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北元宵节》作者王文宝</p><p class="ql-block"> 代县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 东临繁峙西接原平南界五台北毗山阴 滹沱河由东向西横贯全境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据文物考古发现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峨口挠阁 杨氏古建 上阳花社火 代州酱菜 代州黄酒 代州雁绣 代州面塑 贵喜鼓坊 代县道情 雁门剪纸 ,望台砖雕 农民画 代县民间彩画 代县布艺 二鬼跌跤 代州舞龙 打铁花 代县舞狮 九龙高跷 杨家战鼓 雁门窗花 葫芦烙画 叶雕 代州糕点 代州猪脸 贾五熬鱼 代州六六席 代县粉浆饭代县碗托 雁门蓝花 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以列出108项之多就不一一列出了……</p> <p class="ql-block">《峨口挠阁》作者 乔国平</p><p class="ql-block">挠阁由乐队与表演队组成 表演队伍由数十对大人和小孩组成 上面表演的小孩扮成各种古装戏剧人物 绑缚固定在特制的铁架子上 下面挠的人员由体魄健壮懂音乐成年男子组成 表演时根据场地的不同时而高亢激赿时而婉转悠扬的民间器乐伴奏下踏歌起舞 美不胜收 被文化界誉为“无言的戏剧 空中的舞蹈”2008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传承人 郝来喜</p> <p class="ql-block">《杨氏古建》作者 乔国平</p><p class="ql-block">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清 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制作技艺日趋成熟 小到民居院落大到著名古迹修复都留下了身怀绝技的代县艺人的身影 尤其是以杨氏为代表的技师 承建的古建随处可见 包括代县边靖楼 雁门关 代州文庙 阿育王塔 应县木塔等全国重点文物修复 无不闪耀着代县营造技艺的光辉</p><p class="ql-block">2011年国务院公布杨氏古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贵庭</p> <p class="ql-block">《上阳花社火》作者 乔国平</p><p class="ql-block">代县上阳花社火起源于战国时期,原是作为军事演习一直沿袭至今,后发展为集戏剧 舞蹈 音乐 武术 杂技列队一体的节庆祭祀活动。代县上阳花社火把杖表演时,一般是探马在前 后面跟着社火会旗,炮队 旗队 社队 最后是锣鼓队,表演时由将士列队 行兵亮相 主帅祭旗 军士操练 行军出征交战 破阵等情节组成形式古朴 内容丰富。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石贵平</p> <p class="ql-block">《代县酱菜》作者 刑巨宝</p><p class="ql-block">代县酱菜历史悠久 明代己完善了制作工艺。制作工艺选当地盛产的白萝卜 黄瓜蔓菁 豆角等精挑细选清洗干净 工艺流程为 选菜 摘菜 切菜 加盐 脱盐 打耙倒缸 入酱 封口 干咸莱还需经过晾晒 喷醋 蒸制 陈化等工序 腌制的酱菜黝黑发亮 酱味浓郁 口味地道 脆嫩清香 解腻助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1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传承人 贾栓录</p> <p class="ql-block">《代州黄酒》作者 封鲜花</p><p class="ql-block">代州黄酒酿造具有悠久的历史,代州黄酒酿造是以黍米 红枣 绿豆等原料,整体工艺流程为选料 配料 洗料 浸泡 煮料 出锅 储存 伴麯 前发酵 开耙 后发酵 压榨 吊包 煎酒 储存 调酒 过滤 化验包装等工序 代县黄酒的特点是色黄似金温和香醇 有补中益气 健身活血提神御寒之功能 低度保健 老少皆宜常作中医药引之用。201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p><p class="ql-block">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金锁</p> <p class="ql-block">《代州雁绣》作者 雁门飘雪</p><p class="ql-block">雁绣是以代县民间传统手工刺绣为基础吸收苏绣之精华 融书法 绘画 刺绣艺术为一体的一种刺绣技艺 既有北方粗犷豪放的风格 又有南方精细雅致的特点 绣品图案夸张 富有乡村气息 传统技艺通过家族传承及收徒授艺 相互交流得以延续而独具一格 代县(雁绣纺)经过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 绣制作品在特殊花纹处垫上棉花蚕丝等物使得立体效果明显 让这古老传承重获新生 深受专家好评。