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环游太湖

范彩琴

<p class="ql-block">朋友们,大家来自宁波各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集结一起,去环太湖探古䪨.赏美景,让身心回归大自然!我用美篇寻找环太湖游的轨迹,用文字记录四天行程的点滴。以范大姐自称带着大家环着太湖再重游一遍。</p> <p class="ql-block">中国有五大淡水湖:‌</p><p class="ql-block">鄱阳湖(396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洞庭湖(274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太湖(233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洪泽湖(1851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巢湖(753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要去环游的太湖据第三位。</p><p class="ql-block">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它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常州、宜兴,东近苏州。<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湖以其壮阔的水面、秀美的岛屿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span>同时,太湖地区也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如刺绣、陶瓷等。</p><p class="ql-block">很多人会说,我去过苏州无锡,看到过太湖。但那只是太湖的一角,而我们这次环游整个太湖,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充满魅力的旅游观光地。</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9日早上7:30,宁波文化之旅52位朋友在广济街集合,准备出发……</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文旅环太湖游第一天,我们要探访湖州地区的震泽古镇、义皋古村、太湖博物馆、月亮酒店广场等。特别是溇港水利工程,那是世界级的工程。</p><p class="ql-block">值得宁波人骄傲的是,湖州旅游的广告词,是由我们宁波人戴表元提出来的,戴表元(1244年-1310年)“江南夫子”,元代学者、诗文家。他说:​湖州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p><p class="ql-block">“人生只合住湖州”就成了湖州推广词。</p> <p class="ql-block">文旅游太湖第(1)站,震泽</p><p class="ql-block">震泽古镇地处太湖南岸,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太湖古称 “震泽”,震泽古镇是江南古镇中唯一与远古太湖古称同名的小镇,《尚书.禹贡》中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此处的“震泽”即指太湖。远古时期,震泽地区为泻湖浅湾,是太湖形成演变的一部分。这里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古镇内的禹迹桥、底定桥等古迹都与治水文化相关,体现了震泽古镇与太湖流域古老文明的深厚渊源。主要景观有禹迹桥、底定桥、师俭堂、慈云寺塔等。</p> <p class="ql-block">慈云寺塔、禹迹桥</p><p class="ql-block">慈云寺塔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是有着1740多年历史的"古镇第一塔"。慈云寺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塔,总高38.4米,六面五层,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夕照",乃震泽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禹迹桥座落在镇东慈云禅寺前,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单孔拱形石桥。禹指大禹,迹乃足迹,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桥身修长,总长43.5米,其中跨径10.45米,高5.56米。</p> <p class="ql-block">宝塔街位于震泽镇东,頔塘河之北,东起禹迹桥,西至斜桥,全长368米。有著名景点"师俭堂"。街上建筑多为两层的明清风格,古塔、古寺、古桥、古巷、古宅为一街所串联,成为震泽古镇的核心景区。</p> <p class="ql-block">师俭堂(国保),位于震泽镇宝塔街西段,由震泽徐氏先祖徐汝福建于1864年。它坐北朝南,三面临河,可前门上轿,后门下船,水陆称便。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而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以师俭命堂名,浅看我认为主人崇尚节俭教诲后代。