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光回溯到25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山西省平阳府吉州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两位声名远扬之人,即葛正华、葛天柱父子。父子二人先后考中进士,又都进入翰林院。最终,父亲以山东布政司之职、儿子以辰浣兵备道之任荣归故里。他们父子的生平履历与为官事迹,在各类史志中多有记载,在此不再赘述。因对宗族先贤满怀尊敬与热爱,笔者又搜集到一些相关史料与民间传说,特精心整理成文,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一、纪晓岚与葛正华</p><p class="ql-block">纪昀:即纪晓岚(1724年-1805)是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在学术文献整理等方面有很高成就,曾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主持完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纪昀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因文采出众常常侍奉在乾隆帝左右。</p><p class="ql-block">葛正华(1736-1792),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二十三岁就中了举人,乾隆二十六年 (1761)考中进士。先是庶吉士,后又授编修。正是此次山西乡试举人,担任主考官的纪晓岚,才结识到葛正华。按照清朝的惯例,被主考官录取的人便是其门生了。由此揭开了纪晓岚与葛正华师生之间的许多交往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抄录纪晓岚点评。</p><p class="ql-block">唐朝诗人李义山,也就是李商隐,写过一本《李义山诗集笺注》,虽然晦涩难懂,但很有学术价值,笺注本身就是对李商隐诗歌这一文学经典的注释和解读,是传承和弘扬李商隐诗歌文化的重要载体。纪晓岚的评点进一步丰富了这部笺注本的文化内涵。葛正华的抄录行为使得这一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评点本得以延续传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欣赏到李商隐的诗歌以及纪晓岚的评点,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过去抄录一本书,尤其是文字中间或旁边的点评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首先要准备工具材料。工具一般是毛笔,毛笔的选择要根据个人书写习惯,可能有不同的大小、毫毛材质(如羊毫、狼毫等)。纸张方面,会选用质量较好、适合毛笔书写的宣纸或其他传统纸张,以保证抄录的内容能够长久保存。其次要规划布局,在开始抄录之前必须对抄录的格式和布局进行规划。要考虑如何将原书的正文、纪的的评点以及可能有的其他批注等内容清晰、合理地安排在新的纸张上。例如,正文与评点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字体大小或书写格式加以区分,方便阅读和识别。再次要通读原文,将纪晓岚的评点《李义山诗集笺注》全书的内容结构、评点分布以及整体风格。这样才有助于在抄录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节奏和重点,避免出现遗漏或错误。最后才能进行逐字抄写。古人在抄写过程中,要求字体工整,笔画清晰,尽量还原原书的书写风格。终了还要校对错漏,要对照原书,检查自己抄写的内容是否准确无误,有没有遗漏、错字或笔画错误等问题。最后才会装帧成册。古时一般会采用传统的线装方式,装帧过程包括裁剪纸张、折叠书页、穿线装订等步骤,最终将抄录的书页装订成一本完整的书。</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葛正华历经千辛万苦,在完成全部抄录后还为此作书跋,将抄录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自己对原书和纪的评点的一些感悟和认识做跋,为后人了解这本抄录本的背景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信息。</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网上搜索有《李义山诗集笺注》,并没见到纪晓岚点评此书和葛正华抄录纪晓岚全部点评成册的书籍,也可能并未交付印刷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酒埸情谊</p><p class="ql-block">这事说的是纪晓岚乾隆十九年参加会试时主考官是孙人龙,后来纪晓岚进入翰林院后也常得到孙人龙的悉心指导,使纪晓岚的学问日长,阅历渐深。