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黄云,字大田,为尚嵇清水罗氏青山支系的入遵三世祖。其一生跨越康、雍、乾三朝,祖父罗以忠为明朝天启壬戌年进士,曾任北直永平知府,甲申之变后追随南明永历朝廷,辗转两广黔滇。南明覆灭,罗以忠携家隐居遵义龙坪坝;父亲罗兆甡则是遵义清初诗坛“一罗三李”中的“一罗”,以文学家、诗词家之名著称。罗黄云自幼受祖父和父亲影响,以及所处特殊时代,遭遇诸多经历,又因个人成长特质,于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将围绕相关志书、碑记、族谱等资料,对其生卒年及子女情况展开详细考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云公画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罗黄云生卒年限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关罗黄云的出生及殁世时间,虽无明晰记载,但诸多历史文献提供了关键线索。据《遵义府志》记载,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1717年),罗黄云高中乡试。值得一提的是,该年遵义府一州四县乡试者仅有罗黄云与仁怀杨廷琚二人,足见其才学出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吉安府志》《吉水县志》均表明,罗黄云于雍正四年丙午岁(1726年)至雍正九年辛亥岁(1731年)出任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知县;雍正十年壬子岁(1732年)至雍正十一年癸丑岁(1733年),他再次任职吉水知县。又据《峡江县志》载,雍正十一年至雍正十二年甲寅岁(1734年),罗黄云转任江西峡江县知县,后因故罢归乡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据《遵义府志》载,乾隆五年庚申岁(1740年),罗黄云出资修建遵义城南十五里上盩水桥(即后来所称“上舟水桥”);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岁(1763年),他与大定府儒学廪膳生刘亮(现遵义市播州茅栗镇人)共同撰写茶山关“功垂不朽”碑文,此石碑留存至今,虽因岁月侵蚀,碑文多有风化损毁,但仍为后世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苟江李氏一族存有一石碑,刊竖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岁(1777年),落款“龙山年家姻弟黄云拜题”。此碑可与《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相互佐证。罗黄云在向朝廷奏章中自述:“臣黄云,四川遵义府遵义县人,年三十七岁,康熙五十六年举人,候选知县”。从时间脉络来看,自1717年中举至1726年担任吉水知县,其间相隔九年。由此推断,若奏章撰写于任职吉水知县的前一年,即雍正三年(1725年),当时三十七岁,那么罗黄云出生时间为公元1688年;若奏章撰写时间介于1718年至1724年之间,则其出生时间为1681年至1687年。据此计算,罗黄云撰写茶山关碑文时约七十五至八十二岁,书写李氏碑文时更是高达八十九岁至九十六岁。考虑到古人的寿命及精力状况,罗黄云出生于1687年或1688年的可能性较大,否则九十多岁高龄仍能书写碑文,着实令人难以置信。而种种零星记载表明,罗黄云高寿无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罗黄云的身后事方面,据族中老人口传,其殁后同时五架丧出门,墓葬于方家寨。如今,此地仅存五个小土堆,难以分辨哪一座才是罗黄云之墓。2018年,笔者组织族人在恢复罗兆甡坟墓时,同一时间也为罗黄云竖碑表墓。因无法确定具体坟茔,遂将一块四棱碑立于可能性较大的坟前;又因生卒年限难以判断,新碑的碑文仅记载其功名和任职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忠公画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罗黄云子女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黄云墓因无碑刻留存,其子女信息亦无明确记载,考证工作颇具难度。不过,通过多方资料搜集与分析,仍能勾勒出大致轮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怀霔(罗以忠第五世孙)碑文记载:“以忠公得授永平知府,始迁遵邑,卜宅于南里龙坪坝,生我高祖兆甡公系岁进士,生我曾祖三人,我曾祖黄云公系康熙举人,得任江西泰和、峡江、吉水等处知县,生我祖九人,我祖毓和,我父六人……”。罗怀霔之子罗朝凤、罗朝阳在所立碑的碑文中明确提及“曾祖黄云公……生我祖九人,我祖毓和”。结合族谱可知,罗黄云的九个儿子分别为毓吉、毓泰、毓水、毓和、毓琼、毓峡、毓江、毓乡、毓萍。如今居住于尚嵇青山的罗氏一族,皆为罗毓和之后裔,而其余八人之后裔的情况则难以考证。从罗黄云为儿子取名使用江西地名(如泰和、吉水、峡江、萍乡等),便可看出其在江西任职的经历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雍正十二年(1734年),罗黄云归乡后,投身教育事业,以教书课子为业。《遵义府志》卷三十二记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己卯科,遵义有四人中乡试,分别为遵义刘华曜、李涵侯、李萃和仁怀任思正。刘华曜乃刘之征曾孙、刘淳孙,刘之征为康熙十一年(1672年)拔贡,官至浙江刑部员外郎;刘淳则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举人,官直隶赞皇知县,终礼部祠祭司主事。罗兆甡在《<绝命词>跋》中写道“烈妇子淳,品学邃茂,与予游,每言母辄泣下”,由此可见刘淳与罗黄云父亲罗兆甡交往密切,常有共同出游经历。李涵侯为李先立之孙,李先立字卓庵,号笔峰,学者称北山先生,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官新安令,补文选清吏司主事,更是“郡人入部,自先立始”。李先立与罗黄云父亲罗兆甡皆师从西坪掌台寺一代高僧大儒陈启相。李萃在乾隆二十四年中举后,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高中进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播雅》收录乾隆甲午科举人李凤翧所作《春日展刘雪颖华曜墓》,其按语称:“雪颖,乾隆己卯举人,与李涵侯、李萃皆罗大田弟子,又皆其婿,是科遵义中者止其僚婿三人,乡里艳之。而雪颖时甫弱冠,榜后燕于友所,大醉独宿楼上,晨视之,已死矣!”这段记载表明,刘华曜、李涵侯、李萃不仅是同榜举人,同为罗黄云的学生,更都是罗黄云的女婿。由此可以推断,罗黄云至少育有三个女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兆甡公画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综合上述考证,罗黄云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1681 - 1688年之间,其中1687年或1688年的可能性最大。其子女数量至少为十二人,包括九个儿子与至少三个女儿。以上考略,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清水罗氏家族历史及遵义地方文化,提供重要的线索与依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罗光向,贵州藏拙律师事务所主任,罗以忠十二世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