</p> <p class="ql-block">中餐在禹迹桥边禹迹人家吃饭,菜肴美味,饭后合影,王介堂老师作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震泽古镇</p><p class="ql-block">江南名镇两千年,碧水古街茶馆连。</p><p class="ql-block">禹迹虹桥如满月,慈云秀塔接云天。</p> <p class="ql-block">(2)七都湿地公园双塔</p><p class="ql-block">七都湿地公园的双塔很有韵味。由原废弃码头改造而成。两座宝塔均为七层八角宝塔,身高均为35.4米,比肩而立,塔身采用苏式传统建筑风格,以黑白两色为主,每座塔的塔体上还镶嵌有48座释迦牟尼像,慈眉善目俯视苍生。在佛教典故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胜造七级浮屠”,寓意功德无量。双塔与太湖构成江浙一带知名度极高的“湖光塔影”。</p><p class="ql-block">双子玲珑万顷湖,遥看山色自成图。</p><p class="ql-block">此中真有千秋意,浪涌波平景不殊。</p> <p class="ql-block">双塔桥原名双石桥,早在明代洪武年间就已存在。其构造独特,拱桥和平桥紧密相连,单孔与三孔共同映照出美妙的景致,平桥和拱桥形态有别,气势不凡。栏石望柱上雕刻的四头石狮子栩栩如生。这里还因《杜十娘》曾在此取景而为人所知。</p> <p class="ql-block">七都这个地方也极具历史底蕴,它的名字保留着古代都甲制的痕迹。周边景色十分优美,沿途有湖有田,可以看到伯劳飞动、烟波浩渺的景象。双塔见证着七都的历史变迁,值得我们游玩打卡!</p> <p class="ql-block">(3)义皋古村:北靠太湖,东至苏州西至长兴,南有湖薛公路贯穿湖州和薛埠。义皋村保留着 “溇港 — 水埠 — 民居” 的原生态风貌,是南太湖沿岸地区传统民居和历史遗存分布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村庄之一。古街以尚义桥为中心,桥东、桥西店肆林立,街石排列规整。尚义桥始建于明朝,清代乾隆年间重修,是太湖溇港上保存较好的清代单孔石拱桥之一。村里有吴兴区唯一的乡村博物馆群,包含太湖溇港展示馆、雕版艺术馆等6个乡村博物馆,还有2个非遗传习所。</p> <p class="ql-block">崇礼尚义牌楼 (下图一)</p><p class="ql-block">据考证此处牌楼在清雍正年间修建,是义皋陈溇塘北西村陈家陈再勇(时任工部侍郎为其母俞氏所请,在当时是东至吴江,西至大钱规模最为宏伟的一座。现在的牌楼按村中老人口述重修。</p> <p class="ql-block">走近义皋村,牌搂前方有一组雕塑。</p><p class="ql-block">说到义皋村,就要提到皋伯通,他为村里义务做了很多实事,百姓赞扬他,纪念他,把村庄名为义皋村。</p><p class="ql-block">皋伯通 (下图右边)东汉吴人,因识人而被记入《后汉书梁鸿传》,"举案齐眉" 典故源于此。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汉元始二年,吴人皋伯通筑塘以障太湖"。</p><p class="ql-block">举案齐眉(下图左边)</p><p class="ql-block">齐眉这个小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的名儒梁鸿和其妻子孟光,但是发现这个故事的人却是对义皋来说意义非凡的皋伯通。</p><p class="ql-block">梁鸿,陕西咸阳人,他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群书,惟不好章句,曾在上林苑养猪。归乡后,娶同邑富家子女孟光为妻,孟光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但两人相敬相爱,以耕织为生。南下至吴,居皋伯通家做长工,每天收工回家,孟光为他端来饭菜,都高举食盘,不敢仰视,皋伯通见了,感叹道:"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就将梁鸿养在家里,让他安心著书。这就是"举案齐眉"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范家大厅是范蠡后代的宅院,原有东厅、中厅、西厅组成,现存西厅坐北朝南,由砖雕仪门、天井、大厅和四进楼屋组成。门楣正反面刻有"慎修思永","型仁讲让",是范家家训,《史记》记载范蠡和西施泛舟五湖(太湖),范家后代在义皋安居乐业、世代繁衍。范家大厅结构完整,2003 年被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范蠡与西施 </p><p class="ql-block">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为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曾在太湖周边屯兵屯田,筑有蠡塘、蠡河、蠡渎等。</p><p class="ql-block">西施,本名施夷光,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苎萝村。"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义耀千秋。</p> <p class="ql-block">尚义桥</p><p class="ql-block">单孔石拱桥,现桥为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重建。桥墩南有联"民有淳风称义里,流分沙漾庆安澜"。北有联"大泽南来·万里康庄同利涉,春波北至,千秋浩淼永安澜"。</p> <p class="ql-block">太湖溇港圩田系统自春秋时萌生雏形,其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被誉为是古代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我国特有的区域水利遗产类型。