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5日我们从南昌西站乘高铁于9:48到达井冈山站,井冈山站外形简洁,巨大的金属挑檐—一种对传统建筑屋顶的隐喻,将古典与现代艺术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放下行李,办好入住,我们包车(400元/天)前往井冈山景区,司机师傅是我们最好的导游。我们首先被那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深深震撼,它不仅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的奠基,更代表着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预示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辉煌胜利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那面巍峨屹立的井冈红旗显得分外引人注目,它静静地诉说着井冈山的历史沧桑,见证着中国革命从这里起步,走向辉煌的胜利,我们和红旗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的红色雕塑《红军万岁》坐落于泰井高速连接线罗浮高架桥处,以5位红军战士为原型,整个雕塑基座高18米,主体雕塑高32米,表现了红军战士铮铮铁骨、勇于胜利的伟大气概,寓意着红军精神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路边有一座巨大《号角》石雕,它就是井冈山标志《胜利的号角》,一只巨大的手,握着一支巨大的军号,就像是红军战士即将吹响冲锋号。</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象山庵,庵故名思意就是尼姑修行之处,开始并不在意,仅仅是来了就进去看看吧,当我看到这个简介提示牌时,才让我立即肃然起敬!原来象山庵大有来头。象山庵始建于1713年,因庵后的山而得名,内设“大佛殿”、“达摩祖师殿”、“千斋殿”三个大殿。庵内迎来一座半月池, 还有座精致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象山庵的重点是象山庵偏殿,毛泽东和贺子珍旧居。烽火情缘,1928年5月28日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如贺子珍举行婚礼,窗板上贴着一张大红的双喜字,屋内有一张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大幅油画,并有一副对联:理存太极一圈内,道在中庸两字间。</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是茅坪革命旧址群,放眼望去,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茂密,茅坪河流贯全境,自然环境优越。</p> <p class="ql-block">茅坪乡茅坪村谢氏慎公祠、慎德书屋、井冈山革命遗址,红军染布房旧址。</p> <p class="ql-block">难得的老房子,这些保留下来的标语是贺子珍带着红军宣传队写下的,当年她是井冈山前委的干部。在这样的地方能保留下来这样有红色标语的建筑,真是一个奇迹!这里还有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和红四军军需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在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p> <p class="ql-block">走进八角楼院内,迎面有一块枫石,枫石上长着一株高大的枫树。古树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不知你是否听过?这里有关于枫石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20日至22日毛泽东在宁冈茅坪主持召开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初步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重申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方针。大会选举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委员23人,毛泽东为书记。</p> <p class="ql-block">八角楼文星安楼房</p> <p class="ql-block">八角楼毛泽东旧居是毛主席在井冈山的三处旧居之一,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茅坪八角楼居住和办公,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办公处兼卧室。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曾居住在这里,在八角楼的青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八角楼卧室中还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小油灯、砚台和这两本光辉著作;毛泽东贺子珍在八角楼的住房和床。</p> <p class="ql-block">八角楼朱德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两个警卫员的住房,主席当年身边有两个警卫员,一个叫龙开富,建国后的开国少将;另一个叫黄达,建国后担任过辽宁省副省长。</p> <p class="ql-block">井冈英才—袁文才旧居和雕塑。袁文才,江西宁冈人,井冈山时期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官。1930年2月23日,袁文才于永新县含冤牺牲,被杀害时,袁文才年仅32岁。</p> <p class="ql-block">茅坪河穿村而过,河上建有红军桥。</p> <p class="ql-block">保留完好的红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传家宝:井冈山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 <p class="ql-block">当年,毛泽东身在信息闭塞的大山深处,在简陋的房间内,在昏暗的青油灯光下,写下光辉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犹如刺破黑暗苍穹的一道闪电,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红色火炬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2016年2月2日上午,在井冈山八角楼革命旧址旁的慎德书屋内,习近平总书记与龚全珍老人、曾志同志的孙子石金龙、袁文才烈士的孙子袁建芳、王佐烈士的孙子王生茂、全国道德模范毛秉华、全国优秀组工干部曾建的夫人肖梅围炉而坐,向他们致以新春祝福。