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三十四章 怒江前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4年5月的怒江峡谷,晨雾像浸透血水的纱布,缠绕在西岸中国军队的阵地上。龙文章蹲在伪装网下,手里捏着半块硬得硌牙的压缩饼干,眼睛却死死盯着面前帆布上摊开的腾冲城防图。这张图是他用系统积分兑换的高精度测绘版,叠加了侦察兵冒死带回的日军新增工事标记,密密麻麻的红点像毒疮一样爬满了腾冲城墙的每一道褶皱。</p><p class="ql-block"> “团座,朱连长把那铁疙瘩鼓捣明白了。”通信兵小李猫着腰钻进掩体,头上还沾着露水,“他说能飞出去十里地,就是电池撑不了太久。”</p><p class="ql-block"> 龙文章把饼干渣拍在地图上,那些碎屑恰好落在腾冲城西的来凤山阵地:“让他带三个人,去野猪岭试机。记住,飞得越高越好,把日军在来凤山挖的反斜面工事拍清楚。”他顿了顿,从腰间摸出个用油布裹着的物件,“把这个给刘平安送去,新到的光学瞄准镜,让他试试能不能在两千米外看清鬼子钢盔上的樱花。”</p><p class="ql-block"> 这是系统商城里兑换的第二代巴雷特M82A1,附带改良型瞄准镜,理论射程达到惊人的2500米。但龙文章知道,在滇西湿热多雾的气候里,能稳定发挥1800米的精度就谢天谢地了。他更担心的是朱大龙手里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这玩意儿在1944年简直是天方夜谭,电池续航和遥控距离都是致命短板,一旦被日军发现,连解释都没法解释。</p><p class="ql-block"> “报告!”侦察排长气喘吁吁地滚进掩体,脸上划着道血口子,“城西哨卡抓到个穿便衣的,搜出半张日军布防图,说是从城里逃出来的教书先生。”</p><p class="ql-block"> 龙文章眼睛一亮,三两步冲出掩体。临时审讯点设在一棵被炸断的滇柏树下,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蜷缩在地上,长衫袖口磨得发亮,手腕上却有新鲜的绳印。“说吧,怎么回事?”龙文章蹲下身,声音不高却带着寒气,“日军在城墙上新设了几个暗堡?来凤山的炮兵观测所在哪儿?”</p><p class="ql-block"> 男人浑身一颤,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我……我是腾冲中学的国文教员,姓周。日本人上个月抓壮丁修工事,我趁夜逃出来的……”他从贴身口袋里摸出半张揉皱的草纸,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画着腾冲西门到城隍庙的街巷,几个红圈格外醒目,“这是他们新挖的地堡,藏在粮店和药铺后面,还有……还有城墙上每隔五十步就有个射击孔,用沙袋伪装了。”</p><p class="ql-block"> 龙文章接过草纸,指尖在“城隍庙”三个字上停顿片刻。历史上,腾冲战役中城隍庙正是日军核心防线的枢纽。他抬头看向周先生:“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p><p class="ql-block"> “我家就在城隍庙旁边,”周先生声音发颤,“日本人逼着我们帮忙运水泥,我……我偷偷记下来的。”他突然抓住龙文章的衣袖,“长官,城里还有好多百姓被关着当苦力,日本人说要是城破了,就把我们全杀了……”</p><p class="ql-block"> 龙文章沉默着,拍了拍周先生的肩膀。远处传来一阵引擎的嗡鸣,朱大龙操控的无人机摇摇晃晃升上天空,像只笨拙的铁蜻蜓。这是系统兑换的初级型号,载荷只有两枚微型炸弹,续航勉强半小时,但对缺乏空中侦察的中国军队来说,已是天大的助力。</p><p class="ql-block"> “平安,”龙文章对着步话机低声说,“看到无人机了吗?盯着它飞的方向,待会儿日军可能会用高射机枪打它,你找机会敲掉他们的射手。”</p><p class="ql-block"> 耳机里传来刘平安沙哑的回应:“明白,已锁定城西三个高射机枪位,等无人机进入射程就动手。”