</p><p class="ql-block">200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 高凤兰</p> <p class="ql-block">《代州面塑》作者 乔国平</p><p class="ql-block">代县面塑制作技艺精湛 地域特点鲜明 文化内涵丰富 在我国面塑版块占有重要地位 代县面塑原始制作技艺经过生面塑造上笼蒸制 着色渲染 单体造形手法技巧众多 经过镶嵌 组合 压纹 压花等技术处理 作品既有古朴豪放粗狂深厚风格 兼具有细致精美流畅华丽之特色。200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传承人有 张桂英 刘金毛 张海平</p> <p class="ql-block">《贵喜鼓坊》作者 乔国平</p><p class="ql-block">鼓坊是八音艺人自行组合的民间乐队 其乐器有文场 武场之别 文场有唢呐 口琴管弦 笙等武场有鼓 锣 镲等 鼓坊主要演出场地是古庙会 节日庆典 街头舞台坐场 红白喜事 过寿开光等 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群众 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2010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张鑫</p> <p class="ql-block">《代县道情》作者 王粉玲</p><p class="ql-block">“道情”这个地方剧种是由道教音乐发展而成 南方称(渔鼓)北方叫(道情)代县道情是一个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艺术形式上可分为说唱道情和戏曲道情两种 剧目和音乐上掺杂了一些北路梆子戏曲成分 唱腔委婉中夹杂着高亢 深受晋北人的喜爱。2010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遗名录</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传承人 刘贵</p> <p class="ql-block">代县农民画(四季韵歌)作者 乔国平</p><p class="ql-block">代县农民画在吸收民间艺术养分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古今中外其它绘画艺术成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88年代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丰富多彩功力深厚的代县农民画及作者遍布城乡 热爱绘画的农民画作者功不可没。2009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传承人 张俊</p> <p class="ql-block">《代县民间彩绘》作者 乔国平</p><p class="ql-block">彩绘的运用和发明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代县民间彩绘除广泛应用于传统建筑的梁檐门窗等作为装饰图案外 也在居室的炕围画和庙宇中的壁画等方面大量使用彩绘的用色和图案根据建筑的特点而定建筑庭廊和梁枋等处的彩绘 图案比较简洁大气 用色浓重既能起到美观又可保护材料。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梁乐天</p> <p class="ql-block">《剪纸》作者 乔国平</p><p class="ql-block">代县剪纸己在民间流传300多年 集黄土高原和江南水乡风格为一体 既有粗豪劲健之风又不乏纤细秀丽之美 以鲜艳的色彩 生动的造形 自成一派 内容常以故事传说 飞禽走兽 吉祥花草图案为主形成多样化 代县剪纸在发挥传统优势上 不断有新的品种出现集艺术品 收藏品 宣传品为一体 现己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文化产业。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张岩松</p> <p class="ql-block">《砖雕》作者 雁门飘雪</p><p class="ql-block">砖雕是广泛应用于传统建筑的一种建筑装饰 它以烧制好的青砖为胚料 经过切割打磨 绘制图案 凿切刻磨等工艺 最后形成各种精美图案 主要应用于传统建筑的屋脊 码头 影壁 花墙和门楼之中 砖雕多以民间吉祥花纹 动植物图形以及历史故事 名家书法为内容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代县望台砖雕技艺源远流长传人数量众多 作品遍布全国。2010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王锁贵</p> <p class="ql-block">《代州布艺》作者 雁门飘雪</p><p class="ql-block">布艺是以布为原料 集民间剪纸 刺绣制作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代县布艺主要用于服装鞋帽 香袋 玩具等制品上 多以虫鸟花草 婴儿套装等象征性图案表达趋吉避凶 家庭美满 健康长寿 多子多福等美好期盼 布艺精品(雁门虎)系列 镇宅虎 招财虎 护婴虎 长寿虎 五福虎来源于古老的传说 威武雄壮的造型 祈求安康的寓意 深受群众喜爱。