当时清朝文人有狎妓助酒、谐谑风流的习惯,既便师生同乡赴宴也无所避讳。纪晓岚的恩师孙人龙不仅是文坛高手,也是酒场好汉。而纪晓岚因不善飲酒,遇有酒聚,恩师举杯敬客,众门生一呼百应,唯纪晓岚一人以不胜酒力屡屡却杯,大煞酒兴,让孙人龙很是不悦。自纪晓岚主持山西乡试认识葛正华后,关系日渐亲宻,既赏识葛正华的才华,又十分敬佩葛正华的酒量。称其喝酒的脾性是“不与之酒,从不自呼一杯;与之酒,虽盆盎无难色,长鲸一吸,涓滴不遗。”说有一次葛正华与五六个山西同乡官吏对飲,喝至曙光初照,其他人个个酡然而醉,颓然而倒,酣然而睡,唯葛正华神志清楚地指挥仆役打扫酒场,收拾飯局,并将众醉仙扶到床上,安置妥当,然后自己从容打道回府;仿佛众酒兵只是在他肠胃里借道行军而过、没有安营扎寨一般。纪晓岚发现自己门生中这位酒中奇才,好不欣喜,连忙修书一封寄给恩师孙人龙报告这一好消息。孙人龙见信大喜,将纪晓岚夸奖一番,并说我的再传弟子有了可以豪飲的葛正华我很高兴,以后有机会如论如何让我见识一下此君。随后由纪晓岚安排,在翰林院诏见处引葛正华和几个门生参见孙人龙。私人聚会拜见恩师,葛正华很是兴奋,随携幼子葛天柱一同前往。酒席间大人们免不了觥筹交错,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儿子天柱吃饱饭则闲逛玩耍,可巧此时乾隆皇帝溜达进来,见此情此景龙颜大悦,示意众卿免跪接驾,又见天柱小儿乖巧可爱,灵态可掬,围着厅柱绕着转玩耍,随口吟道:“小孩子围着柱子匝匝转”,还沒等乾隆想出下句,小天柱不暇思索信口念道:“大老爷们当官步步高”。乾隆帝兴奋异常:“啊!又出来个小翰林”。惹得众卿举掌喝彩,高呼圣明。葛正华迅即俯伏在地,连呼谢主隆恩。当然,这些传说只是封建帝王和文人墨客之间的一些风雅趣事而已,或真或假,不必细考。不过这些故事却折射出孙纪之间、纪葛之间爱徒尊师的深厚情谊,既为清朝文坛的一段有趣佳话,也为葛正华父子随后的官位升迁增厚了铺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贪小失大</p><p class="ql-block">在纪晓岚晚年写《微草堂笔记》里有这么一篇文章,原文是“门人葛观察正华,吉州人,言其乡有数商,驱骡纲 行山间,见樵径上立一道士,青袍棕笠,以麈尾 招其中一人曰:“尔何姓名?”具以对。又问籍何县,曰:“是尔矣,尔本谪仙,今限满当归紫府 。吾是尔本师 ,故来导尔。尔宜随我行。”此人私念平生不能识一字,鲁钝如是,不应为仙人转生;且父母年已高,亦无弃之求仙理,坚谢不往。道士太息,又招众人曰:“彼既堕落,当有一人补其位。诸君相遇,即是有缘,有能随我行者乎?千载一遇,不可失也。”众亦疑骇无应者,道士咈然 去。众至逆旅 ,以此事告人。或云仙人接引,不去可惜。或云恐或妖物,不去是。有好事者,次日循樵径探之,甫登一岭,见草间残骸狼藉,乃新被虎食者也。惶遽而返。此道士殆虎伥 欤?故无故而致非常之福,贪冒 者所喜,明哲 者所惧也。无故而作非分之想,侥幸 者其偶,颠越者其常也。谓此人之鲁钝,正此人之聪明可矣”。</p><p class="ql-block">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门人葛正华是吉州的观察使,他说自己家乡有几个商人,赶着骡队在山间赶路,看见一条砍柴小路上站着一位道士,身着青色道袍,头戴棕色斗笠,用拂尘招呼其中一人说:“你叫什么名字?”那人如实回答。道士又问他是哪个县的人,这人回答后,道士说:“就是你了,你本是被贬下凡的仙人,如今期限已满,应当返回仙宫。我是你前世的师父,所以来指引你。你应该跟我走。”这人暗自思量,自己平生不认识一个字,如此愚笨,不应该是仙人转世;况且父母年事已高,也没有抛弃他们去求仙的道理,便坚决推辞不去。道士叹息,又招呼众人说:“他既然自甘堕落,应当有一人补上他的位置。诸位与我相遇,便是有缘,有能跟我走的人吗?这是千年难遇的机会,不可错过啊。”众人也都既疑惑又害怕,没人回应。道士很不高兴地离开了。众人到了旅店,把这件事告诉别人。有人说这是仙人来接引,不去太可惜。有人说恐怕是妖物,不去是对的。有好事的人,第二天顺着砍柴小路去探寻,刚登上一座山岭,就看见草丛里残骸一片杂乱,是刚刚被老虎吃掉的人。这人惊慌地返回。这个道士大概是为虎作伥的鬼吧?所以无缘无故得到非同寻常的福分,这是贪婪的人所喜欢的,却是明智的人所惧怕的。无缘无故产生非分之想,侥幸成功的是偶然,遭遇灾祸的是常理。说这个人愚笨,其实正是这个人的聪明之处啊。</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强调“无故得福为智者所惧”“非分之想易招灾祸”,核心思想与“无功受禄,寝食不安”所表达的“没有功劳却得到好处,会内心不安”高度契合,也暗合“贪小失大”中因贪婪小利而招致祸患的逻辑。若用一句成语概括,“贪小失大” 更为贴切,既体现了贪图非分之福的“贪”,也指出了可能招致灾祸的“失”,符合文段中“侥幸成功是偶然,遭遇灾祸是常理”的警示意味,对古对今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二、葛正华督粮</p><p class="ql-block">查葛正华的仕途履历,自其踏入官场起,便在多个重要职位上履职。