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传承书青史,丹心赓续镌英名——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后人共著父辈英雄志

叶子🍀

<p class="ql-block">  于2025年6月23日~24日,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部份后人,前往恵州、博罗追寻父辈战途,踏上这片土地,如同翻开一本父辈们用生命书写的历史。 山峦是厚重的书页,溪流是流淌的文字,我们一行人,是虔诚的读者,红色血脉深植心田,我们将父辈的历史延续,执笔为炬照亮父辈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我辈执笔如握接力棒,在史册续写父辈未竟的诗行,我们以文字为桥梁,让先烈的热血在墨香中永恒奔涌。</p> <p class="ql-block">  接力镌刻丰碑志,同心谱写父辈英雄歌,东纵江北指挥部后人共著红色传奇。</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人,踏上了父辈曾浴血奋战的热土——惠州红花湖,看着眼前是宁静祥和的山川,循着他们模糊的足迹,触摸着残留的历史印记,仿佛能听见父辈当年的呐喊在风中回响。脚下的和平绿荫,正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浇灌的硕果。我们在此驻足,不仅是为了怀念前辈,更是为了汲取那份穿越时空、融入血脉的坚韧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的后人。</p><p class="ql-block"> 追溯到1945年9月16日,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分散坚持”的斗争指示,广东区党委作出了新的工作部署,以保存武装、保存干部为目的,将广东划分为增(城)龙(门)博(罗)区等十一个地区,部队与地方党组织相互配合坚持斗争。广东区党委决定,将东江地区分为粤北、江南、江北和海(丰)陆(丰)惠(阳)紫(金)五(华)四个地区,在建立中共江南地委、江北地委、海陆惠紫五边地委和后东地委的同时,建立粤北、江南、江北、东进四个指挥部,实行党组织和部队的分区指挥和领导。</p><p class="ql-block"> 广东区党委的战略部署下达后,在增龙博地区的中共江北地委和江北指挥部同时建立。中共江北地方委员会(简称中共江北地委,又称江北特委)由陈达明、周伯明、饶璜湘、谢鹤筹、陈枫组成,陈达明任书记,周伯明任副书记,下辖博罗、增城、龙门、从化、花县等县委及中共从潖花分委、中共增番工委。</p><p class="ql-block"> 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以周伯明为指挥员,陈达明为政治委员,饶璜湘为政治部主任,梁奇达为政治部副主任、罗章友为参谋处主任。指挥部所属保卫科、组织科、宣传科、《前进报》社江北分社,此外还有警卫排、政工队的燎原队、鲁迅队,以及民运队、电台、医疗队、交通站、税务总站等机构。</p><p class="ql-block"> 所辖部队包括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的三个大队(后挺进九连山,属粤北指挥部)和东江纵队第四支队的五个大队。其中第四支队,阮海天为支队长,杨德元、袁鉴文先后为政治委员。下辖解放大队(原属珠江纵队),冯剑清任大队长,吴杰仁任政治委员;民主大队(即象头山大队),曹养任大队长,曾光任政治委员;罗浮大队,黄柏任大队长,曾文为政治委员;桂山大队,邓子廷任大队长,钟育民任政治委员;增龙博独立大队,王达宏任大队长,陈江天任政治委员。</p> <p class="ql-block">  1945年12月,国民党第一五三师及梁桂平保安大队大举向龙博边境地区发动“清剿”。江北特委和江北指挥部采取分散活动的形式,避开敌人锋芒,领导机关从正果移驻龙博边境的陈禾洞、何坑头、何家田一带。12月下旬,江北特委和江北指挥部驻何坑头。</p> <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的发展历程如下:</p><p class="ql-block"> 成立背景:东江纵队的前身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于1938年成立,分别使用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指挥所第3游击纵队新编游击大队和第4游击纵队直辖第2游击大队番号。1942年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8月23日在惠阳县土洋村正式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1943年12月2日正式向世人宣布,广东人民抗日游击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队伍,脱离国民革命军的番号。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 在东江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斗争。随着抗战形势发展,为开辟江北抗日根据地,东江纵队派出力量前往江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  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 加强军事指挥与力量整合:江北指挥部的成立有助于统一指挥东江河以北,包括增城、龙门、从化等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使各部队能够更好地协同作战,提高了军事行动的效率和战斗力,增强了对日军的打击力度。 