201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遗名录</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传承人 汪翀娥</p> <p class="ql-block">《二鬼跌跤》作者 乔国平</p><p class="ql-block">二鬼跌跤是一个人背驮着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 顾名思义“二鬼”即烟鬼和酒鬼 舞蹈内容讲述两鬼为赌资发生纠纷在大庭广众下进行打斗的故事 隐喻义和利的纷争!表达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向往 表演时在锣鼓伴奏下 舞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腿 背 臂的活动利用戏剧 杂技 武术的技巧使得妙趣横生 气氛激烈赢得满堂喝彩。2009年公布为县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张高寿 张俊德</p> <p class="ql-block">《代县舞龙》作者 乔国平</p><p class="ql-block">俗称“耍龙灯”在代县己有上百年的历史舞龙由鼓乐队和两条大龙组成 每条龙由龙头 龙身 龙尾组成 舞动时 一人舞龙头 多人舞龙身 一人舞龙尾 表演时龙头指引方向 龙身和龙尾随着龙头舞动 舞龙的基本动作有翻转 腾跃 穿插 造型等充分展示龙的精 气 神 韵等内容 激越的锣鼓声催人奋进 威武的龙姿往往让人心潮澎湃 激动难抑。2017年公布为县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王润喜</p> <p class="ql-block">《代县舞狮》作者 雁门飘雪</p><p class="ql-block">代县舞狮己有上百年的历史 舞狮一般以鼓乐队 两个大狮子两个小狮子和一个手捧绣球逗狮子的人组成 大狮子是主角 小狮子是配角 大狮子由一人扮演狮头一人扮演狮尾 表演时随着鼓点的变化和逗狮人的指挥 协调一致做出各种腾跃翻转动作。2017年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温和平 杜新亮</p> <p class="ql-block">《九龙高骁》作者 雁门飘雪</p><p class="ql-block">代县九龙高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节目 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能蹬上拐子表演一番 特点是乐队不用吹拉乐器 只用锣鼓大镲敲击鼓点引导演员表演 一米五的高拐子 表演动作铿锵有力 多扮演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 表演动作技巧性强难度大 奇特而惊险一直很受观众追捧。2017年公布为县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杨庆利</p> <p class="ql-block">《杨家战鼓》作者 马来云</p><p class="ql-block">北宋杨家军在军队作战时 为提升士气振奋军心 需击鼓助威“杨家战鼓”由此而来后来演变出“出征鼓”“凯旋鼓”庆贺鼓”得胜鼓”四种鼓点 为杨家后人代代相传直到今日 杨家战鼓表演队现有60余人均为鹿蹄涧当地村民 以女性居多 表演时全队人员身着仿古战服 除部分队员敲击三面大直径指挥鼓外 其余队员每人一面单人鼓 一副铜钗 还配有两杆作战长号 声势浩大。2020年公布为县级非遗名录。</p><p class="ql-block">保护单位为杨忠武祠保护协会</p> <p class="ql-block">《葫芦烙画》作者 雁门飘雪</p><p class="ql-block">葫芦工艺制作历史悠久 民间流传深远 葫芦有烙画 套彩和雕刻多种制作技法 内容以吉祥图案 历史故事 人物肖像建筑书法等为主 金漆彩绘工艺是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工艺 色彩鲜明 工艺精湛 具有保存年代久远 永不褪色等特点。2020年公布为县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有:冀高来 马来云</p> <p class="ql-block">《雁门窗花》作者 乔国平</p><p class="ql-block">窗花己有上千年的历史 代县窗花是一种特殊的传统美术 被学者称为“贴在窗户上的版画”窗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代县窗花基本分为三大类 分别是(窗空日)居于窗户中央大的色彩艳丽的内容 上下是剪纸再配有蓝花围绕四周。窗花构图一般都是事事如意 富贵吉祥的意思。</p><p class="ql-block">2017年被公布为县级非遗名录。</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传承人 李香白</p> <p class="ql-block">《叶雕》作者 雁门飘雪</p><p class="ql-block">叶雕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 西周早期就出现了叶雕作品 叶雕又称剪叶 采用自然树叶形态 顺其自然突出意趣 成就精美的图案 制作艺人利用叶材纵横交织的脉络 自然残缺的特点来创作叶片的生命气息 造就神奇的艺术瞬间使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2020年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魏春霞</p> <p class="ql-block">《贾五熬鱼》作者 王文宝</p><p class="ql-block">据传贾五的祖上北宋时期随军在雁门关驻防 因有一手地道的熬鱼技术 将领就专门让他为部队制作熬鱼 熬鱼选材为当地优质草鱼 熬制选猪板油炼制 先将鱼配料腌制 入锅油炸 大火滚沸后再用慢火熬制 需3至4小时方能熬制入味 特点是 传统汤汁配料 鱼骨酥软 鱼肉鲜美滑爽 营养丰富 是北方闻名遐迩的一道特色美食。