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缘起 <p class="ql-block"> 一天,我们班的安安小朋友穿着一件十分漂亮的花裙子来到幼儿园,孩子们对她的漂亮裙子十分感兴趣,上边的花纹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p><p class="ql-block"> 家艺: “这个花纹是印上去的吗?”</p><p class="ql-block"> 悠悠: “还是画上去的?”</p><p class="ql-block"> 暖暖: “是印上去的吧!怎么会这么好看。”</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们的碎片讨论中,我们开启了“扎染”艺术之旅。</p> 初遇扎染 <p class="ql-block"> 一起走进绘本故事《蓝花坊》</p> <p class="ql-block"> 欣赏传统扎染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观察扎染布上边的各种花纹</p> <p class="ql-block"> 在观察和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说:“扎染像在布上捉迷藏”“捆紧的地方会留下白色的星星”“染料的行走路线不一样”。孩子们惊喜地感叹,扎染能让“布里生出别样的花”!</p> 探秘扎染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讨论扎染工具时,突然想起我们幼儿园也有许多扎染工具,于是纷纷寻找扎染所需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扎染呢?通过老师讲解、示范、总结,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扎染的基本步骤。</p> <p class="ql-block"> 扎染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拘一格,初次的寻找和了解让孩子们走进扎染的艺术世界。扎染的世界对于孩子们而言是神秘而又多彩的,有多种的扎染工具和材料,各种不同的组合都能扎染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我们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提供丰富的材料、工具和物品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有了前期经验的积累,对扎染兴趣越来越浓厚,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开启了他们心心念念的扎染活动。</p> <p class="ql-block"> 了解基本的扎染技法并进行尝试</p> <p class="ql-block"> 几次扎染后,孩子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与困难。我们将孩子们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逐一展开了讨论,鼓励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问题一:不会用皮筋怎么办?</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好办法:可以用夹子代替。</p><p class="ql-block">问题二:拧不干怎么办?</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好办法:可以找小朋友或者老师帮忙。</p><p class="ql-block">问题三:怎么留出空白?</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好办法:可以用一些的辅助工具。</p><p class="ql-block">问题四:怎么让花纹更明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的好办法:可以多绑几个皮筋,绑紧一点。</span></p> <p class="ql-block"> 经过互相学习、探索、操作,不会的孩子基本可以掌握扎染方法,从毫无经验到逐渐熟练,这个过程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学习,有的孩子学会了很自豪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伙伴们。孩子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人际交往这一方面提出以下目标: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我们老师应多为孩子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p> 创意扎染 扎染方巾可以做什么? <p class="ql-block"> 随着孩子们扎染技术的飞快提升,成功的扎染作品越来越多了,这些扎染好的布料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集体分享时间,孩子们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说出了很多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手提包、蝴蝶结、裙子、王冠……小朋友们在区域活动时安安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制作了手提包👜。</p> 创想——手提包 <p class="ql-block"> 安安制作手提包的步骤</p> <p class="ql-block"> 在安安的热情分享与创意示范下,班里掀起了一股扎染热潮。越来越多的小朋友被色彩斑斓的扎染艺术吸引,纷纷来到美工区,亲手制作独一无二的扎染手提包,让童趣与艺术在指尖绽放。</p> 创想——蝴蝶发夹 <p class="ql-block"> 为支持孩子们的想法变成现实,我们投放发夹、毛根、珍珠等材料,孩子们纷纷进行创作。</p> <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与孩子们的专注努力下,原本堆叠在桌面的布料碎片,竟蜕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蝴蝶发夹,仿佛随时都会振翅翩飞。</p><p class="ql-block"> 第一步用毛根穿珍珠</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折叠扎染布</p><p class="ql-block"> 第三步毛根捆绑</p><p class="ql-block"> 第四步用双面胶将蝴蝶结粘贴到发夹上</p> <p class="ql-block"> 《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提出“儿童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扎染源于生活,如何用于生活?怎样更具美感地展现,支持幼儿审美感受、欣赏需求?当问题抛给幼儿时,答案来了,把布挂起来,装扮教室,给娃娃做衣服......</p> 教师反思及支持策略 <p class="ql-block">1.作为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扎染,其丰富的图案和色彩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其制作工艺和流程能充分体现劳动素养和动手能力,能够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劳动素养的发展。</p><p class="ql-block">2.此次班本课程活动中,幼儿了解了扎染知识,学到了扎染的新经验,不断探索扎染方法与扎染效果之间的关系,感受着传统扎染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3.《学前教育法》指出:“倡导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品德、社交、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指南》提出:“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扎染活动中,孩子们拥有感受与欣赏、理解与创造美的能力。</p><p class="ql-block">4.课程虽暂告段落,但孩子们对“扎染还有什么新玩法”的追问,预示着探索仍在继续。未来,我们将追随幼儿的兴趣,尝试植物染料、拓展扎染载体,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儿童的世界里,不断绽放新的光彩——因为最好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到“传统很近,美很真实”。</p> <p class="ql-block">编辑:窦晓颖</p><p class="ql-block">供稿:窦晓颖</p><p class="ql-block">审核:李洪英、郭传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