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横杆耀天山——兵团跳高历史首金的淬炼之路》

王风琪

<p class="ql-block">  今天,侯相亭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中运会)上勇夺男子跳高金牌,创造了兵团体育的历史!这一刻的荣光,凝聚着兵团体育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回首我2004年5月正式投身兵团专项跳高训练,百感交集,体会尤深:</p> <p class="ql-block">  一、领导重视:成就梦想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兵团体育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与鼎力支持。2004年5月,兵团教育局、体育局领导亲自与我恳谈,将我从小学校园调至大学平台,专职从事钟爱的跳高事业,并赋予我全兵团选材的权限。选材是成功的一半,视野的开阔显著提升了人才选拔的精准度。</p><p class="ql-block"> 在我个人面临孩子升学、妻子下岗等困难时,领导们更是雪中送炭,及时排忧解难:大学为孩子调整了理想专业,并协助落实了毕业后的工作。这份关怀,转化为我加倍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p><p class="ql-block"> 学校前瞻性的“八年规划”与“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我是直接受益者,中运会的金牌便是最有力的证明。2006至2008年间,学校先后邀请国家跳高名帅黄建民、八一队资深教练王燕鸣、跳高理论专家白二宇前来讲学指导。2005年,我赴北京体育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高级教练员培训。此后,几乎每隔一年,我都会带领队员赴八一队进行半个月的强化训练。侯相亭更是在八一队接受了长达一年多的专业代训。这种开放交流的模式,显著提升了我校竞技体育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  二、教练奉献与科学训练:铸就辉煌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在兵团跳高队,节假日是奢侈品,一年仅有春节一周的休整。这支18人的队伍,年龄跨度从12岁到20岁,年级分布从初一至大学,结构之复杂、管理与训练难度之大,在兵团竞技体育中颇具特色,工作量成倍增加。然而,近年的斐然成绩,印证了我们管理与训练体系的科学有效:</p><p class="ql-block"> 2008年,尹萌创造新疆大运会女子跳高纪录(1.71米)。</p><p class="ql-block"> 2010年新疆全运会跳高六个组别,我们豪取四金。</p><p class="ql-block"> 2007年全国少年锦标赛,张迎庆摘得14岁组女子金牌。</p><p class="ql-block"> 侯相亭于2010、2011年蝉联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16-17岁组男子铜牌。</p><p class="ql-block"> 2011年全国中运会男子跳高决赛,兵团健儿占据八强两席:侯相亭夺金,赵果位列第八。</p> <p class="ql-block">  三、决战中运:压力、智慧与幸运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大赛是教练价值的终极考场,也是最严酷的试炼场,更是教练抗压能力的体现。本届中运会男子跳高决赛,八强中有七人具备夺金实力。前两届失利的经验教训,时刻警醒着我:必须具备冲击2.10米的实力、保持绝佳心态,并一丝不苟地走好比赛每一步。最终,我们不仅做到了这三点,而且完成得近乎完美,历史性地为兵团摘得首金!</p><p class="ql-block"> 培养一名全国中运会八强选手,背后是经年累月的心血浇灌。大赛的关键在于:</p><p class="ql-block"> 1. 敏锐捕捉心态:当侯相亭得知实力强劲的阿力木(新疆五月赛曾跃过2.16米)参赛,流露出压力时,我及时疏导:“无成绩名次要求,走好过程,不留遗憾即可。”为减压,赛前每日安排他上网游戏放松一小时。</p><p class="ql-block"> 2. 精准把控状态:赛前训练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赛前一周,我承受着巨大压力,但在侯相亭面前始终保持镇定自若。通过察言观色,以朋友、兄长的身份深入交流,营造轻松氛围。从决赛他跃过16次横杆仍劲头十足来看,赛前状态调整非常成功。</p><p class="ql-block"> 3. 临场应变与“天时”:决赛过程惊心动魄。侯相亭在1.95米、2.00米高度各失败一次,技术因心态急切出现变形(上体前趴)。经指导调整后,赛场突遭狂风暴雨,比赛中断近半小时!这“天时”竟成转折点:侯相亭持续活动、专注技术模仿,反而愈发兴奋;而多位选择免跳的对手,因活动不足、身体冷却,状态下滑。恢复比赛后,侯相亭气势如虹,2.02米、2.04米、2.06米、2.08米四个高度均一跃而过!现场广播仿佛在宣告:“把运气带给生产建设兵团侯相亭!把福气带给生产建设兵团侯相亭!把成功带给生产建设兵团侯相亭!”最终,他成功登顶!</p><p class="ql-block"> 4. 不可或缺的“运气”:赛前适应场地时,我们“意外”地成为唯一在主场进行短暂训练的选手(恰逢调试场地与裁判实习)。加之决赛时的“及时雨”,仿佛冥冥之中助力。这运气,是给有准备之人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回顾2009年中运会侯相亭2.04米未进前八的遗憾,校领导高瞻远瞩,果断送其赴八一队代训,为今日的成功埋下伏笔。本次夺金,是实力、准备、心态、临场指挥与一点运气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侯相亭的这枚金牌,跨越的不仅是一根横杆,更是兵团体育的一座里程碑。成功的因素固然多元,但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是根本前提,而教练团队的无私奉献与科学系统的训练则是铸就辉煌的核心关键。这枚闪耀的金牌,属于侯相亭,属于兵团跳高队,更属于所有为之奋斗的兵团体育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