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神农架(3)宜昌长江三峡大坝(2025-6-18)

王志敏

<p class="ql-block">  今早7:30,从湖北黄冈市黄州区的东坡赤壁出发,前往湖北宜昌长江三峡大坝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  9:50途经湖北<b>仙桃市</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仙桃市</b>,旧称<b>沔阳</b>,湖北省直辖县级市,东邻省会武汉,西连荆州、宜昌,处在湖北“两江”(长江、汉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上。</p> 宜昌 <p class="ql-block">  下午1点到达宜昌的下榻酒店,<b>煌隆大酒店</b>。</p> <p class="ql-block">  <b>宜昌</b>,古称<b>夷陵</b>,因“<b>水至此而夷</b>,<b>山至此而陵</b>”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b>宜昌</b>,综合实力位居湖北省第二位,是三峡大坝、葛洲坝等国家重要战略设施所在地,被誉为“<b>世界水电之都</b>”。</p> <p class="ql-block">  <b>宜昌</b>,依长江而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长江中下游分界处(宜昌至上海段为长江下游、宜昌至四川宜宾段为长江中游、宜宾以上为长江上游),坐落于三峡东口,历来是“<b>上控巴蜀</b>,<b>下引荆襄</b>”的要塞之地,因此享有“<b>三峡门户</b>”和“<b>峡口明珠</b>”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b>宜昌</b>,下辖5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5个县。</p><p class="ql-block"> <b>宜昌</b>,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曾经是楚文化和巴文化发展的重要地望,曾孕育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如<b>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b>、“<b>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民族和亲使者——王昭君</b>,闻名中外的著名学者<b>杨守敬</b>等诸多先贤名流,历代著名文人,诸如<b>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b>等,也多会于此。</p><p class="ql-block"> <b>宜昌</b>,还以“<b>三国故地</b>”而著称,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三十六个故事发生在这里。</p> 长江三峡大坝 <p class="ql-block">  <b>长江三峡</b>,也称<b>大三峡</b>,是西起重庆市奉节县、东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b>瞿塘峡</b>、<b>西陵峡</b>和<b>巫峡</b>的总称,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 <b>长江三峡大坝</b>,集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为一体,是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三峡大坝,虽于2018年4月曾游览过一次,但仍希望能再睹这座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建筑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  可事与愿违,如约而至的大雨,拽住了我们前行的脚步,但同时也让我能静下心来,翻阅起曾经写就的大坝美篇。</p> <p class="ql-block">  同时,看到同伴们不时传来的雨中游览情景,大坝新增的景点,于是便激起了我,想利用2018年的影像资料、结合这次同伴的美照及再参考网络资料,重新编撰三峡大坝美篇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  <b>三峡大坝旅游区</b>,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b>三斗坪镇三峡坝区</b>,占地12.8平方公里。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于2018年得到的三峡大坝旅游区导览图。当时对外开放有<b>坛子岭鸟瞰台</b>、<b>185观景平台</b>、<b>截流纪念园</b>,游客可以在那里,分别以俯视、平视及仰视角度,欣赏大坝全貌。</p><p class="ql-block"> 即登坛子岭,俯瞰三峡工程全貌,体会毛主席诗句“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豪迈情怀;远眺大坝的雄伟身姿。</p><p class="ql-block"> 185观景平台,与大坝齐高。登上坝顶,能直面雷霆万钧的泄洪景观;走进近坝观景点,能零距离感受大坝磅礴气势。</p><p class="ql-block"> 在截流纪念园,探寻三峡工程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脉络,欣赏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仿佛置身于“山水相连,天人合一”的人间美景。</p> 游览纪实 游客换乘中心 <p class="ql-block">  游客们经预约后,才能在此安检后换乘景交车,按以下线路游览整个景区:三峡大坝游客换乘中心(安检换乘)--196平台--乘坐上行电梯至坛子岭--乘坐下行电梯至船闸观景点——185广场——185观景平台——截流纪念园--游客换乘中心(结束行程)。</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新的三峡大坝区导览图,新增了<b>三峡工程博物馆</b>与<b>三峡世界著名大坝微缩景观园</b>。