最初,他任职于翰林院,担任编修之职,后转任江南两道监察御史。再后来,还出任布政司一职。然而,在众多职位中,他担任山东督粮道的时间最为长久,达到八年。鉴于此,有必要对他在山东督粮道任上的经历展开详细叙述。</p><p class="ql-block">清朝的“道”是一种行政区划单位,也是省的派出机构,其长官为道员,俗称道台。道的行政地位在清朝的行政区划中处于省和府之间,是省级机构的派出机构。清朝实行省、道、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道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道员的品级不固定,通常为从三品或正四品,高于知府的从四品。</p><p class="ql-block">督粮道则是清朝漕运总督的属官。其职责主要是掌监察兑粮、督押运船等项漕务,它主要负责管理各省的粮务,包括监察收粮以及督押粮盘等工作。</p><p class="ql-block">山东督粮道是清朝时期设置的一个重要官职,主要负责山东省的漕粮督运事务。漕粮是通过水路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的粮食,对于国家的财政、军需以及京城的物资供应至关重要。葛正华担任山东督粮道一职,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他需要组织和管理漕粮的征收、运输等一系列工作,协调各方利益,确保漕粮能够安全、及时地运输到目的地。</p><p class="ql-block">葛正华在督粮道岗位上工作了八年之久。这八年的督漕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漕运管理经验,熟悉了漕运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在长期的工作中,他可能遇到过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河道的疏浚维护,漕船的调度安排、粮户的征收管理等,但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成功地应对了这些问题,保障了漕运的顺利通行。正因为督粮有功,随后便升迁为山东布政司。</p> <p class="ql-block">三、葛正华修志</p><p class="ql-block">网上搜索,发现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德州知州万君开始着手编修地方志,葛正华对此表示欣然,认为方志修成指日可待。当时士大夫纷纷呈献著述,葛正华得以纵览,还将州人吴西岭所著两种书交付志馆以备采选。之后,他还参与了周询士底、旁求藏书、搜罗逸稿等工作,在确定志书编纂依据、保证记载真实可信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具体讲如下说:</p><p class="ql-block">原来清朝时,山东督粮道道台衙门设在山东德州,因德州在漕运中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是漕运线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葛正华参与德州地方志史的相关事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在督漕过程中对德州地区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提供关于漕运、地方经济等方面的实际资料和见解;另一方面,地方志的编修对于地方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又有进士和编修的文化知识,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通过参与德州志史的编修,他可以将自己在工作中所了解到的德州情况记录下来为后人研究当地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一)漕运线路与设施。葛正华担任山东督粮道,长期负责漕运工作,对德州地区的漕运线路、码头、仓库等设施十分熟悉。他能为德州史志提供关于这些漕运基础设施的详细信息,包括其位置、规模、建造时间和使用情况等。例如,德州的运河码头在漕运中承担着货物装卸和人员往来的重要功能,他可以提供码头的布局、运输能力以及在不同时期的运营变化等内容,使史志能准确反映德州在漕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二)漕运制度与管理。在督漕八年的过程中,葛正华积累了丰富的漕运管理经验,熟悉朝廷的漕运制度和地方的执行情况。