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16上午,我们参观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另外三座名楼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它们都位于南方,只有鹳雀楼位于北方。</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557 - 581年),当时是为了军事防御目的而建造的。它高大雄伟,视野开阔,可以俯瞰黄河,便于观察敌情。由于周围是湿地,白鹳一类的水禽和鸟雀喜欢栖息于此,经常飞临楼顶,所以命名鹳雀楼。</p> <p class="ql-block">唐代时,鹳雀楼成为文人墨客登高览胜、吟诗作赋的胜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它名扬天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首诗被历代文人誉为唐代“五绝之冠”。</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这座名楼历遭战火等灾害破坏,金、元时期,战火彻底焚毁了名楼,后因黄河水泛滥,遗迹荡然无存。鹳雀楼的悲惨命运曾经有人把它从四大名楼中除名,由山东的蓬莱阁替代。直到九十年代,才又恢复鹳雀楼四大名楼行列。原因是,蓬莱阁有神仙鬼怪,不符合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戒律。而且跟江南三大名楼的历史不一样,它们都是因为文人诗文扬名天下的,武汉黄鹤楼有唐朝崔颢的名诗《岳阳楼》,岳阳楼有宋朝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滕王阁有唐朝王勃的大作《滕王阁序》,而鹳雀楼完全和他们一样,有一首惊艳百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并没有在原址上重建。鹳雀楼在1997年开始重建,2002年建成。新的鹳雀楼选择了在原址向西迁移2.5公里后的地方进行重建,这主要是由于黄河故道的演变所致。重建后的鹳雀楼采用了仿唐的建筑风格和三层四檐的高台式层楼设计,再次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2018年1月我来游过鹳雀楼,走到楼上累得不行,今天看到这又高又长的台阶,我望而止步了,费尽力气爬上这个高台阶,再攀登几层楼恐怕会累趴下,于是就在下面找个地方坐等了。</p> <p class="ql-block">我上次来是冬季,看到的田野没有今天旅友们看到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难得的航拍!旅友们在上面见到一位飞手,请他帮我们拍了一个视频,付了50元的费用,这是一次意外之喜,给各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令众人笑开了花。</p> <p class="ql-block">离开鹳雀楼,我们来到解州关帝庙游览,鹳雀楼、关帝庙,蒲州渡、普救寺正好排在一条线上,互相距离都不远,方便了旅游者。</p> <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位于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是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被誉为“武庙之祖”。</p> <p class="ql-block">关羽老家是解州,所以这座关帝庙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国人向来尊崇关羽,是因为他的英武和忠义,历朝皇帝更强调他的忠义,不断加封尊号。曹操最早封关羽“汉寿亭侯”;宋徽宗宣和五年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这是关羽首次被封为王;明万历三十三年,明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这是关羽首次被封为“帝”。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光绪等皇帝不断给他加封,尤其是光绪皇帝清光绪皇帝给他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封号长达26字。所以,这座关羽的庙宇被称为“关帝庙”享受帝王的最高尊号等级。</p> <p class="ql-block">我2018年游览过这座关帝庙,觉得里面非常大,我如果一路走下来,可能吃不消,于是没有进去,后面的图片都是旅友们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这两根铁棍俗称挡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表明关帝爷的高尚地位。</p> <p class="ql-block">重重殿阁楼台,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各种封号赞扬着关羽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道德品质。</p><p class="ql-block">满清皇帝推崇关羽,还有一个原因。据说清兵入关时,提到中原有一位孔圣人,我们满族以马背上得天下,还应该有一位武圣人。有人说,汉人最尊崇岳父,就定岳父武圣人吧。但是有明白人反对说,岳父打的说女真人,是我们的祖先,绝对不行。汉人也尊崇关羽,他的忠义精神最适合我们,于是就确定关羽是武圣人。</p> <p class="ql-block">环绕大殿四周的26根巨大的盘龙石柱,是明朝嘉靖年间制作,规模之大,品位之高,为全国仅有,时间距今已经460多年。</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蒲津渡参观出土的古代大铁牛,结果吃了闭门羹,按照博物馆的规矩周一闭馆,这个古渡口属于博物馆系列。</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是位于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的蒲州古城西门外的著名古渡口,自古以来便是秦晋交通的重要枢纽。它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军事要冲,也是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最早在鲁昭公元年(前541年)就已建有浮桥。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对蒲津桥进行改建,兵部尚书张说主持工程,铸造了八尊铁牛作为桥头地锚,以铁链代替竹索,使蒲津桥成为一座固定的铁索浮桥。这一工程动用了大量国力,铁牛、铁链等铸造工艺精湛,展现了唐代的冶金技术和桥梁建筑水平。</p> <p class="ql-block">为了满足旅友们看到大铁牛的愿望,我把2018年拍摄的图像拷贝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在1989年被发掘,出土了四尊铁牛、四尊铁人、铁柱、铁山和七星铁柱等文物。铁牛每尊长约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p> <p class="ql-block">铁人是胡人形象。</p> <p class="ql-block">还有四尊铁牛应该在陕西那边,没有挖掘出来,非常遗憾!</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我试着牵了一下,纹丝不动,唉,是大铁牛!</p> <p class="ql-block">因为戏剧《西厢记》而闻名于世的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相传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讨伐,围困蒲州年余,百姓苦不堪言。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寺更名为“普救寺”。</p> <p class="ql-block">一进山门就是一座大钟楼,看见那高高的台阶我就止步不前,就在寺外等候各位了。</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因元代王实甫的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而闻名遐迩。《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寺内的许多景点都与这部戏剧密切相关,如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居住的“梨花深院”、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等。这些景点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也让普救寺成为了爱情圣地。</p> <p class="ql-block">《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朝大诗人元稹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出身贫困的元稹曾经借读于寺内,巧遇没落贵族家庭的崔夫人带着女儿崔莺莺寄宿于此。