</p> <p class="ql-block">慎德书屋两侧的红色茶吧和红色网吧</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黄洋界,它坐落于井冈山茨坪的西北方,拔地而起,海拔高达1343米。此地地势险要,层峦叠嶂,云雾常年在山间缭绕,若隐若现,因而也被人们称为“汪洋界”。</p> <p class="ql-block">登上台阶眼前呈现一座高10余米的竖式大理石纪念碑,正面是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面是朱德手书“黄洋界保卫胜利战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横式纪念碑和竖式纪念碑遥遥相对,横碑高6.96米,底长10.94米,宽2.6米,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烫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1928年7月,朱德等率红4军主力攻打湘南受挫后转移到桂东。红4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率领1个营前往接应,井冈山只有1个团留守。8月30日晨,湘军2个团向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红军2个连凭险据守,仅有的1门刚修好的迫击炮,打出了3发炮弹,但只有1发爆炸,击中敌人军火。湘军误以为红4军主力已回山,惧怕被歼,当夜撤走。</p> <p class="ql-block">现在,人们在当年战场上的这片乱石冈上,立了一个方长形的石碑,基座上雕刻着毛体书法“黄洋界上炮声隆”几个字,上面放着一只小钢炮,炮口正对着北面的山下。</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黄洋界上举目远眺,只见群山起伏,云雾弥漫,白茫茫的云海淹没了一片山峦,只留下最高的峰尖,像大海中点点岛屿,时隐时现。</p> <p class="ql-block">从钢炮平台西行数十步,有一条窄窄的小道,两边仍是杉树笔立。这条小道蜿蜒曲折,通向山脚。小路旁立了一块长方形的木牌,说明这里即是当年毛泽东、朱德等挑粮上山的小道。</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的“挑粮小道”是朱毛红军的传奇之路,它不仅承载着红色政权的粮食供应重任,更在艰难的挑粮过程中磨砺出了无数革命战士的坚强意志与卓越品质。这条小道,担起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重担,见证了无数铁肩膀、铁脚板的诞生与成长。</p> <p class="ql-block">我们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脚踏坚硬的青板石,仿佛还能感受到几十年前革命先辈的余温,还能感受到朱毛红军革命奋斗的历程与精神,感受红军行走挑粮小道的艰苦与不易。</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挑粮小道上,体验着倥偬岁月,对于我这位有着50年党龄的退休老党员来说,挑粮小道精神应该长留心中。</p> <p class="ql-block">哨口营房是红军第四军在黄洋界哨口的营房,为一栋杉皮土木结构的民房,面积2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百竹园,这片幽雅秀丽的园地宛如一个天然氧吧。在这里,我们尽情领略了其养眼的风景,感受着清新空气的深深浸润。</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的竹,葱郁满坡。漫步于百竹园内,你会目睹到100余种形态各异的竹子,它们或挺拔、或弯曲,尽显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百竹园内有100余种竹子,漫步其中如同置身于竹林画卷,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与游览的乐趣。在这曲折幽深的小径中穿行,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竹林画卷之中,别有一番游览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满山遍野的竹林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嫩绿的叶片仿佛触手可及。云雾在竹林间轻轻缭绕,石径在竹丛中蜿蜒穿梭。踏入那片绿色的“湖泊”,山风习习,鸟鸣清脆。</p> <p class="ql-block">每一根竹子都高耸入云,显得如此亭亭玉立、优雅大方,它们的生命力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交织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竹子的绿色独特而深邃,它不同于其他任何色彩,仿佛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它的身躯似碧玉雕成,叶片如翡翠般璀璨。这种绿色仿佛触手可及,甚至能滴落下来。</p> <p class="ql-block">与松林的肃穆、柳林的轻盈以及桃林的娇艳相比,竹林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清幽。这种清幽吸引了众多古代文人雅士,他们纷纷赞美竹子,称其为“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p> <p class="ql-block">人们热爱竹子,不仅因为它那洒脱的风姿和挺拔的气势,更因为它那虚心劲节、节外无枝的操守以及刚柔相济的品德。</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之美,美在竹子。这里的翠竹浩瀚无垠,无论是山巅岗峦还是陡崖石隙,都可见其葱郁的身影。井冈山成为了人们观竹、赏竹、陶冶心灵的理想之地。在这里,人们可以亲近大自然,感受绿色的竹文化带来的心灵洗涤。</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红军造币厂,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军事封锁,巩固工农政权,切实解决红军军需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等决定在根据地创建造币厂,铸造红军自己的银元,1928年5月下旬,红军造币厂秘密创立。</p> <p class="ql-block">创立不久,红军造币厂就铸造了第一枚金属铸币——“工”字银元,银元正面图案是一只老鹰叼着一条蛇,在老鹰左边翅膀加刻一个“工”字,以表示这是“工农兵政府”发行的货币。