他可向史志编修者介绍漕粮征收、运输、仓储等环节的规章制度,以及德州地区在执行这些制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比如德州如何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确定漕粮的征收标准,如何协调各州县之间的漕运任务分配等,这些内容编入史志,都有助于后人了解当时的漕运管理体系和地方行政运作。</p><p class="ql-block">(三)沟通官府与民间。作为德州最高官员,葛正华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协调能力。在德州史志编修过程中,他可充当官府与民间之间的桥梁。他可以说服当地的粮户、船户等与漕运相关的群体,提供他们所掌握的关于漕运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故事,丰富史志的内容。同时他也可以向官府反映编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争取官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 (四)整合各方资料。史志的编修需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档案记录、民间传说等。葛正华能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协调各部门和机构,整合与漕运、德州地方事务相关的资料。例如,他可以从当地的布政使司、粮库等部门获取有关粮食产量、仓储数量等数据,从民间收集关于漕运码头的古老传说和习俗,使史志的内容更加全面、准确。</p><p class="ql-block">(五)确保资料准确性。凭借他对漕运和德州地方情况的了解,葛正华可参与史志内容的审核工作。对编修人员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仔细核对,确保关于漕运和德州相关内容的准确性。对于一些不确定或有争议的内容,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修正。比如在记录漕运历史事件时,他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时间、地点或人物信息,保证史志的质量。</p><p class="ql-block">因手头没有山东德州州志本,只能从网络等诸多方面佐证葛正华参与德州史志编撰实情。另外,葛正华作为吉州人,部分资料还提及他曾参与过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吉州志》的编纂工作,还需继续探究。</p> <p class="ql-block">四、小翰林改陋习</p><p class="ql-block">清朝嘉庆年间,吉州城出了一个葛进土,开始在朝里翰林院当官,后来在湖南某地当了知府,他廉洁自期,兴学设教,崇尚礼仪,务本息讼,革奷均赋,爱士恤民,政声显著,乡民仰戴如父母。尤其在改革陋习上态度坚决,大刀阔斧。</p><p class="ql-block">传说有一天来了俩个人打官司,一个上堂规规矩矩跪下,不敢抬头;一个是傲慢地站在大堂等待询问。葛知府不理解这人见了官员为何立而不跪。</p><p class="ql-block">此时则旁衙役悄悄地告诉葛知府:大人有所不知,此人是个“公生子”。</p><p class="ql-block">葛知府迷惑不解地问:“什么是公生子?本官没听说过”。 </p><p class="ql-block">于是衙役绘声绘色地向葛知府解释道:“公生子是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只有这个地方才有,而且缺的很。这地方不知何朝何代兴了这么一个规矩,新娶进门的媳妇,头天晚上要跟公公睡觉,凡是跟公公睡觉生的儿子,就叫公生子。一般一百个新媳妇里,不一定能生下一个公生子。所以这种公生子非常稀缺,在当地的土规定上享有特权,不光见官不跪,就是在打官司时,当地的父母官都要照顾帮助他打赢官司。”</p><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败坏人伦、稀奇古怪的臭规矩”!</p><p class="ql-block">葛知府一听,怒火冲天,把惊堂板一拍骂道:“本官今天一定要破破这个臭规矩!”</p><p class="ql-block"> “来人!将这个公生子轰出去,我不想再见到这种人”。</p><p class="ql-block">退堂后,葛知府迅速拟了一份告示,发往下属各县遵照执行。告示拟文是:</p><p class="ql-block">“今后在本府所辖地界,废除公生子的一切特权,并不再允许公公和儿媳妇睡觉,违者以败坏人伦道德论处,轻者罚款,重者拘捕,XⅩX知府大堂。</p><p class="ql-block">将这个告示各处张贴后,得到当地黎民百姓的热烈拥护,葛知府卸任走时,全城人挡车挽留。远处百姓烧香祝拜,叩头祁福。文人则赋词吟诗赞颂:“公之明,皎如日月,公之才,堪任节钺,愿祝公福而寿”,黎民百姓还赠送他一个大大的万民伞,以示尊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