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碛口古镇”

安静

<p class="ql-block">  叩响“碛口”之门,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追寻”。今天,乘车三个多小时,行走在山沟坪壁的吕梁黄土高坡上,来到了位于黄河之滨的“碛口古镇”。这是一处古色古香的宁静之地,漫步在碛口古镇的青石板街道上,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木结构的屋檐和雕花窗棂透出浓厚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  “碛口古镇”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黄河在这里打了个旋儿,将黄土高原的粗粝与水乡的温润揉进青石板缝。古镇像一枚被黄河岁月磨旧的琥珀,凝固着明清商帮的吆喝与浪涛的回声之中。</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因“碛”而名。“碛”是指黄河中的激流浅滩,河道骤缩,船筏难行,迫使货物在碛口卸货转陆运,成为黄河水运的终点站和晋陕蒙物资集散中心。鼎盛时期每日停泊船只超百艘,转运骆驼达3000余头,民谚“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印证其繁荣。 </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的广场,山坡上沿山坡建筑的窑洞、围墙、堤坝横七竖八,错落有致,细雨绵绵,眼前的景色,都湿漉漉的,远处干涸的黄河水道,茅草丛生,山峦上六方“古塔”耸立在烟雾缭绕的绿屏中,坑坑洼洼的石阶,积水四溅,弄湿了鞋子,旁边高处,明代的建筑“黑龙店”忽隐忽现,登高而上,行走在“当铺巷”,爬上“揉衣板”道,“当铺”清乾隆年间所建,四周檐前,凌空拉起“铁丝网”。商会院内有“镖局”,晚上巡逻,市镇秩序井然。</p> <p class="ql-block">黑龙庙始建于明代,后又多次增补修缮。庙内正祀龙王,左右分祀风伯、河伯,传说是保佑风调雨顺的神灵,也是船家供奉的保护神。 山岭上,石块砌成的“黑龙庙”,巍峨壮观,威风凛凛。黑龙庙内戏台型制尤为奇特,乐楼奇异的三空舞台,视广阔,宏伟壮观。罕见的左右看台,古代戏场,实属罕见;音响奇特,古无扩音设备,却声音远扬,十里之遥,清晰悦耳,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在“古戏台”,有一副对联,反其道,反过来念,“情传戏,意传情,传情戏观众,理顺事,心顺理,顺理事成章”。</p> <p class="ql-block">  站在“黑龙庙”上,放眼望去,波涛汹涌的黄河,弯弯曲曲,九曲十八弯,汀上草丛生,两旁碧水流,凉风习习,芦苇荡荡,雨后的茅草,碧绿苍翠,青山绿水,黄河碛口,风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上,众多的民居、商号、店铺、客栈、寺,青石铺路,蜿蜒曲折,曾经昌盛留下了残墙断壁。兴新向荣的古街,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让人留连往返。清道光年间,清朝初期,仅商业店铺就有60多家,民国时期已经达到260多家。清代至民国200余年间,碛口汇聚商号300余家,中转西北的粮油、皮毛与东南的布匹、陶瓷,形成“西货东销、南货北运”网络,号称“晋西第一镇”,成为晋中重要的商贸枢纽。</p> <p class="ql-block">黄土高坡上的窑洞,是黄河沿岸的“丰碑”,青灰色的墙体,青灰色的,瓦顶、赭红色的窑面、深褐色的木梁,一团暖色调柔和在一起,庄严肃穆,苍黄朴实,有一种“陇上千古行”的感觉。古镇风雨存诗画,水乡人家盈星辰。夜凉露漫银钩斜,揽月临窗煮酒茶。纯朴的窑洞,沿坡壁而建,呈阶梯状递进,层次分明,富于动感。</p> <p class="ql-block">  “东渡遗址”再现毛主席等人东渡黄河时的场景。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成员周恩来、任弼时及中央前委机关工作人员,在陕西省吴堡县川口村渡口东渡黄河。毛泽东就在这里留下了转战陕北的最后一个脚印,随后经碛口、寨子山村,于3月24日到达临县三交镇双塔村。</p> <p class="ql-block">  碛口镇的故事,从古老的商贸繁华,到革命先辈的足迹,都被岁月铭刻。这座见证了无数兴衰的古镇,那些过往的记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