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之旅(九)

恬静

<p class="ql-block">在刘家峡水电站大坝换乘游艇,经过55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湖岸线蜿蜒曲折,水面最宽处达6公里,辽阔的湖面一望无际。游船在湖中游,宛如画中行,平湖两岸,奇峰对峙,陡崖凌空,千仞峥嵘,气势磅礴。山上植被茂密,绿树成荫,一幅幅山水画圈引入眼帘,每一个转弯充满惊喜。</p> <p class="ql-block">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的积石山中,炳灵寺宛如一颗隐匿于岁月长河中的明珠,散发着璀璨而独特的光芒。炳灵寺石窟的文化价值举世公认,1961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天下第一桥是横跨中国甘肃省炳灵寺黄河两岸的古桥,始建于十六国西秦时期,唐代重建,因唐中宗题名“天下第一桥”而得名,历史上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具有重要军事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千年炳灵寺的晨钟,叩响湖畔的静谧;赤色岩壁上的飞天,凝望过湖水的四季流转。微风轻拂,细碎的波纹将山影揉成灵动的水墨画,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流动山水长卷里。</p> <p class="ql-block">踏入炳灵寺风景区,抬头仰望,惊艳四方的炳灵寺石林,独树一帜,堪称天下第一奇观。炳灵石林不仅有奇特的山石,还有着独特的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美景。这里的每座丹霞山峰都被赋予了灵性,与炳灵寺石窟遥相呼应,形成“自然造化与人文信仰”的完美融合。当你站在石林中,远处是刘家峡水库的碧波浩淼,近处是炳灵寺古老石窟,大西北的雄浑与江南的柔美在此兼而有之,仿佛置身于如梦似幻的仙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由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林、炳灵湖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约150平方千米。炳灵寺是藏语“强巴炳灵”的音译,意为“十万弥勒锡居洲”,相当于汉语中的“千佛山”“万佛洞”。它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代持续营建修缮。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中的黄派(格鲁派)传入炳灵寺。</p> <p class="ql-block">滔滔黄河蜿蜒流淌,丹霞石林壁立千仞,动静之间,一尊尊佛像与壁画缓缓露出真容,向世人展示着这座艺术宝库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是典型的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沿着崖壁步道前行,头顶蓝天白云,身旁绿植点缀荒凉,脚步声在峡谷间轻响。每一步都踏在自然与时光交织的长卷上,任风声牵思绪,把身心交付给天地的怀抱 。</p> <p class="ql-block">炳灵石林是一座气势磅礴的天然雕塑博物馆,这里千峰林立,万壑争奇,峰峰成形,岩岩成景,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将白垩纪紫红色细砂岩堆积雕琢成了如今的奇幻模样。</p> <p class="ql-block">站在炳灵寺石窟的观景处,眼前是壮阔峡谷,人在这天地勾勒的“画框”里,似微小却又与雄浑山水相融,风掠过耳畔,带着历史的回响,那一刻,喧嚣远遁,只剩心灵被自然与岁月的交融深深震撼。</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中窟龛与造像‌,现存编号窟龛183-216个(不同统计来源),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15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两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红砂岩崖面上。</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融合汉藏佛教艺术,涵盖西秦至明清各代风格,如西秦的“劲健挺拔”、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丰满圆润”等,被誉为“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壁画题材丰富,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p> <p class="ql-block">6窟(北周)窟内石雕一佛二菩萨。