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道

暖春

文/画/暖春 <p class="ql-block"> 诗之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暖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天的湖南之行,意义非凡。虽然我们职业不同、身份有异、性别有别,但都对文学艺术与哲学辩论抱有浓厚兴趣,正因这份共鸣,即便相隔千山万水,也能欣然相聚。感谢美女和帅哥文友们的热情款待,毕竟大家都是民间爱好者,经济并不宽裕,于是昨晚我决定返程。他们真诚挽留,邀我再游玩几日,还想带我拜访几位深居简出的居士。这两日的吃喝住费用,他们纷纷抢着买单,直言我是客人,若我执意付款,便是驳了他们的面子。此番盛情,让我真切领略到湖南人的热情与大度。今早我前往火车站时,他们皆来送行。我也诚恳地邀请他们来湖北阳新做客,那里文风昌盛,深山老林之中,隐匿着诸多学识渊博的隐士,届时我定当陪同他们一同寻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为文艺爱好者,创作不应止步于摆弄文字、挥动画笔的表面功夫,更需具备哲学思辨能力。我们不能一味机械地承袭前人经验与方法,而应敢于突破陈规、善于创立新说、勤于思索创新。“道”无所不在,且并非永恒不变。道虽存于内心,却也受心境所限。王阳明提出的“心中无物”哲学命题,便深刻揭示了这一现实。就像天文学领域,日心说取代地心说,而后宏观宇宙学又超越日心说,“道”如同万事万物,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将诗词、绘画、书法等文艺置于“道”的维度审视,其发展同样遵循这一变化规律。诗词从古诗时期无平仄、无韵律的自由形态,发展至近体诗严苛的平仄押韵规则,再到词曲在格律上趋于灵活,直至现代自由体完全打破束缚;文章由古文言文演变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绘画从最初的记事功能,逐步转变为艺术欣赏功能,从写实流派发展出意象流派;书法艺术亦是如此。这些演变无不彰显,“道”在艺术领域无处不在且不断革新。然而,当下部分近体诗爱好者固执地坚守古音古韵,这实则违背了“道”的自然发展规律,严重阻碍律诗的创新与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道”的易变性特点来看,时代的变迁深刻重塑了语言与文化的形态。当代人的语言发音体系发生巨大转变,曾经在古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基本消失;思维方式因科技进步、文化交融而更加多元开放,审美观念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更迭;甚至文字本身,从字形到字义都经历了简化与拓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若仍沿用古人编写的韵书,严格要求当代律诗遵循旧有的平仄规律与押韵规则,无疑是刻舟求剑。这就好比让高速运行的动车行驶在老式铁轨上,安全性与适配性皆无法保障,令人望而却步;又如试图用算盘计算月亮到地球的精确距离,不仅效率低下,更难以得出准确结果。语言与诗歌的发展需要顺应时代的“轨道”,采用符合当代特性的“计算方式”,才能实现高效与精准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诚然,古音古韵在传承与研究历史文化方面意义深远,且具有不可替代的稀缺价值。在研究古代诗与近体诗时,古音古韵是必须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遗产。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基因,是古人情感表达与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从《诗经》的四言韵律,到唐诗宋词的平仄格律,每一个韵脚、每一处声调的变化,都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习惯、社会风貌与文人的精神追求。例如,通过研究古代诗词的用韵规律,学者能够还原当时的语音系统,进而深入探究古代的地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历史现象;在古典文献的校勘工作中,古音古韵更是辨别文字讹误、梳理文献源流的关键依据。它就像一把珍贵的钥匙,帮助我们打开通往古代文化宝库的大门,让后人得以领略古人的智慧与风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古音古韵在律诗的表现中确实能够突显独特的古典韵味,其凝练的声韵结构、悠远的文化意象,能为作品增添雅致的格调。然而,现代语音语韵同样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其简洁明快的节奏、贴近生活的发音,展现着当代语言的鲜活生命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道”亦在不断演变,正如千百年后的人们看待我们这个时代的语音,也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独特韵味。每个朝代的诗歌创作,本质上都是为了契合当代人的审美与表达需求,李白、杜甫写诗时并未预设后人的语言特点,诸葛亮、刘伯温也无法预知未来语音的发展轨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把握传统与创新的平衡至关重要。“破”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理性审视传统中与时代脱节的部分;“立”也绝非天马行空的创造,需以传统文化精髓为根基。古音古韵虽不必作为当代律诗创作的基础规范,但其在构建古诗与近体诗独特表现力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深入研究古音古韵中对声韵和谐、节奏变化、情感表达的精妙处理,结合当代语音语言的特点,重塑符合现代审美与表达需求的当代律诗基础规范。