锅铲下的烟火,老奶奶菜篮里的泥土,战士肩上的沙袋,志愿者额头的汗水...这些鲜活的记忆将汇聚成我们民族的精神坐标。在这里,个体的微小奉献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平凡人的善举铸就了非凡的精神丰碑。正如那位不愿留名的新疆大叔所说:"只要心在一起,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这样的民族,必将无往而不胜。</p><p class="ql-block"> 2025.6.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