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潞王遗韵:铜火淬炼的艺术长歌</p><p class="ql-block">引:</p><p class="ql-block">从小到大,听惯了卫辉人讲述望京楼的故事,那十恶不赦的潞王父子简直就是洪水猛兽,说到极处常常让人恐怖到汗毛倒竖,恨得牙痒痒。慢慢稍大,总觉得故事有点离奇,好像是背后藏着压着点什么,每逢走在卫辉古城的街道上,伴随着背后拉长的身影,那古老的建筑,润味十足的街道,摆摊大爷有气无力的吆喝和随处乱串的毛头小子,似乎都在告诉我,这里是王府大街,这里的人都是有身份的,哪怕是沿街遛狗的大爷,腰里别把扇子,一溜京腔摇头摆尾哼哼着,甚是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下决心通读了《明史》,特别关注了藩王这一板块的介绍,写下了“潞王遗韵:铜火淬炼的艺术长歌”。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正面解读带给和留给卫辉的究竟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大小北京说”,大北京是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小北京呢,那就是目前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被称之为“潞国”,潞王父子的二亩三分地儿。想想那是何等的荣耀与辉煌,潞王封藩到卫辉,不仅是带来了王者的荣耀、皇家的荣华富贵,还带来了各种行业的手工业制造者,繁荣了市场,推动了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卫辉古城的暮春,柳絮如雪花般纷飞,轻轻落在街巷的青石板上。站在斑驳的城墙下,恍惚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岁月的风,轻轻掀开了历史的帷幕,一段关于潞王朱常淓的故事,如同一幅古老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常淓,这位明朝的藩王,俗称“小潞王”,在政治的舞台上或许显得平庸,甚至有些黯淡无光。然而,在艺术的天地里,他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他的一生,与艺术紧紧相连,尤其是他对仿古铜器的执着与热爱,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常淓以“敬一主人”的名号,全身心地投入到铜器的监制之中。故宫珍藏的“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便是他艺术生涯中的杰出代表。当年我第一次在故宫的展柜前,隔着玻璃凝视这件铜鼎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铜鼎融合了三代礼器的特色,造型庄重而典雅,线条流畅而优美。每一处纹饰,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那繁复的饕餮纹,威严而神秘,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那灵动的云雷纹,飘逸而洒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件铜鼎背后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改朝换代的动荡岁月里,为了躲避清廷的清查,朱常淓命人将铜鼎的铭文用假锈覆盖起来。那些看似斑驳的锈迹,不仅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朱常淓在乱世中为保护自己心血结晶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想象着当时的场景,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涂抹着假锈,朱常淓在一旁焦急而又紧张地注视着,心中充满了忧虑与不舍。他或许深知,这些铜器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承载着大明王朝文化与记忆的瑰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常淓的铜器大多仿照《宣和博古图》制作。《宣和博古图》是宋代宣和年间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的一部记录古代青铜器的巨著,它收录了自商代至唐代的大量青铜器,对器物的形制、纹饰、铭文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和考证。朱常淓对这部书爱不释手,日夜研读,力求在自己的铜器制作中重现古代青铜器的神韵。他广招天下能工巧匠,在卫辉的王府中设立了专门的作坊。作坊里,炉火熊熊,照亮了工匠们专注的脸庞。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工具,将一块块铜料打造成各种精美的器物。从设计图纸到熔铜铸型,从雕刻纹饰到打磨抛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制作过程中,朱常淓常常亲临现场,与工匠们一起探讨工艺细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他对铜器的质地、色泽、重量都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们不断尝试新的配方和工艺。有时,为了调配出一种独特的铜色,工匠们要反复试验数十次,甚至上百次。失败的作品堆积如山,但他们从未放弃。终于,在无数次的尝试与摸索后,他们成功了。那一件件制作精良的仿古铜器,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工艺水平,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仿佛将古代青铜器的灵魂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朱常淓监制的铜器存世稀少,每一件都堪称国宝。它们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流传至今,不仅是艺术的珍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见证了朱常淓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见证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沉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仿古铜器,朱常淓的艺术活动还深刻地塑造了卫辉的文化记忆。香泉寺的题刻,至今仍静静地镶嵌在寺庙的石壁上。当我们漫步在香泉寺的小径上,抬头仰望那些题刻时,仿佛能看到朱常淓当年在这里挥毫泼墨的身影。他的字迹苍劲有力,笔锋间流露出一种文人的儒雅与洒脱。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他对佛法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这些题刻不仅为香泉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成为了卫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游客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在题刻前驻足欣赏,感受着历史与文化的交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潞王琴炉,更是卫辉历史的重要符号。琴炉是古代文人雅士在抚琴时使用的焚香之器,它小巧玲珑,造型精美。朱常淓制作的琴炉,将艺术与实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琴炉上的纹饰精美绝伦,有的雕刻着山水花鸟,有的描绘着神话传说,每一幅图案都栩栩如生,仿佛将一个个故事凝固在了铜器之上。当文人雅士们在幽静的书房中,点燃一炷香,青烟袅袅升起,弥漫在琴炉周围,与悠扬的琴声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氛围。潞王琴炉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器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着古代文人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艺术的热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卫辉的街头巷尾,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朱常淓和他的艺术作品的传说。老人们坐在古槐树下,摇着蒲扇,向孩子们讲述着那些过去的故事。他们说,潞王的铜器具有神奇的力量,能驱邪避灾;潞王的琴炉,焚香时的香气格外清幽,能让人忘却烦恼,心灵得到净化。这些传说虽然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但却反映了卫辉人民对朱常淓及其艺术作品的敬仰与喜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时光飞逝。朱常淓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留下的艺术瑰宝却永远闪耀着光芒。仿古铜器、香泉寺题刻、潞王琴、潞王琴炉……这些承载着他艺术梦想与心血的作品,成为了卫辉文化的灵魂,也成为了我们了解历史、感受艺术魅力的重要窗口。每当夜幕降临,卫辉古城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我仿佛又能听到当年作坊里传来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又能看到朱常淓在烛光下专注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的艺术精神,如同卫辉古城的城墙,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艺术,传承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