</p><p class="ql-block"> 龙文章举起望远镜,看着无人机晃晃悠悠飞向腾冲城。果然,当它飞到城墙外五百米时,城头上突然冒出几挺歪把子机枪,子弹曳着红光织成火网。几乎同时,远处传来一声沉闷的枪响,巴雷特特有的巨大声浪在山谷间回荡,城头上一挺机枪瞬间哑火,射手连人带枪栽下城墙。</p><p class="ql-block"> “漂亮!”朱大龙的声音从步话机里传来,带着兴奋的颤抖,“拍到了!来凤山北坡有三个隐藏炮位,伪装网下面能看到炮管!”</p><p class="ql-block"> 龙文章立刻打开便携式电台,接通了二十集团军指挥部:“总部,我是龙文章。确认来凤山北坡有日军105mm榴弹炮阵地,坐标……”他报出从无人机传回画面中解析出的坐标,“建议立即呼叫炮兵群覆盖,无人机可提供校射。”</p><p class="ql-block"> 指挥部那边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参谋长激动的声音:“龙文章,你哪来的空中侦察?不管了!炮群已待命,你负责校射!”</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半小时,成了滇西战场上从未有过的奇观。朱大龙操控着无人机在来凤山空域盘旋,虽然不时遭到日军轻武器射击,但凭借着小巧的体型和灵活的机动勉强躲过。他一次次将炸弹投向日军炮位,虽然威力有限,却精准地标定了坐标。随后,中国军队的150mm重炮群发出怒吼,炮弹像雨点般砸向来凤山,泥土和钢铁的碎片冲天而起,日军隐藏的炮位在剧烈的爆炸中化为废墟。</p><p class="ql-block"> 龙文章站在观测点,看着日军炮群哑火,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腾冲城的城墙高8米,厚6米,全是用火山石砌成,号称“铁城”。城内还有日军第148联队及混合部队约6000人,依托着早已构筑完毕的永久性工事,注定是场血流成河的攻坚战。</p><p class="ql-block"> “周先生,”龙文章转向那位仍在发抖的教员,“城里的地下水道,能不能画张图给我?”</p><p class="ql-block"> 周先生愣了愣,随即眼神变得坚定:“能!我小时候在城里玩,对水道最熟了。日本人以为水道只能排水,不知道有些支道能通到城墙根……”</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龙文章手里多了张用树枝在泥土上画出的水道图。朱大龙的无人机也摇摇晃晃地回来了,机翼上多了几个弹孔,电池已经耗尽。刘平安带着狙击小队撤回,报告说成功压制了日军五个火力点,自己无一伤亡。</p><p class="ql-block"> “弟兄们,”龙文章站在掩体前,看着面前一张张年轻而疲惫的脸,“腾冲城就在对岸,城墙后面是我们的同胞,是被日本人占了两年的国土。明天,我们就要过河了。”他举起那张水道图,“这是城里百姓用命换来的情报,这是我们的无人机和狙击枪,我们要用这些,撕开鬼子的铁城!”</p><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浓,怒江的涛声低沉而愤怒。龙文章坐在掩体里,打开系统面板,看着剩余的积分正在缓慢恢复。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场战斗,都需要用积分兑换更多的装备——反器材步枪、单兵火箭筒,甚至……或许该试试兑换凝固汽油弹了。腾冲的收复,注定要用血与火来书写,而他,必须成为那个握着火把的人。</p><p class="ql-block"> 帐篷外,传来刘平安训练狙击小队的低语声,朱大龙正在和几个技术兵捣鼓无人机的备用零件。龙文章摸出怀里的半张全家福,照片上的家人笑容模糊,那是他穿越前的记忆。他低声自语:“等收复了腾冲,等打跑了鬼子,我一定能找到回去的路……”</p><p class="ql-block"> 但此刻,他更清楚,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是他的战场。1944年的滇西,龙文章和他的团,即将在腾冲城下,掀起一场震惊世界的龙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