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苇渡江给我的学习作文资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琍爾</p><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2日周四</p><p class="ql-block">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苇渡江在报社工作,可能是编辑,也许是记者,我知道她的名字,已经十多年了,一直默默读她发表在QQ空间的文章,喜欢这些文字,仰慕她的文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来,心底里一直希望她能指点我怎么立题作文,一直没勇气直说,因为,知道自己的底子太薄,即使教我,也学不会。近日,又读她长篇连载《致青春:我的大学》,虽然自知已不是学习写作的年纪了,那份遗憾还是无法释怀,跟帖时忍不住说出了当年心间想向她讨教学文的痴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曾想到,一苇渡江知道后立即在百度上为我找了资料,感动的一塌糊涂,现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何写好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首先要把握散文的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意境深邃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不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散文创作的基本技法:1.注意“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2.抓住线索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注意展开联想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注意语言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景交融及呈现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指先抒情,后写景。借景抒情指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是较为常见的写作方法。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在本诗的首颔颈尾四联中,有三联在描写诗人看到的平常的生活之景,诗人通过悠然的远山,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 ,体会出一种高于世人的情感,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一种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笔端的。其中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即是情与景的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征,营造了一种诗学的新意境。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无论是诗人,词人或是读者,对于情景交融的理解与掌握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真正的懂得如何运用情景之间的复杂关系,才能创作出出色的诗作。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 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① 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观体,是承载主旨的形 象”。意境的创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是情景交融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本人仅就情景交融的成因与表达方式略作考述。一 情景交融的成因为何在古典诗词以及散文创作中把情与景相融合,二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将从以下三点试做陈述。</p> <p class="ql-block">一 天人合一思想与情景交融的缘起首先我们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来看,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是情景交融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伦理和人格修养,目的都在于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实现,儒释道对天人合一的理解虽不同,但实质都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儒家侧重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并且强调“人能弘道”,“成事在人”;道家与佛家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角度理解天人合一,即“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应用于文艺创作,则表现出一种民族性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情感思维相联系的人生理想,具体的说,即是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在“感兴论诗”元说,古人将诗性生命的发动归因于“心物交感,因于天人同源”,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的心灵皆由“一气化生”,而“气”的分化与交会则造成天人,物物以及心物之间的总总感应。并不是所有的心物交感都可运用于诗词中,只有从触物起情,以审美的超功利态度对原来的体验进行在体验,与审美主体再一次进行交流,这一次的心物交感才是审美感兴,其结果则是审美意象和审美意境的生成。这种种的心物交感,再体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情景交融的运用。古典文艺理论在其早期的发展阶段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神与物游”,“气韵生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 以及比兴理论等等,都包含了情景交融的道理在内。宗白华先生说:“文艺家在一个艺术表现里使情和景,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和宇宙人生的具体对象相交融互渗,创造出一个独立的宇宙,崭新的意象,就是所谓艺术意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③ 这一精辟之论道出了艺术意境与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精髓——天人合一,体现在古典文艺创作时,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而且由此创造出深远的意境,于诗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性。二 “诗缘情而绮靡”与情景交融的形成“诗缘情而绮靡”出自陆机的《文赋》,这是除了“诗言志”外另一诗学纲领。它是指诗歌作品由人的情感活动而产生,情为诗之本根。同时认为诗歌的产生源于情感、心绪、趣味的流泄。这种诗学观点注重诗歌的本体性及审美性,它强调(文学)诗歌是独立于社会价值体系之外,它与一般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的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拒绝价值判断;以情感为驱动力及主要内涵的文学形式无法承担“载道”的重量;审美性是其至高无上的终极目标。为何表达情感要以绮靡为外衣呢?缘情而绮靡是一个完整的界定,前后两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而不可分割得关系,“情”为诗的内质,“绮靡”只是诗的外形,内质决定着物的根本性能,故诗必缘情,但是内质又须落实和显示于外形,于是缘情便导向绮靡,即文采与情的表达结合,情而讲求文采。《文心雕龙诠赋》篇云:“原夫登高之旨,盖赌物性情,情以物性,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④ 这是从情感的抒述必须凭借物象来说明言辞表达需要巧妙而藻丽。从文艺理论范畴讲,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方式为情景交融的在形成铺垫了温床,缘情的情与绮靡的景,即是情与景的交融。我国古典抒情诗的流传即是心物交感,情景融会,情思由物象而兴起,又融于物象之中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形成诗的意境,故而在心物交感,情思发动之际,同时也产生了情感向意象的转化,即刘勰的“禅用象通,情变所孕”的道理。简而言之,“诗缘情而绮靡”是古诗理论的另一新言,对于情景交融这一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建立一个以情景相融为变现手法的艺术意境打下基础,并非以往的托物言志或抒怀表情,而是一种悠远的,深情的艺术层面。三 意境说与情景交融的奠定意境说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从早期《庄子齐物论》的“自由之境”,到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逐步的扩大了意境的研究,至此,意境的内容包含着两大因素(情与景)和一个空间(审美想象的空间)意境说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的,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其中,情景交融是其主要内容,关于情景交融的理解更为广泛与深刻。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 意镜凭借情景交融得以表达“意与境会”关涉到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即“处身于境,视镜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⑤首先从诗歌创作的进程来看,诗歌意象由心物交感而产生,所以在意象基础上生成的意境,也离不开主体情意和客观物象之间的交流感应,接着实现于几经融彻,而常借情景交融以得到表达。其次从表达诗歌作品思想来看,由于古典诗词绝大部分为抒情诗,其表现手段不外乎情,景二端,情相当于“意”,景相当于“镜”,故“意于镜会”可以被理解为情景交融。“意于镜会”是诗歌的创作主体,而情景交融则是诗歌的表达方式,二者可以联系,但并不等同。第二 意境赋予情景交融的内涵1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语)。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2 情为主,而景为从。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纵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璧,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不足与诗歌意境的创造。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更不必说有些摹拟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而窒息着诗的生命。深情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 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总而言之,意境的表现方式为情景交融,而情景交融则为诗歌创作的两大因素,其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以上文字表明,情景交融的成因包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诗缘情而绮靡对于情景交融的巨大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意境说的大力完善和肯定。可见,情景交融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日臻完善的一大理论,运用于诗词,散文等文学创作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拙阿琍已经读了N遍了。很难学到手的技术。对照后知道自己充其量只能写写日记的料儿。但那份感激的心,一苇渡江传资料我,助我登"天"的故事可以永远存放在这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