</p> 坛子岭景区 <p class="ql-block">  景交车首先来到的<b>坛子岭景区</b>,是三峡坝区最早开放的景区,因其顶端观景台形似一个倒扣的坛子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景区位于三峡大坝坝顶公路的左岸(长江北岸),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整个景区以高度的递增从上至下分为三层,主要由<b style="font-size:18px;">观景台</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浮雕群</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大江截流石</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三峡坝址基石</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万年江底石</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银版天书</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模型展示厅</b>等景观,综合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表达了人水合一、化水为利、人定胜天的鲜明主题。</p> <p class="ql-block">  进入坛子岭入口内,即为<b>196平台</b>。</p> <p class="ql-block">  下车第一眼,便看到坛子岭的陡峭岩壁上,镶嵌着一面巨大的<b>五星红旗</b>。</p> <p class="ql-block">  旁边岩壁上镶有“<b>大国重器我自豪</b>”几个蓝底白边大字。</p> <p class="ql-block">  然后乘4部上行自动扶梯,登上<b>坛子岭鸟瞰台</b>。</p> 坛子岭鸟瞰台 <p class="ql-block">  鸟瞰台海拔262.48米,为<b>三峡大坝制高点</b>。</p> 观测点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当年对整个三峡工程进行勘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成了欣赏三峡工程全貌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  不仅可以观赏到其正前方长2309米、高185米、底宽124米,顶宽15米的<b style="font-size:18px;">大坝</b><b>雄姿</b>,欣赏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b style="font-size:18px;">高峡平湖风景区</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b style="font-size:18px;">秀丽风光‌</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还能欣赏到其右侧<b>双向五级船闸</b>、左侧<b>升船机</b>的壮观景象。</p><p class="ql-block"> 同时,这里也是了解三峡文化和历史,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思想‌的好去处。 </p><p class="ql-block"> </p> 润生源浮雕群 <p class="ql-block">  位于坛子岭的坛体四面,是一组<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秦岭红色砂岩雕刻而成的</span>大型铜板浮雕,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三峡的古老传说、地理风貌以及工程建设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 顶端的水流进黑色部分的主体浮雕,顺着大块大块鹅卵石流进坛子岭底部,象征这股自于天上,来自于远古的水流,经过长江流向大海,流向未来…… </p> <p class="ql-block">  正面中心突出的黑色浮雕,是三个雄壮的男性携手在水流中旋转,形同水轮机涡壳,表现了万物以水为生的强大力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其两侧,上为虎,下午凤</b><span style="font-size:18px;">,饱含巴楚文化的丰厚底蕴,因为三峡坝区在巴楚之间,古有巴人尚虎,楚人崇凤之说。表达出三峡工程的地理与文化背景,描绘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的治理江河,兴利除弊的伟大壮举。</span></p><p class="ql-block"> <b>上游一侧</b>的<b>浮雕中心人物</b>,是<b>一个现代男人和大禹</b>的形象相叠<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一个“</span><b style="font-size:18px;">大</b><span style="font-size:18px;">”字或“</span><b style="font-size:18px;">夫</b><span style="font-size:18px;">”字</span>,大禹手持铁铲,显示中华民族治水的悠久传统,现代男人手持三峡基石岩芯,象征现代水能利用的科学观念。他们的背景有传说中帮助大禹治水,后来化为巫山十二峰的的十二位仙女,还有三峡大坝建设和库区移民的场景等等。</p><p class="ql-block"> <b>下游一侧</b>的<b>浮雕中心人物</b>,是一个<b>现代青年女性</b>与<b>一位仙女</b>,手持花朵、果实,<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现着爱情和幸福的理想。</span>背景有植物、动物、鱼类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映了我国的生态。远处透出的</span>东方明珠、上海码头、外滩大楼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征长江三峡工程赋予长江中下游的效能。