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忧乐天平</b></p><p class="ql-block">文/唐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朝范仲淹的千古名言,至今照耀云霄;这也是我当年报考军校时的高考语文作文题,今天再次解读,便有了更深层的内涵。</p><p class="ql-block">纵观现代社会,人们常将这句名言高悬墙上,只是过重期望依靠自身觉悟去对待问题。然而殊不知,若无政治体制、运行机制、法律与制度作保障,即便再崇高的理想也将是“镜中花,水中月”。</p><p class="ql-block">我们不仿与解放初对比,如今“觉悟”之人更加稀少与可贵,也就是说只靠个人肩膀去扛起整个社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试想,若没有制度约束,权力便如脱缰之马,私欲便将泛滥成灾。</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明镜高悬,痛彻心扉,历朝历代有多少开始忧国忧民之人,一旦权力掌握在手,便难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毛泽东主席曾对此忧心忡忡。</p><p class="ql-block">怎么办呢?目前世上唯一科学的办法——唯有以刚性的制度为保障底线,如权力制衡的“阳光法案”,才能让“公心”成为习以为常。</p><p class="ql-block">那“后天下之乐”的承诺,更需制度化措施作为保障。如果没有健全的民生保障机制,如公正、公平和公开的晋升、医疗、教育、养老等体系,则所谓“天下之乐”不过空泛承诺而已。北欧一些国家正是凭借精心设计的福利制度,像砝码一样,使“乐”之天平成为老百姓生活的日常逻辑,而非少数人的特权。</p><p class="ql-block">再说监督机制之设计,正是制度另一精妙之处。若无这个保障,则“忧乐”之序可能沦为摆设。只有让公众监督体系独立和自由运行,才能使手中权力不敢懈怠,责任无法推诿,范仲淹的箴言才能落地。</p><p class="ql-block">范仲淹的“忧乐”境界,并非虚无飘渺的道德孤峰,而恰是政治制度所应托举的人类理想最高境界。当制度设计真正成为“先忧后乐”的坚实载体,当法律与机制编织出公正的罗网,范仲淹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p><p class="ql-block">我们最该做的,应以制度为砝码,忧乐的天平才能称出民心分量。当权力被关进法治与监督的笼子,当“天下之乐”被制度化,范仲淹那穿越千年的忧乐情怀,才不再是墙上的标语口号,而成为我们可触摸的日常现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