2017年被誉为县非遗名录。</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传承人 贾五五 贾胜利</p> <p class="ql-block">《代州猪脸》作者 雁门飘雪</p><p class="ql-block">代州猪脸别名雁门白卤猪头 据体作法洗净猪脸再放入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用水洗净 十几种调料和中药材做佐料腌制 入大铁锅内烧水滚沸再放置各种调料 慢火扒制 熟透捞出配以秘制佐料即可食用 如今“登鼓楼 品黄酒 吃猪脸”己成为游客一种消费时尚。2017年公布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王海龙</p> <p class="ql-block">《代县传统糕点》作者 雁门飘雪</p><p class="ql-block">代县传统糕点己具有近千年的历史 宋代以后因大量京官到代州任职 大批南方军户来代州落户 使京味糕点和南方风味糕点先后在代县落地生根 产生出具有独特风味的代县糕点 著名的糕点有;麻片 绿豆糕 马蹄酥 豆面饼等。2017年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 李计锁</p> <p class="ql-block">《代县六六席》作者 雁门飘雪</p><p class="ql-block">六六席是代县人民宴请宾客最高规格的一种宴席 六六席总共由36道菜组成 分两桌备置 其中一桌由六碟时令水果 六碟珍稀干果和六碟精致糕点组成 另一桌由六碟精品凉菜 六小碗特色炒菜和六大碗珍馐大菜组成 菜品以应季食材而定 被誉为“塞上满汉全席”之称。</p><p class="ql-block">2017年被定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传承人 王建吉 王浩</p> <p class="ql-block">《代县粉浆饭》作者 雁门飘雪</p><p class="ql-block">传说很早以前代州有一年大旱 百姓无水可吃 当时在古城东大街有家粉房店 院里有囗小井 井深水浅 仅够维持生产 百姓没有办法只好把粉房倒掉的废料~粉浆 提回家做饭充饥 由于太酸 人们便配小米 食盐 野菜等熬制 发现味道酸甜适囗 还可以解暑败火 后大旱过去 人们切还是回味无穷 逐又配以花生 大豆 麻油等形成了一种特色美味小吃。2017年被公布为县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苑喜林</p> <p class="ql-block">《代县碗托》作者 王粉玲</p><p class="ql-block">代县碗托是代县由来己久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小吃 通常以摊担形式经营 制作原料以荞面为主 因制作时盛在碗里 成型后仍然保持碗的形状 故名“碗托”代县碗托主要是以凉拌为主 配上秘制的佐料加上蒜醋水和香油成为代县一道美味小吃</p><p class="ql-block">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王爱国 贺效锋</p> <p class="ql-block">《雁门蓝花》作者 封鲜花</p><p class="ql-block">蓝花这项技艺起源于本地窗户上的蓝色绘画 原料是矿物质的青金石(佛青)粉加冰糖加水小火慢熬 期间大概需五六个小时 中间不停的搅动 边熬边观察 太浓或太稀都弄不成 必须浓稀合恬。封鲜花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 由原来简单花卉图案 增加了人物 动物 山水花鸟再利用深浅虚实变化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使这一技艺更加丰富多彩。2020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传承人 封鲜花</p> <p class="ql-block">《打铁花》作者 乔国平</p><p class="ql-block">打铁花来源于北宋 历史悠久 古时用于守城战士打击敌人的一种火器 后演变成了节日娱乐表演。用铜 铁 锌三种原料各熔于1000多度的炉里化成铁浆 艺人们身穿防火服装一手用勺子舀起铁水 一手握木板击打铁浆 形成五颜六色烟花一样的铁花 非常壮观。2020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为弘扬代县民间艺术 让更多人了解代县收集资料创作农民画作品 。代县有很多非遗文化遗产…先完成了30幅以后有时间再创作,有不足之处请老师们指正</p><p class="ql-block"> 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