</span>此外,浮雕上还有仙女奏楚乐,四人跳巴舞,以及长江上游四川大足的千手观音等形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应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沿江经济发展及旅游业等的促进作用。 </span></p> <p class="ql-block">  与坛体正面浮雕相对应,<b style="font-size:18px;">背面中心</b><span style="font-size:18px;">突出的的黑色浮雕,反映的是黄</span><b style="font-size:18px;">牛助大禹治水合力打开三峡</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传说。</span> </p> <p class="ql-block">  相传,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神牛的帮助下打通夔门,推开了400里水道,川江的百姓感恩不尽,以巨舟载24头肥猪和一大坛美酒前来犒劳。行至三斗坪时,却见那神牛腾云而去,只在那高山上留下了个影像,后被百姓称为黄牛岩。那大禹也追踪神牛远行,遗留下了一尊巨石作为纪念。人们深受感动久久不肯离去,令巨舟在江中守候,结果巨舟化成一座小岛——中堡岛。船上的肥猪则投入江中,变做24座礁石,而那坛美酒则放在了左岸,幻化成流传至今的坛子岭。据说,每逢晴朗天气,微风拂过,峰间江中,酒香醺醺,还真令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  向两侧展开的是峡石和流水。峡石上刻有远古画,下部有纤夫、船夫、埋葬水难者的白骨塔。漂在水患中的孩童、房屋等,气氛压抑、悲壮,是三峡地区千百年来生存条件的映照。两侧有太阳、月亮连同坛体背面的北极星、北斗星,形成一个小天体,再看那飞溅草坪的流水,将坛体上下连成一片,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强大文化内涵。</p> 三石一书 <p class="ql-block">  来坛子岭,要看三石一书,即三峡<b style="font-size:18px;">截流石</b>、<b>坝址基石</b>、<b>江底石</b>与<b>银版天书</b>。</p> 截流石 <p class="ql-block">  这第一块石头位于喷泉广场的喷泉之下。等待喷泉暂停,水落石出。</p> <p class="ql-block">  <b>截流石</b>,又称大坝合拢<b>抛投石</b>,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面三角体、单边长2.5米,重达28吨的</span><b style="font-size:18px;">镇水利器</b><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是长江截流时的主要投抛料。这颗纪念石是实际使用截流石的2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三峡工程中采用这种最抗激流、稳定性最好三维体,当把它抛下水后,它那尖尖的棱角就迅速地插入水下的淤泥中从而能够很好的阻挡水流对它的冲击。 </p> <p class="ql-block">  截流石下面,是一个直径达20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八卦图案的</span><b>下陷式广场</b>,象征着四面八方的人支援三峡工程的建设和三峡工程建设的<b>天时地利人和</b>。 </p> 坝址基石 <p class="ql-block">  这第二块石头位于喷泉广场左侧中部。</p> <p class="ql-block">  取自坝址所在地<b>三斗坪镇中堡岛</b>的底部岩层,是地质勘探时从坝址钻探取出的岩芯石,为<b>天然花岗岩</b>。</p><p class="ql-block"> 因花岗岩岩性均一,抗震抗压能力强,是修建水利大坝的理想岩石、长江三峡只有大坝坝址上下约31千米的河段为花岗岩地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古老结晶岩基底的一部分,岩体厚度约14公里,形成至今约8亿年。三斗坪坝址属于地质构造上稳定,坝基岩体质量优良。外国专家评论说:“<b>这是上帝赐给中国的一块宝地</b>” 。</p> 万年江底石 <p class="ql-block">  这第三块石头位于鸟瞰台西南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岗岩质地,习惯称为“</span><b style="font-size:18px;">万年江底石</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石体重达20多吨,为完整的花岗岩质地,经地质专家考证距今已有8亿年的历史。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后,由三峡建设者从二期围堰基坑中挖出。</p> 银版天书 <p class="ql-block">  这本巨大的铁书雕塑,书页上的文章标题是“<b>坛子岭揽胜</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面是三峡工程的有关介绍</span>:“<b>坛子岭海拔262.48米,是三峡坝区的制高点,也是饱览三峡水利枢纽全貌的最佳观景台。伫立坛子岭,放目远眺,巍巍大坝,横亘大江;依栏俯瞰,永久船闸尽收眼底</b>......” </p> <p class="ql-block">  象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已经翻到三峡工程这一页,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后还将创造更多、更大的奇迹,翻开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篇章。</p> 船闸 <p class="ql-block">  船过三峡大坝有两种方法,一个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3000吨以下小船过大坝的</span><b>升船机</b>;另一个是3000吨以上大船过大坝的<b>五级船闸</b>。通俗一点说,“<b>小船坐电梯</b>,<b style="font-size:18px;">大船爬楼梯</b>”。