<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在我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可与四川都江堰、关中郑国渠媲美。</span>2016年11月8日,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9年入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去参观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其前身是义皋村的老茧站,建于 20 世纪60 年代。展馆分为前厅、序厅、科技展馆。科技展馆内有太湖之滨,菰草弥望;水利巨构,干载存续;物华天宝,因溇而兴;水韵聚落,传承永续四个单元。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独特的楼港风俗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王介堂老师赞义皋古村:</p><p class="ql-block">乐善好施传古风,桑麻鱼米乐融融。</p><p class="ql-block">千秋水利世遗迹,溇港条条祖辈功。</p> <p class="ql-block">(4)长兴太湖博物馆:它是由长兴县博物馆和太湖博物馆两馆合一而成,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七层,一至四层为展厅,七层设有咖啡茶吧及露天观景平台,是目前环太湖流域唯一以太湖为主题的专题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现有馆藏文物一万余件,藏品包括史前文化的石器,马家浜文化的陶器、木器、杆栏式建筑木构,崧泽文化的玉器、人体骨器,马桥文化的木井、竹编,商周的青铜器,春秋战国的兵器,汉代的铁器以及宋代的铜镜、瓷器等。</p> <p class="ql-block">百万年间 </p><p class="ql-block">即使从全国范围看,长兴都可谓人类活动较悠久的地区之一。这里分布着密集的旧石器遗址,目前已知的遗址年代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100万年,意味着人类生息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百万年前。其石器形态的变化反映了环境的变迁,古人类的行为模式与小流域环境相适应。砸击技术的出现应该受到了来自北方的文化影响,反映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陈霸先(503~559),字兴国,小字法生,长兴下箬里人。初受梁武帝侄子萧映赏识,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他通过平定"侯景之乱",击退北齐入侵,逐渐控制梁朝政权。太平二年(557)受禅为帝,建立陈朝,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在位三年,葬万安陵,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博物馆七楼顶观景平台,俯瞰百叶龙大桥。该桥是浙江省长兴县南太湖沿岸的标志性景观建筑,全长1441米,因造型宛如飞舞的百叶龙而得名,是连接太湖新城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旅游地标‌。</p> <p class="ql-block">吴风越韵</p><p class="ql-block">从玻璃窗往下看,太湖真美,这是吴地和越地文化风格的吴风越韵,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吸引着我们的关注和喜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月亮湾广场</p><p class="ql-block">参观好长兴博物馆,回酒店时间尚早,路过太湖月亮湾广场,我们停车观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景点。月亮湾一面依山,三面傍水,岸线曲折,像一轮弯弯的月亮,故名“月亮湾”。</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众多文友结伴同行,打的再去看湖州标志性建筑,网红"马桶盖",实为喜来登酒店主楼,高101.2米,形如弯月,夜间灯光秀与水幕表演极具视觉冲击力。登上彩虹桥,这是最佳观景点为广场上的景观桥,拍摄建筑与太湖全景 。月亮湾广场 融合太湖千年文化底蕴,广场景观与古建筑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6月20日</p><p class="ql-block">朋友们,今天是环太湖第二天,主要探访太湖风情带、宜兴蜀山街、东坡书院、陶二厂、鼋头渚和薜福成故居。</p><p class="ql-block">(6)太湖风情带,环太湖滨湖大道走一圈,既是终点亦是起点,去敲响胜利的钟声,赞美自已吧!</p> <p class="ql-block">滨湖大道已成为长兴至湖州的沿湖风光走廊,是国际马拉松赛道,是长兴段的尽头。这里主要地标是“太湖风情”实验示范带的巨大金属景观雕塑。沿着滨湖大道,水清岸绿,景色如画。路旁的岸线蜿蜒,烟波浩渺,展现出太湖山水丰富的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7)陶二厂</p><p class="ql-block">陶二厂,原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丁蜀镇政府以打造“世界陶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对老厂房进行改造,将其转型为集文创、艺术展览、生活体验于一体的文化街区。