</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的建立和“工”字银圆的发行流通,是我党早期在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内首次铸造的属于苏维埃政权的银圆,它标志着广大工农群众开始拥有自己的铸币,显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色金融事业的强大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造币厂周围的环境非常优美,与百竹园毗邻,远远望去,山峦起伏,绿意盎然,为井冈山增添了几分秀色。</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龙潭,龙潭又称“五龙潭”,位于茨坪西北面7公里处,绝对值得一看!这里群瀑集聚,有“五潭十八瀑”之称,绝对是井冈山中的绿色景观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龙潭景区入口很普通,上面写着两个红色大字“龙潭”。</p> <p class="ql-block">前行几步就是龙潭索道,乘坐过无数缆车,观赏过无数透过轿厢玻璃门呈现的风景,然而,唯有井冈山的龙潭索道,让我久久难以忘怀。这条索道是井冈山景区内历史悠久的交通工具,票价为70元/人(往返),全长631米。</p> <p class="ql-block">乘坐其中,我被陈旧的缆车内外的岁月痕迹深深吸引。脱落的漆块、留下的磨痕,都在诉说着井冈山的历史故事。这些渐行渐远的旧时光里,或许曾经的人和事已经远去,但古老的龙潭索道依然屹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看!第一潭碧玉潭到了,水流激荡发出轰轰巨响,水花飞溅,犹如一条白龙凌空垂挂。瀑布落差近七十米,喷珠吐玉,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与第二潭失之交臂,第三潭是珍珠潭,瀑布从高空倾泻而下,飞珠溅玉银花朵朵,如同串串珍珠,在阳光下闪灼耀眼美丽无比,潭边的一块巨石上刻有谢觉哉题写的“珍珠”。</p> <p class="ql-block">离三潭不远便是第四潭—击鼓谭,水击岩石声如战鼓擂动,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乘坐索道缆车,可以在缆车上俯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瀑潭如长龙在崇山峻岭间迂回盘旋,这种感觉美极了!山谷幽邃曲折,崖壁如削,怪石嶙峋,五位龙女掩映在绿林之中,忽隐忽现,委婉动人,更令人惊叹她们的秀丽。</p> <p class="ql-block">乘坐龙潭索道至下站房,便抵达了龙潭景区中最为迷人的瀑布——仙女潭。仔细一看,仙女的乌发是一块黑色的岩石,两股瀑水分流而下,一处瀑布恰似仙女向上扬起的玉臂,另一处则构成脑后的手,岩石分隔,前面自然形成了仙女的面部,再向下是仙女纤细的腰肢和婀娜的裙裾。整个瀑布线条轮廓极其分明,如同仙女。</p> <p class="ql-block">五龙潭第五潭~仙女潭(白龙瀑)落差40米,湍急的水流在错落有致的岩石上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幅翩翩起舞的少女形态,呼之欲出,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大家纷纷排队与“仙女”合影留念,我也加入其中。远处的仙女瀑似一窈窕少女,正在翩翩起舞,真是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站在仙女瀑前,我仿佛看到了仙女在欢舞人间,那飘逸的裙摆、扭动的腰肢都让人陶醉不已。唯有屈身坐在潭边石上,才能通过镜头捕捉到仙女瀑的真容。这瀑布由山水石树共同塑造而成,其美名真可谓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这条大道布满了众多红色小火炬,难不成是火炬大道?</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中国红军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医院—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小井村。</p> <p class="ql-block">走进小井红军医院,一排整齐的木质两层小楼映入眼帘,这便是当时医院的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迎面是一栋两层高的黑色木质建筑,这就是红军医院旧址,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前坪,通道碎石铺就,草坪竹篱围绕,走过中间碎石通道,登上十多级台阶,来到医院旧址前,正中大门上方悬挂着红色牌匾,上书“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p> <p class="ql-block">医院设有院部,包括医务室、看护排、担架排、事务排,后来还成立了党总支。医疗设备和药品极度匮乏,医院缺乏医生、药品和医疗器械,药品主要来源于缴获敌军、白区党组织收集以及医务人员上山采集草药。</p> <p class="ql-block">在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曾志同志同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在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院内右侧有三组雕塑,第一个是“艰苦创业”—红军战士们以门板为床、以稻草为被,疗伤环境可谓恶劣,但他们都很乐观,纷纷表示要早日重返战场、浴血杀敌。</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是“战地救护”的雕塑,它再现了战斗中医院医生护士们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英勇形象。背伤员、抬担架、挽救倒地同志等场景,通过夸张的动作和生动的表情,将现场救护的紧张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师长献盐”的雕塑,它讲述了红四军十一师师长张子清为了救治更多伤员,每次节流一些用于自己伤口消炎的食盐,最终在最困难的时期全部奉献出来。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伤口最终复发,年仅28岁便英年早逝。这三座雕塑共同构成了医院内景的生动画卷,让人在感受历史沧桑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p> <p class="ql-block">院子的左前方是一堵红色浮雕“碧血丹心”。</p> <p class="ql-block">描绘的就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第三次“围剿”中,住在红军医院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落入敌手,受到敌人严刑拷打,仍忠贞不屈、誓死如归,英勇牺牲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从红军医院旧址出来,我们来到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对烈士默哀。