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保留平仄押韵等传统诗歌的核心形式美,同时融入现代汉语的发音规律、词汇特色与思维方式,使律诗既能传承千年诗脉的韵味,又能焕发贴合时代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在当代律诗创作的实践层面,我们必须摒弃将古音古韵作为基础规范的束缚。古人之所以能用律诗生动展现其时代风貌,正是因为他们顺应了当时的语音、语言文字特点进行创作。无论是先秦的古朴歌谣,还是唐宋的格律诗篇,本质上都是写给同时代人阅读欣赏的作品。同样的道理,当代律诗若要焕发新生,就应当扎根于现代汉语的土壤,贴合当代人的语言习惯与审美需求。如果一味套用古音古韵,不仅会人为制造阅读障碍,更可能导致诗歌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愿意学习律诗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诗词协会成员大多年事已高,鲜有年轻面孔。若想为律诗注入新鲜血液,唯有遵循“道”的法则,否则律诗终将走向衰落,如同骈文般,只能成为博物馆里供人缅怀的文化遗迹。也有许多人意识到律诗发展面临的危机,有人将小学课本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音,从常见的“xié”改回古音“xiá”,也有人呼吁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古诗篇幅,试图通过教育扭转局面。但依我之见,这些举措收效甚微。以国粹京剧为例,若不是凭借文化非遗的身份与政府扶持,其难懂的古腔古调恐怕早已无人问津。若有人提议为律诗申请非遗保护,这看似是保护之举,实则会加速律诗的衰亡,使其与当代生活愈发脱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道”的变化特性出发,结合现代汉语拼音、声调特点,对编写当代韵书提出以下具体建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 以拼音体系重构韵部:现代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标注读音,声韵母组合清晰规范。韵书编写应打破传统韵部界限,以拼音的韵母发音为核心,重新划分韵部。例如,将“ang、iang、uang”归为同一韵部,既符合现代语音习惯,也能简化传统韵部的复杂分类,让创作者更易掌握押韵规则。同时,针对部分发音相近但传统韵部不同的情况(如“in”与“ing”),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与语言习惯,合理调整韵部划分,增强押韵的灵活性与实用性。</p><p class="ql-block"> 2. 融合声调变化规律: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古代平仄体系存在差异。在韵书构建中,需充分考虑声调变化对诗歌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影响。一方面,可参考近体诗平仄规则,将现代汉语声调对应为新的平仄体系,例如将阴平、阳平归为平声,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但无需像古代格律那样严格要求每个字的平仄,而是注重整体诗句的声调起伏,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另一方面,鼓励创作者利用声调变化营造多样的诗歌节奏,如通过平仄交替、同声调连续使用等手法,表现不同的情感氛围——平缓的声调组合传递舒缓情绪,强烈的声调对比则凸显激昂情感。</p><p class="ql-block"> 3. 建立开放动态的更新机制:语言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新词汇、新发音不断涌现。当代韵书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应设立开放的更新机制。定期收集、分析现代诗歌创作实践中的押韵案例与新的语音变化趋势,及时对韵书内容进行修订与补充。例如,针对网络流行语、方言词汇进入诗歌创作的现象,若其使用广泛且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可将相关读音纳入韵书,并注明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确保韵书始终贴近当代语言生活,为律诗创作提供与时俱进的规范指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律诗若要实现新的辉煌,需从三方面着力。其一,要摒弃古音古韵的束缚,但保留平仄押韵的表现手法,让律诗在形式上既不失传统韵味,又能贴合现代语言习惯;其二,结合上述基于现代汉语拼音、声调特点的韵书编写原则,摆脱对方言入声字的依赖,编纂统一的现代韵书,为律诗创作提供坚实的规则支撑。回顾历史,唐诗之所以能达到巅峰,正是因为唐朝人顺应时代,革新了诗歌的声韵体系;其三,呼吁所有律诗爱好者,无论秉持何种观点,都应站在律诗传承与发展的高度,积极为新编韵书建言献策。唯有在不断破除旧规中传承精华,在持续创新中达成规范统一,律诗才有望重焕生机。</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三天的湖南之行,学到了一个“道"字。细想起来“道"真的是无所不在,它涵盖了世间的万事万物。学以致用,我站在“道"的视觉写了一篇《诗之道》!!!不虚此行,^行千里路,读万倦书"。知识真的不是夹在书本里的枫叶,也不是摆设在案台上的笔墨纸砚,更不是詀在演讲台上的夸夸其谈。它就是散落阡陌荒野上的珍珠,又是躲在深山老林里的星辰。你来,它也闪耀。你不来,它也一样耀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