佛低平髻,面型丰圆,五官集颈粗短,躯体敦厚,身着通肩大衣,结咖跌坐,双手印。四壁画禅定千佛,佛间以树相隔,千佛下层绘数及喜鹊在树从间嬉戏。</p> <p class="ql-block">11窟开凿于唐代,是一座马蹄形穹窿顶窟,里面有一主尊石雕造像,身后,两棵树干高大形似南方椰子树的壁画生动可爱,顶部莲花藻井和飞天彩绘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70窟唐代开窟,明重塑、重绘,窟内正中木胎泥塑八臂十一面观音像,各面呈竖式排列,形象由上而下共五层,是明代藏传佛教的典型作品。壁画布局严谨,有坛城图、十八罗汉、经变画等。窟外有“大明万历二十九年”的阴刻题记。</p> <p class="ql-block">17-47龛(盛唐),这一组31个大小不一的摩崖浅龛,共有佛像24尊,菩萨46身,弟子16身,天王4身,夜叉4身,均完成于唐高宗一一武则天时期(650-705年),造型简洁生动,形态各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原佛教进一步社会化、世俗化的集中表现。</p> <p class="ql-block">82窟(北周)采用北周时期典型的雕塑风格,造像以石材雕刻为主,注重写实与装饰性结合,主尊佛像常呈现敦厚庄重的体态,面部表情温和,衣纹处理简洁流畅,体现了北周艺术由"秀骨清像"向"丰腴典雅"的过渡特征。 ‌保留了西秦至北周的造像演变轨迹。</p> <p class="ql-block">灵寺石窟第134窟(北周),半圆形穹窿顶窟,正中高坛基上术胎泥塑一佛二胁侍菩萨,南、北侧各一结跏趺坐佛,最外侧各一尊站佛。窟内壁画为唐代重绘,正壁绘众菩萨及供养人赴会场面,窟顶绘干佛。</p> <p class="ql-block">171窟‌,为石窟中最高造像。‌位于石窟悬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弥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凿,高达27米,雄浑庄严。窟中西秦《文殊菩萨问疾图》,是我国所见时代最早的一幅维诘经变图。</p> <p class="ql-block">炳灵石林的姐妹峰,在天地间傲然矗立。河谷蜿蜒,浅滩静水如镜,将峰影揽入怀中,与岸边葱郁草木、古朴屋舍相映成趣。把雄浑与灵秀,都融进这方独特的景致里 。</p> <p class="ql-block">古雅小屋静立,灰瓦粉墙,与葱郁绿意、古朴建筑相融。远处,双塔般的峰林直刺天际,岩壁褶皱藏着岁月密码,山峦延绵似水墨长卷。</p> <p class="ql-block">木质栈道与建筑依附崖壁而建,在岁月里静静伫立,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陈年往事,周围枝叶摇曳,与古老石窟相映成趣,为这肃穆之地添了几分灵动。</p> <p class="ql-block">姐妹峰位于炳灵石林景区中,是该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它们临河拔起,高耸入云,宛如两位深情相依的女子,造型逼真,仪态万千。</p> <p class="ql-block">在炳灵寺石林的栈道上,斑驳岩面如岁月书页,身影与崖壁相映,成了旅途中另一幅生动剪影 。</p> <p class="ql-block">在炳灵寺的时光褶皱里,撞见这方奇妙岩缝,缝隙间窥见另一片天地,赤红岩石的粗犷,与漏进来的柔绿相融,是自然撞出的奇妙火花。</p> <p class="ql-block">在炳灵寺石林漫步,不经意间,目光被远处的奇特岩峰捕获。那岩峰,历经岁月风雨的打磨,棱角分明,尽显雄浑与沧桑。与传说中那象征祥瑞的五指峰相比,它虽没有整齐排列如手指般的形态,却有着独树一帜的粗犷之美。</p> <p class="ql-block">以镜头为桥,连接古今。崖壁洞窟藏着岁月密码,栈道蜿蜒似历史脉络。人在景中,成为人文与自然交融的注脚,每一次对焦,都是与千年前匠心的隔空对话,让古老的炳灵故事,在现代身影里悄然延续 。</p> <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眼前赤红岩壁如巨人矗立,岁月雕琢出的纹理,似大地写的史书。山腰石窟里,古老造像默默凝望,将千年前的信仰与技艺,传递给每一位驻足者。</p> <p class="ql-block">峡谷间,石林巍峨,岁月在岩壁刻下沧桑褶皱。石狮子守望着干涸河床,浅滩残水映着峰影,似在默默诉说往昔故事。</p> <p class="ql-block">炳灵湖、炳灵石林、炳灵石窟,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湖光山色烘托出石窟的神秘庄重,石窟的文化底蕴又为湖与石林增添了别样的魅力。无论是沉醉于炳灵湖的宁静秀美,惊叹于炳灵石林的奇特壮观,还是痴迷于炳灵石窟的深厚文化,都能让人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心灵的归宿,感受到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