从碑文中了解到:1929年,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围剿”失利,国民党军窜入小井村,烧毁了小井红军医院,把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押到小河边的稻田里,对他们威逼拷打后将其集体枪杀。</p> <p class="ql-block">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敬仰。那些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英雄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史诗。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生死考验,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是大井,大井是五井中最大的村庄,是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工作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这条河流叫“蜀水”,蜀水之美,美在自然禀赋的浑然天成,美在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美在人文风情的质朴无华,美在天下第一山的精神泽润。</p> <p class="ql-block">蜀水旁边便是毛主席在井冈山的第二处“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江西井冈山市大井村中央,是毛泽东到达井山区后第一个落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绿树成荫,绿草葱郁,一排土黄色的房子令我耳目一新,环境真美!</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方稻田的稻苗拔地而起,这是井冈山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精神的再现吧!</p> <p class="ql-block">什么树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住处位于大井村中央,房屋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因墙壁为白色,当地老表习惯称之为“白屋”。</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屋子很小,家具简陋,木板床上铺着的稻草,仿佛还在散发着当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红军战士的住房和红军厨房</p> <p class="ql-block">红军医务所</p> <p class="ql-block">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中间有天井,用来收集雨水,通风采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屋前有一方小平台,鲜花盛开,树木葱绿,中间是一尊毛主席雕像。</p> <p class="ql-block">屋后耸立着二棵巨大的南方红豆杉(左),椤木石楠(右)。1929年1月,敌军攻占井冈山大井,此树曾被围剿的敌军火烧,劫后余生。一九七六年,该树曾一度萎靡,叶枯枝秃。一九七九年后,焕发生机,现今枝繁叶茂。我不由感慨万分:难道此处草木有灵?</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门前,伫立着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这块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问题,人们亲切地称其为毛泽东“读书石”。</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酷爱读书,终生与书为伴,但当年井冈山地处偏远、生活动荡,加上敌人严密封锁,毛泽东手头可读的书肯定不多。正如他在《讲堂录》中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p> <p class="ql-block">我面前的这块“读书石”,似一位不会说话但有灵性的老人,亲眼见证了一切。尽管这块石头不说话,但它是不朽的,因为它是为中国革命做过贡献的,并代表着胸怀理想、信念坚定的井冈山精神,理所当然赢得我对它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读书石”上,试图切身感受一番中国革命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大井彭德怀旧居,1928年12月,彭德怀同志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也进入了井冈山,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p> <p class="ql-block">大井朱德、陈毅旧居,与毛泽东旧居相邻。1929年1月,被敌军攻占并烧毁,1984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p> <p class="ql-block">第九站茨坪镇,这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博物馆的外观庄重而大气,红色的墙体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彰显着革命圣地的独特魅力。我们到达为时已晚,博物馆闭园没能入内参观,很遗憾。</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博物馆的对面是挹翠湖,它位于井冈山茨坪中心,为茨坪主要景点公园。挹翠湖绿荫如盖,湖面清晰如镜,亭台楼阁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挹翠湖的四周林荫大道环绕,环境幽雅,清新美丽。</p> <p class="ql-block">一座“星火相传”的雕塑静静地矗立着,它以直抵人心的姿态,诉说着井冈山的精神传承。</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的第三处毛泽东同志旧居坐落在井冈山市中心——茨坪东山脚下,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茨坪后,房东李利昌便腾出此屋的一半给秋收起义部队居住。此时的旧居已闭园,我们没能入内参观,很遗憾。</p> <p class="ql-block">此次井冈山之旅,让们我深刻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伟大和传承的重要性。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份红色记忆珍藏在心底,激励自己不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