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其实,土楼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很早之前就看过龙岩永定的“振成楼”,以及漳州南靖的“和贵楼”、“怀远楼”等。在泉州的安溪、永春、德化、南安等县市,也有不少土楼,但多为方形土楼,就是在沿海的泉港区也看到过“黄素土楼”。可当我走近“二宜楼”时,还是被它规模宏大的体积所震撼!“二宜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40年),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直径73.4米,通高16米,底层墙厚2.53米,由蒋氏族人历时30年时间建成,为福建省内单体最大的双环圆形土楼。黄导带我们参观了土楼的传声洞(相当于现代的门铃功能)、天井、楼内石埕上的阴、阳古井、逃生通道、沙漏灭火机关、宗祠,以及众多的艺术壁画等土楼遗迹……<br></h3> <h3>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土楼内现还有原住民生活着,其中不乏百岁老人。土楼内居民几乎家家户户因地制宜做起了旅游生意,售卖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品,很多商品都冠以“土楼”两字,如“土楼木棰酥”、“土楼米酒”、“土楼香茶”和“土楼香烟”等等。花15元在“土楼纯手工烟”摊子买一包现做的土楼香烟,味道不错。又到导游小黄家里喝茶歇息,顺便买了点她家的一些土特产,有香菇、笋干、芥菜干等,算是对她辛苦讲解和热情服务的认可。朋友则花100块钱买了一袋隔壁家的“手工木棰酥”,当作是来此地旅游的纪念……<br></h3> <h3> 关于“二宜楼"的起名也很有意思,据黄导介绍:二宜"既因建造者蒋士熊排行第二,亦寓"宜山宜水、宜居宜人"之意,延伸开来,又可有“宜文宜武,宜内宜外”,“宜家宜室,宜子宜孙”等多重含义。大门楹联"大地着蜚声考思维鼎,二宜昭令德记事孔明",高度概括阐释其人文内涵。看完“二宜楼”又继续到附近的“东阳楼”和“南阳楼”参观,和刚才的“二宜楼”相比较,这两座土楼规模明显要小的多,是蒋士熊的孙子于清嘉庆年间所建,其中“东阳楼”为方形土楼,而“南阳楼”则是圆形土楼,据说,其后代都读过书,出过洋,见过世面,之所以取名“东阳”和“南阳”,寓意他们都到过东洋(日本)和南洋(东南亚国家),因“洋”和“阳”谐音之缘故……(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