推动地方革命斗争发展,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建立民兵、农会,持续开展“反三征”、破仓分粮、减租减息等群众运动,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储备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一、军事斗争层面:有效打击日伪顽势力,保卫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主动出击日伪军:通过伏击东江运输线、拔除博罗公庄圩等伪军据点,破坏日军后勤补给,歼灭日伪军有生力量,压缩其控制范围,在东江河以北形成稳定的抗日游击区。</p><p class="ql-block"> 粉碎顽军“清剿”:在博罗北部、龙门永汉等地,以游击战术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围攻,成功保卫根据地核心区域,牵制了华南地区的敌对军事力量,配合全国抗战大局。</p><p class="ql-block">二、组织建设层面:推动东江流域抗战的区域化整合</p><p class="ql-block"> 构建军事指挥体系:作为东江纵队分区指挥(江南、江北等)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调度第四支队、民主大队、解放大队、增龙博大队、罗浮大队、桂山大队等武装力量,整合地方抗日自卫队,形成东江河以北区域化的军事指挥体系,提升部队协同作战能力。</p><p class="ql-block"> 培养军事骨干力量:在战斗中锻炼出不少军事干部,积累的游击作战经验为后续华南地区武装斗争(如解放战争)储备了人才。</p><p class="ql-block">三、群众动员层面:践行军民结合,夯实抗战根基</p><p class="ql-block"> 发动群众参与抗战:在增龙博边区等地联合地方武装,组织群众开展反“征粮”、破袭敌军交通线等斗争,将军事行动与群众利益结合,建立“军民一体”的抗战格局,使根据地获得广泛支持,保障了敌后抗战的长期坚持。</p> <p class="ql-block">四、战略协同层面:配合主力行动,拓展华南抗战格局</p><p class="ql-block"> 策应粤北战略挺进:1945年8月抽调兵力配合第五支队等部向粤赣湘边区挺进,试图接应八路军南下支队,虽因形势变化未会合,但牵制了国民党军兵力,体现了华南抗日武装与全国战略的呼应。</p><p class="ql-block"> 保障东江交通线安全:控制东江沿岸重要渡口(如石湾、古竹渡口),确保东江纵队主力与江北地区的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维系了华南敌后战场的南北联系。</p><p class="ql-block">五、历史影响层面:为华南解放奠定基础,彰显抗战价值</p><p class="ql-block"> 积累敌后斗争经验:其游击战术、根据地建设模式为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改编为华南人民解放军后,在粤赣湘边区开展武装斗争提供了直接借鉴,成为迎接全国解放的重要力量储备。</p><p class="ql-block"> 凸显华南抗战地位:作为东江纵队的组成部分,在远离华北、华东主力的华南地区独立坚持抗战,证明了华南敌后战场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之行主要写父辈革命历史</p><p class="ql-block">一、主铭记历史,传承精神。</p><p class="ql-block"> 革命历史是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真实记录,记载着他们的牺牲与奉献。通过书写革命历史,能让后人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传承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这些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底色,也是激励当代人前行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二、明确来路,坚定方向</p><p class="ql-block"> 了解父辈革命历史,能让人清楚“从哪里来”,理解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如何在历史选择中走向今天。这有助于人们在复杂的现实中坚定理想信念,明白国家发展的根基,从而更清晰地把握未来方向,避免在历史虚无主义中迷失。</p><p class="ql-block">三、凝聚共识,团结力量</p><p class="ql-block"> 革命历史中蕴含着全民族共同的奋斗记忆,书写这些历史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凝聚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无论是抗日战争中的全民抗战,还是建设时期的集体奋斗,历史都在提醒人们团结的重要性,让不同时代的人在精神上形成联结,为共同目标努力。</p><p class="ql-block">四、以史为鉴,启迪未来</p><p class="ql-block"> 革命历史中包含着无数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比如战略决策、群众路线、斗争智慧等。书写和研究这些内容,能为当下的社会治理、国家发展提供借鉴,让后人在面对类似问题时少走弯路,以更理性的态度应对挑战。</p><p class="ql-block"> 简而言之,革命历史不仅是过去的印记,更是照亮未来的灯塔,它让民族的精神有了载体,让时代的接力有了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