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之光

不老不少

<p class="ql-block">早就听说人到了一定年龄,身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腰腿疼最是普遍,但我以为这和我没什么太大关系。不成想,突如其来的腰腿痛如汹涌潮水,瞬间将我卷入剧痛的漩涡。难以站立的每一步,连如厕都似置身火刑架,冷汗浸透衣衫,意识几近涣散……家人忙联系医生直接送我住院治疗……</p><p class="ql-block">吊针、药透、针灸……一系列治疗在皮肉间辗转,而真正让我沉静下来的,是枕边那本《论语》。</p><p class="ql-block">卧床期间,我打开正在学习的《论语》,该学雍也篇第十章啦: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此文深深引起我的共鸣。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弟子伯牛身患恶疾,这在当时被视为“天刑”,孔子却拒斥道德污名化,来到弟子房前,从窗口伸进手去,握起弟子之手,痛惜“这样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 孔子隔窗执手的姿态,像暗夜里的一束光照到我的心田。</p><p class="ql-block">文中向我们展露出三层精神震撼:仁者之爱:隔着两千多年的时空,孔子伸手握住伯牛的那一刻,仿佛也轻轻托住了我在病痛中颤抖的灵魂。这份超越生死的仁爱,让我明白,真正的关怀从不需要距离衡量;天命之问:“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的诘问,何尝不是我在病榻上的无声呐喊?病痛与德行无关,而经典教会我,坦然接受生命的无常,或许正是智慧的开端;尊严之光:伯牛病中仍守礼移牖,让我羞愧于自己曾因疼痛而崩溃的脆弱。原来,真正的强者,是在至暗时刻依然能挺直灵魂的脊梁。</p><p class="ql-block">孔子师徒在灾难中展现的礼敬、情义、哲思,构成中华文明最动人的精神底座—— 那扇2600年前的窗内,伯牛的德性之光,孔子的仁爱之手,温暖着我困顿的灵魂。孔子的窗内执手正是现代“人文医疗”的鼻祖: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与尊严,是对病患的爱护与尊重。</p><p class="ql-block">读此章感觉无一字说教,却用生命刻下最深的教化。当我们面对疾病的困扰,或陪伴病榻上的亲友时,请记得:曾有位圣人隔着窗握住弟子的手,把“仁”字烙进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当身体困于病榻的方寸之间,《论语》却为我打开了通往千年文明的窗。孔子的手不仅握住了伯牛,更跨越时空,将“仁”的温度注入我的血脉。此刻再读“知止而后有定”,才惊觉那些字句早已化作良药,抚平了疼痛,也照亮了心的归途。正是:</p><p class="ql-block">溽暑困孤身,焚如病榻沉。</p><p class="ql-block">幸逢明解客,开卷遇贤文。</p><p class="ql-block">义理生凉月,仁风荡躁心。</p><p class="ql-block">典章消暑气,字句化甘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