</p> 垂直升船机 <p class="ql-block">  位于鸟瞰台左侧,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6年9月正式建成启用的</span>大坝垂直升船机。约<span style="font-size:18px;">37分钟,</span>就可以把3000吨以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重量达到15500吨的的船舶,从升船机水箱,提升113米</span>到175米,翻过三峡大坝。</p> 双线五级船闸 <p class="ql-block">  位于鸟瞰台右侧,<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观</span><b style="font-size:18px;">五级船闸</b><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它完全是人工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有人比喻为壁立千仞的“</span><b style="font-size:18px;">长江第四峡</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b>银版天书</b>”坛子岭揽胜中记载:以左岩山体开挖而成的双线五级船闸是三峡水利枢纽的主要通航建筑物,最大开挖深度170米,上下游水位最大落差113米,可通过万吨级船队。<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乘下行自动扶梯至船闸观景台,近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双线五级船闸。<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全长6.4公里,其中船闸主体部分1.6公里,引航道4.8公里。其中一座上水至重庆,是</span><b style="font-size:18px;">水涨船高</b><span style="font-size:18px;">;另一座是下水至武汉,</span><b style="font-size:18px;">水降船低</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座举世无双,是世界上最大船闸,水位落差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它的横空出世,为万里长江黄金水道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span></p> 大坝模型室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模型采用三峡工程布置图制作,</span>展示了整个三峡大坝的全景模型,<span style="font-size:18px;">详细展示了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溢流坝段、非溢流坝段、电站机组、船闸系统等;动态演示水电站的运行情况‌‌;</span>详细记录了三峡工程的历史变迁‌‌。</p> 中堡岛 <p class="ql-block">  有“<b>三峡第一岛</b>”之称的<b>中堡岛</b>,又名<b>松苞岛</b>、<b>中包岛</b>,因四周环水、中部凸起似堡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就宜昌境内长江而言,中堡岛只能称之为小岛,远不能与枝江、百里洲相比,近不能与宜昌西坝相论,可其分量,却因中堡岛崛起世界第一坝——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任何其他洲岛都不能同日而语的。虽然现在小岛已和葛洲坝一样,因整个地隐身于巍巍雄姿的三峡大坝坝底而不复存在,但它们却托起了宜昌市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故仍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地名。有意思的是,长江流经湖北境内称岛唯有中堡岛,其它均称沙洲。即便是宜昌境内其它洲岛也只能称坝,如葛洲坝、西坝、烟收坝等。</p><p class="ql-block"> 三峡大坝坝址之所以选在三斗坪处,除地势开阔,地质条件为较坚硬的花岗岩,地震烈度小外,还因江中有中堡岛,将长江一分为二,左侧为宽约900米的大江和江岸边的小山坛子岭,右侧为宽约300米的后河,可为分期施工提供便利。</p> <p class="ql-block">  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p><p class="ql-block"> 三峡工程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6月1日下午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p><p class="ql-block"> 三峡大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库长600余公里,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是全世界最大的(装机容量)水力发电站。</p><p class="ql-block"> 从外观上看,三峡大坝就是一个放大版的葛洲坝,两者都有主坝体和船闸两个部分,但葛洲坝只有一个船闸,而三峡大坝因落差更大,因而是五级船闸,为目前全球级数最多的大型船闸。从建设时间上来说,葛洲坝在前,三峡大坝在后;从建设使命上来说,葛洲坝可以看作是三峡大坝的试验品,从建设葛洲坝中汲取经验;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三峡大坝在葛洲坝的上游。</p> 185观景平台 <p class="ql-block">  从坛子岭向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乘电瓶车</span>前往第二个观景平台,即<b>185园区</b>。</p> <p class="ql-block">  因它位于三峡大坝坝顶公路的左岸(长江北岸)端口处,与三峡坝顶齐高,同为海拔185米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感受大坝雄姿。