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林路古民居建于清光绪戊申年(1908年),距今已有110多年历史。这座大厝前后三落(进),包括住宅、宗祠、花园、书房、梳妆阁和亭台水榭等,初建时占地65亩,共有大小房间99间。建厝所用的墙砖、地砖和水泥均从海外运来,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水泥、红砖和釉瓦,摒弃了传统的杉木结构,开创了泉州建筑风格的新篇章。宗祠祖堂两侧墙上绘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叠楼二楼厅堂的木扇墙上,依稀可见林路建厝时写下的《朱子家训》。2013年,林路厝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林路是新加坡著名的华侨建筑家,他特别重视教育,专门建了一座书房大厝,不仅供自家子孙使用,还供全村孩子学习。他出资聘请私塾先生,对后代进行启蒙教育。林路的十多个儿子都在“养浩斋”就读,其中最出名的是第十一子林谋盛。林路于1929年病逝,林谋盛继承父业,用生命践行家训。抗战爆发后,林谋盛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最终不幸被日军逮捕,壮烈牺牲。他的亲属多人同时遇难,可谓一门忠烈。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新加坡伊丽莎白公园内建有林谋盛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林路是当时新加坡著名的华侨建筑家,曾承建维多利亚纪念堂,那是当时新加坡最宏伟的建筑之一。林路厝主体为宗祠、住宅和书房等四座并列建筑,占地达3000平方米,前有石埕、水榭和水塘。建筑风格以泉州红砖、硬山顶、四合院加左右护厝的传统民居为主,角楼外观具有西洋风格,内部装修则采用水泥花砖。原来的林路厝占地6.5亩,共有99间房,建筑材料大多从海外运来,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林路厝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外来设计与闽南传统建筑结构完美融合,使建筑更合理、更宜居。闽南有句俗语:“有林路富,无林路厝。”林路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风靡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林路大厝历经百年风雨,且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附属建筑大多被拆除,围墙也已不复存在。但现存的宗祠、住宅、书房三座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的汉式古厝,呈“一”字型整齐排开,碧瓦红墙、飞檐翘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黄德鹏曾评价:“‘有林路富,无林路厝’这句话点出了这座建筑的独特之处。”林路厝设计精致,不仅建有前后花园、假山流水,还有二层建筑和多边形角楼。其梁坊、斗拱、雀替等木构件雕工精细,流光溢彩,富丽堂皇。林路厝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外来设计与闽南传统建筑结构互为融合,自成一家,堪称中外合璧的典范。环境幽雅,适合人居。</p> <p class="ql-block">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是林路厝的另一亮点。它集宗祠、住宅、书房、水榭池亭于一体,还设计了防火通道。虽然林路的后人一直在尽力保护和修缮这座古厝,但随着时间推移,老化损坏程度也在不断加快,仍需更多人参与保护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