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回望:我们的知青岁月

长卿

<p class="ql-block">  60年前的6月28日,我们来自广州的10几名小伙伴,经过下图中的沙溪水库,沿着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岭奔赴我们人生中第一个就业岗位—从化县太平公社红右大队下青幽生产队(文革期间改名东峯生产队”)务农。</p> <p class="ql-block">沙溪水库</p> <p class="ql-block">  6月,正是蝉鸣荔熟的季节。我们坐在大卡车上,从公社到大队,一路上都是挂満枝头的红彤彤的荔枝,从来未见过大片大片荔枝林的小伙伴们都兴奋得指手画脚,瞳景着我们插队的生产队也会是一个美妙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不久,我们来到沙溪水库。等待已久的下青幽社员,热情地帮忙我们挑行李爬上水库大埧。从来没吃过什么苦头的我们,一脚高一脚低地跟着社员爬山,一路上大家心里七味杂陈,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到达下青幽时,夜幕开始降临。这个小山村没有通电,生产队点亮了汽油打,大家在生产队的晒谷场上吃了务农的第一个晚餐。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有个小伙伴禁不住流下眼泪。要知道他才14岁,在家里他可是父母的心头肉啊,只因为当时的知青上山下乡政策,一家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其余一般都要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部分知青与生产队社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下青幽生产队只有10几户人家,有郭姓和谭姓几十名社员。</p> <p class="ql-block">郭姓人居住的泥砖屋</p> <p class="ql-block">  知青们要过的第一关是劳动关。下青幽开门见山,大小不一的梯田分散在十几条山沟,生产条件十分恶劣。由于杂草丛生,水蚂蝗特别多。蚂蝗见人下田便围上来,咬住小腿便死吸不放,直至吸饱血才掉下来。初见蚂蝗,知青们大呼小叫,惊恐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社员手把手的教导下,农忙时学习插秧、割禾,农闲时学习管理果树。还跟随社员搞副业:烧炭、斩竹子、蒸樟脑油....。斩竹子别以为是轻工,斩下的竹签锋利如刀尖,稍有不慎就刺穿脚底。还要眼观六路,因为剧毒的青竹蛇喜欢在竹叶潜伏、寻食。竹林里还有毒黄蜂……。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知青们学会了各种农活,逐渐成为生产队中等劳动力,有的男知青甚至成为強劳动力,受到社员的称赞。</p> <p class="ql-block">准备开工</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过的第二关是生活关。刚开始时,10多个知青组成一个大家庭,收工回来,大家一起砍柴、种菜、做饭。记得有一次,米缸没有米了,但大家都不愿意挑稻谷到山下大队的碾米厂加工,因为来回要2个多小时,还要上坡下坡太累了。怎么办?只好把花生煮熟了当饭吃。那时的下青幽生产队经济落后,粮食产量低,日工分值仅几角钱。知青遇上钱、粮不够时还要靠家里接济,有咸鱼吃就算不错了。有的农民打到野猪,或抓到鱼虾,会送一些给知青品尝,这便是难得的佳肴。后来,因各种原因,知青便三三两两开煲了。我经常得到三同户梁女的帮助照顾,生活上总算过了难关。</p> <p class="ql-block">我和三同户梁女及其女儿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劳动关、生活关关关难过关关过。比较难过的是思想关。我们这批知青不是同一间学校的同学,而是海珠区的街坊邻里子弟,文化程度高低不一。多数人是带着服从政府安排到农村就业的想法下乡的。初期,我们的思想和社员总是格格不入,感到他们文化低,思想狭隘,有点自私自利。相处长了,慢慢从他们身上看到勤劳纯朴、待人真诚的一面。大家的思想开始与社员融合,我们在村中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教他们学文化,学时事政策,讲大山外的精彩世界,还和村里的孩子们玩成一片。我们逐渐得到社员的认可,有的当上记分员、保管员、副队长。</p> <p class="ql-block">我和生产队的女能手陈玉英谈心.</p> <p class="ql-block">  知青们开始融入当地的生活。艰难困苦吓不倒他们,到远处开工时,他们会像社员一样,带饭煲和米出发,就地搭个炉灶,检些树枝生火做午饭,就着腐乳榄角就解决了一餐。那里发生山火了,毫无扑灭山火经验的知青们,会毫不犹豫地奔往现场勇敢地救火。在文革那个狂热的年代,知青们会举着火把,到邻队三家店村(属增城县)宣传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而我则于196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还作为知青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二十周年观礼。有幸在天安们城楼上,近距离地看到了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我与生产队长(后大队党支部书记)交谈</p> <p class="ql-block">  下乡几年后,知青们陆续被招工回城,有的参了军。但是,大家始终惦念着下青幽这个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大课堂、大熔炉。直至现在,六十年过去了,仍会抽空回下青幽探望当年关怀知青成长的社员和他们的下一代,到下青幽看看当年的知青宿舍和毛泽东思想大学校。</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8日,是我们下乡务农6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6位知青(下青幽原有10几位知青,后来有的调到其他生产队,余下10人。10人中有的身体不妥,有的已仙逝)相约回到下青幽,重温我们的青春岁月。下青幽的社员早已搬到沙溪水库下,户户建起小楼房。近几年,下青幽生产队和红石村部分生产队的田地、山林被征用,建起了4A级景区—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下青幽生产队的旧址已破败不堪,到处是残墙断壁。但知青们对这里却充满感情。当日,大家如数家珍地指指画画:这里是那位社员的屋地,这里又是当年的生产队粮仓,这是当年知青的小屋,这是生产队的文化室……。</p> <p class="ql-block">知青小屋前合照</p> <p class="ql-block">生产队文化室前合照</p> <p class="ql-block">谭姓社员祖屋</p> <p class="ql-block">在我先生的祖屋前合照</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坐下来回顾当年的青葱岁月时,郭锐深有感触地说:想当年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感慨万千。当年的知青小伙伴们现在都老了。一个人的故事就是故事,而千百万人的故事就是一部历史!知青岁月如歌。</p> <p class="ql-block">是啊,当年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暂时解决了城市就业难的问题,是国家面对多重现实问题的一种政策选择。知青们将文化知识带到农村,在农业生产、教育普及医疗卫生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许多知青在农村体验了艰苦生活,培养了吃苦耐劳勇于面对困难的靱性。他们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深刻地了解中国农村基层的真实状况。这些经历成为他们人生中独特的磨砺和宝贵精神财富。一些知青回城后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更多的知青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影响着下一代。</p><p class="ql-block"> 但知青上山下乡让大量青年中断学业或职业发展,错失了接受系统教育和专业培养的机会,对个人成长和国家人才储备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们要把知青上山下乡的经验教训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审视,从中汲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有益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