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行得以探访西董大院,实属意料之外的惊喜。原本只是随意漫步于腾冲老街,却在不经意间开启了一段穿越时光的旅程。与四位好友参观完腾冲博物馆后,我们信步而行,最终在聚源大酒店对面的银江餐馆,品尝了一顿地道的傣家风味——酸辣鸡与腊排骨,滋味鲜美,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酒足饭饱之际,土生土长的腾冲人黄丽女士提议驱车前往西董大院一游。原本只是随性之举,未曾想竟成为此行最动人心弦的一段经历。这座古意盎然、岁月沉淀的深宅大院,不仅承载着董氏家族数代人的记忆,更因董南轩先生的高风亮节而令人肃然起敬。他一生急公尚义,济困扶危,以“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的精神风骨,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步入院中,仿佛穿越百年时光。最引人注目的是董友薰先生于1924年冬主持修建的宅院(包括董友菊等三家)。三座宅院坐西向东,采用“一正两厢房,三坊一照壁”的传统格局,每座占地均逾四千平方米。宅第之间以两座花园相隔,两家共享园中美景。花园之间设有花厅,并以小门与回廊相连,布局精巧,匠心独运。其中五老爷董友菊的宅邸更在正房之后辟有后花园,并专聘园丁打理三园。当年亲手栽种的两株桫椤、两棵桂树及茶花,如今已亭亭如盖,成为见证百年沧桑的古树名木。可惜岁月无情,如今仅存正房与北耳房,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董友菊,字元庭,生于1884年,卒于1950年,乃董氏第十五代传人。他体态丰腴,资财雄厚,极具经商头脑,一旦看准商机便敢于重注投入。其精明干练,生意场上从无亏损,财源广进,事业蒸蒸日上。更难得的是,每逢公益善举,他总是慷慨解囊,数额常为众人之最。彼时商队马帮常遭山匪劫掠,唯独董友菊兄弟的马队无人敢动,绿林中人皆敬畏有加。乡人敬其胆识与义举,尊称其为“五老爷”。</p> <p class="ql-block">董氏宗祠共七处,其中以董官村的总祠最为宏伟。祠宇轩昂,地势开阔,前望河外坡,后倚马鞍山,清溪环绕,林木葱茏,堪称一方胜境。此祠始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建后即设祭田、创义学,惜于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战火。至光绪七年(1881年),各地贤达捐资重修,焕然一新。大门匾额“董氏宗祠”四字,出自状元曹鸿勋之手。民国十五年(1926年),董友薰先生再度捐资,修缮大殿橼顶及外院厢楼;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董传仕又出资增修左院楼房及厨房。祠中珍藏众多名人墨宝,文化底蕴深厚,令人流连。</p> <p class="ql-block">尤为珍贵的,是清末腾冲举人、著名教育家与书法家王开国先生(亦为董友薰恩师)为董氏宗祠题写的一幅楹联:“念朝夕惟衣食两难,莫以游以嬉,忘却耕田糊口计;教子孙有祖宗一语,倘不孝不友,勿须入庙磕头来。”此联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族人:人生之本在于勤俭持家,切莫贪图安逸,荒废生计;教育子孙,当谨记祖训,恪守孝悌之道,若失德败行,便不配入祠祭拜。其言辞委婉而坚定,深刻体现了董氏家族重勤、重孝、重友的家风传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