</p> <p class="ql-block">  向下俯看,就如同身临坝顶,直面雷霆万钧的泄洪景观;领略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  在185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江对岸的<b>屈原故里景区</b>。那边是秭归县,距离三峡大坝直线距离600米,天气好的时候清晰可见。屈原《离骚》中有句名言很出名:“<b>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b> 。” </p> 截流纪念园 <p class="ql-block">  从185园区出来,乘坐景交车来到位于大坝右岸下游约800米处的<b>截流纪念园</b>。 </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在坛子岭、185平台看三峡大坝和泄洪闸令人荡气回肠,唱的是“<b>大江东去</b>”,那么到三峡截流纪念园则是抒情满怀,诵的是“<b>历史见证</b>”。</p> <p class="ql-block"> ‌截流纪念园‌,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是一个集游览、科普、表演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主题公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截流纪念园分为四个区:<b>入口区</b>、<b>演艺眺望区</b>、<b>遗址展示区</b>和<b>游乐休憩区</b>,由截流记事墙、演艺广场、亲水平台、幻影成像、大型机械展示场、攀爬四面体、平抛船等十几个景观组成,生动再现了三峡大坝截流的壮丽场景‌。</p> 大型设备广场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陈列的大型施工机械,推土机、铲车、自卸汽车等,是昔日实施长江截流的“<b>重武器</b>”,是建设三峡大坝时的功臣。</p> <p class="ql-block">  目睹这些大型施工设备,仿佛亲临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地,感受到三峡工程建筑中的点点滴滴、风风雨雨。</p> 三峡工程体验馆 <p class="ql-block">  又称“<b>三峡秀</b>”,是一座融合现代科技与工程展示的综合性场馆。 </p> <p class="ql-block">‌ 该馆整体以趣味性科普画廊为引导,以裸眼3D影片为主秀,以三峡工程立体画为韵味进行布局,让游客畅游其中,零距离感受“国之重器”的宏伟、壮观和魅力,给游客以知识性的收获和趣味性的享受,游客在震撼、惊奇、体验和娱乐中陶冶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p> 最佳观坝广场 <p class="ql-block">  正面观赏三峡大坝。</p> 截流记事墙 <p class="ql-block">  以浮雕形式铭刻了工程节点,彰显人类驯服江河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江底巨石上刻着李鹏总理题写的《<b>大江曲</b>》。</p> <p class="ql-block">  用截流石组成的假山风景。</p> <p class="ql-block">  一组高大挺拔的“<b>哨兵</b>”,就是多匝套管电流互感器。不仅样子酷似哨兵,在电力系统中更是像哨兵,时刻保卫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p> 三峡工程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与截流纪念园隔路相望‌,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专题博物馆,侧重文物展陈与科普教育‌。 </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造型为大江截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截流四面三角体,建筑结构为空间钢结构,共两层,二层及屋顶设有大坝观景台。 </p> <p class="ql-block">  内设工程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峡馆、</span>和水电馆三个基本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其中,<b>工程馆</b>以专业为轴,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发展等维度解析三峡工程。<b style="font-size:18px;">三峡馆</b><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时间为轴,展示三峡工程百年圆梦历程和巨大综合效益。</span><b style="font-size:18px;">水电馆</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要展示我国水电发展历程和水电科技。</span></p> 三峡世界著名大坝微缩景观公园 <p class="ql-block">  位于三峡大坝旅游区游客中心与西陵桥之间,占地面积9万余平米,是一个展示世界著名水电大坝,并对水资源、能源及环境等进行专业知识宣传的主题文化公园。 </p> <p class="ql-block">  园区通过对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十四座大坝微缩模型的组合搭配,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感官体验展现出各类大坝带来的震撼效果,充分为游客展示出水电工程独具特色的魅力。</p> 西陵长江大桥 <p class="ql-block">  乘景区大巴返回游客换乘中心时拍摄的西陵长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  同伴们游览完三峡大坝旅游区后,乘坐大巴返回住宿地。</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还下着雨呢。</p> <p class="ql-block">  沿途长江风光。</p> <p class="ql-block">  晚上,在酒店房间内,与工作、生活在宜昌大学同学相会,相谈甚欢,离别时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