元稹与莺莺两情相悦,崔夫人答应他考试高中后成婚。谁知元稹到长安考试中第后娶了高官的女儿,把崔莺莺抛弃。元稹把他和崔莺莺的这段爱情悲剧写成了传奇小说。元代王实甫把这个故事加工改编为杂剧《西厢记》,揭露了封建王朝的门第观念,和唐朝时期士大夫阶层追求高官厚禄,不惜舍弃美好爱情的不良习俗。</p><p class="ql-block">《西厢记》中的张生实际上就是元稹的化身,元稹后来文学成就很高,是白居易的亲密朋友。</p> <p class="ql-block">明代重修的仿唐密檐式砖塔,13层方形结构,高约36.76米 ,原名舍利塔,现改名莺莺塔。是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离塔不远敲石头会发出蛙鸣声。其它三座回音建筑为: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宝轮寺蛤蟆塔和四川潼南大佛寺石琴。</p> <p class="ql-block">《西厢记》的爱情故事影响深远,改编成各种剧种在各地演出。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看豫剧片段《拷红》,是崔夫人拷问热心小丫鬟红娘的唱段,现在的婚姻介绍人都自称“红娘”,不再是低俗的“媒婆”。</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这座清静的修行之地居然增加了这些俗世的建筑和布置。</p> <p class="ql-block">“天下寺院不谈情,唯有山西普救寺”,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普救寺如今的独特地位。作为中国佛教寺院中唯一与爱情故事紧密相连的地方,这座寺院成为了爱情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如今,普救寺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成为了情侣们誓言永结同好的好去处。每年9月至10月,普救寺还会举行“世界情侣月”活动,吸引众多情侣前来。寺内的梨花深院、西厢书斋等景点,都与《西厢记》中的情节密切相关,成为游客们追寻爱情故事的热门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它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始建于元代,是为了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修建的。原址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因此被称为永乐宫。20世纪5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整体搬迁至县城北3公里处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上。</p> <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末,因三门峡水库建设,永乐宫位于淹没区内,国家决定对其进行整体搬迁。永乐宫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观之一,其壁画艺术价值极高,搬迁工作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当时国内国外均无现成经验可借鉴,聘请的外国专家因条件苛刻且不适合中国壁画结构而未能达成协议。整个搬迁工程耗资200多万元,参与工匠达600多人。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搬迁工程最终实现了零失误。壁画和建筑构件全部安全抵达新址,并成功复原。永乐宫的搬迁不仅保护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开创了中国古代壁画保护的先河,为后来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当年,我第一次来参观时,不禁向当年的能工巧匠顶礼膜拜,衷心赞扬他们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p> <p class="ql-block">古魏国是西周时期建立的诸侯国,其都城遗址位于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景区内。现存城墙遗址具有约3000年历史,是西周古魏国都城的重要实物遗存。在1959年至1965年的永乐宫搬迁工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古魏国城墙遗址,经碳十四测定确认属西周早期遗存。城墙遗址与永乐宫建筑群形成“地上地下双遗产”的特殊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永乐宫,1961年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p><p class="ql-block">古魏国遗址,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斗拱粗大朴拙,不是华丽的装饰,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可惜上次来时,宫殿内的壁画不准拍摄,倍觉遗憾。</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壁画主要分布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三座大殿内,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这些壁画绘制于元代,是中国现存寺观壁画中规模最宏大、题材最丰富、画技最高超的典型代表。我虽然不懂绘画,但是感觉这里的壁画篇幅之大已经远远超过了敦煌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我因为天气太热,身体状况不好,在外面等候,看到美女小竹子传给我的壁画照片和视频,非常惊奇,莫非可以拍照了?结果他们告诉我,是管理部门拍的照片摆在外面供游客欣赏和拍照。倒也是一个不错的补偿办法。</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有三座大殿,最大的是三清殿,壁画也是这个殿里的最大最多,最精彩。</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朝元图》:这是永乐宫壁画的精华所在,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壁画总面积为403.34平方米。它描绘了286位道教神仙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场景,构图宏伟,人物神态各异,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壁画以8个主像为中心,周围簇拥着雷公、电母、星宿神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纯阳殿壁画,以连环画形式描绘了吕洞宾从诞生到得道成仙的故事,共52幅画面,内容丰富,画技高超。</p><p class="ql-block">重阳殿壁画,描述了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故事,共49幅画面,采用连环画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吕洞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人物,被尊为“八仙”之一,也是全真教的祖师之一。他在中国民间传说和道教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广泛传颂。</p><p class="ql-block">吕洞宾被尊为“纯阳祖师”,是全真教的祖师之一。他的思想和事迹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道观都供奉他的神像我们天津的吕祖堂就供奉的吕洞宾,现在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义和团坛口。民间传说,吕洞宾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他被描绘为一位神通广大、济世救人的仙人。他的形象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戏剧、影视作品中。</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位于吕洞宾的故乡山西芮城,是为纪念他而建的道教宫观。永乐宫内的壁画中有大量与吕洞宾有关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吕洞宾的形象不仅代表了道教的修道精神,也象征着对尘世名利的超脱和对济世救人的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自我完善。吕洞宾作为一位道教仙人和文化符号,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