展示馆内摆满现代陶瓷艺术品,经常策划国际化展览、高端论坛及公共艺术活动。</p> <p class="ql-block">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之作。是作为继UCCA北京主馆、北戴河沙丘美术馆、上海UCCA Edge之后的第四座美术馆窗</p><p class="ql-block">陶二厂整个街区是在旧址紫砂二厂的基础上改造,美术馆外面采用当地原产陶板,采用了"陶土元素"为核心意境,让美术馆本身也变成了一座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宜兴陶二厂是废弃旧厂区改造后的艺术广场,独特艺术造型吸引大家到此打卡。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陶美术馆取景,张张出大片。</span></p> <p class="ql-block">(8)东坡书院,实则买田处</p><p class="ql-block">东坡书院:北宋元丰七年(1084 年),苏轼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拟终老阳羡,这便是 “东坡草堂”,后扩建成 “东坡别墅”。明弘治十三年(1500 年),工部侍郎、宜兴人沈晖出资购地三十余亩,在原东坡祠堂的基础上,建造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东坡书院。东坡书院面南座北,共有建筑四进,南眺太湖,背依蜀山,环境清幽。</p><p class="ql-block">东坡书院承载着世人对苏东坡的敬仰,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人崇文重教的精神,更对后世影响深远。民国后,东坡小学成立。琅琅书声中,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从这里走出。</p> <p class="ql-block">飨 堂 ,为祭祀苏东坡的地方,其建筑宏伟,每年农历12月19日东坡诞辰,本邑文人、士绅、学子聚集于此,祭祀坡公。飨堂中原有东坡像,朱漆贴金,镌刻精致,出于名匠之手。室内原有左右两半亭、一刻《楚颂帖》及诗词,一刻兴造碑记。</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苏东坡紫砂塑像(图),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创作。室内还陈列东坡生平、东坡在阳羡的故事,以及东坡咏阳羡诗词等。</p> <p class="ql-block">(9)蜀山南街</p><p class="ql-block">寻找那久违的旧时光,老街是老上海的梧桐影,民国的旗袍韵。蜀山南街是紫砂文化的发源地,是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保存了明清以来紫砂陶业制作、销售、运输的整体产业链和物质空间形态,如今仍是一个保留有活态紫砂工艺的特色街区。这里云集了大量名人故居,如顾景舟、徐秀棠、徐汉棠、任淦庭等紫砂大师均曾在此生活创业,这些故居是紫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紫砂源泉 </p><p class="ql-block">蜀山古南街依山傍水、有街有窑、前店后坊的格局,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蜀山各地商贩云集,商贾贸易廛市,山村宛然都会。清代,宜兴紫砂更为世人所重视,许多文人雅士赶到蜀山定做紫砂壶,民国时期宜兴紫砂五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屡获大奖。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紫砂窑户们组织起来,在蜀山成立了"宜兴紫砂产销联合处",从此,源自蜀山的宜兴紫砂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小姨</p><p class="ql-block">小姨叫张连芝,是文旅马老师的小阿姨,东北长春人,现在居住在青岛。常常听外孙女说起文化之旅之事,夸赞我们文旅好!</p><p class="ql-block">6月中旬小姨又从外孙女口中得知,宁波文化之旅要组织环太湖风光游,总领队吴大英同意她报名参加。于是她立即订购飞机票,18号从青岛直飞宁波,赶上我们文化之旅第8期活动。一路上热心为大家服务,文友们亲切地叫她小姨,她还是我们一号餐桌的桌长,为小姨点个赞!文化之旅知名度又增加了,从市内发展到省外啦,也为我们的团队点个赞,希望宁波文化之旅越办越好!</p><p class="ql-block">注:小姨的照片,由随队的蒋勇生老师在东坡书院拍摄。</p> <p class="ql-block">我们将离开太湖的浙江段去太湖江苏那边,这里是吴头越尾的地方。吴头越尾是描述地理方位的成语。</p><p class="ql-block">吴头越尾主要指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接壤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今中国江苏苏州、浙江湖州等地。例如,震泽古镇因地处吴越交界,被称为"吴头越尾"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吴越两国长期争霸,其交界地带成为军事与文化交融区,吴越文化的互动,如蚕丝、水乡建筑等共同特征。</p> <p class="ql-block">(10)无锡鼋头渚,作为江南最大的山水园林之一,岛上风光山清水秀、胜景天然,为太湖风景精粹所在,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5.39平方千米,南临太湖,北半环梅梁湖,三面环水。景区内植被丰富,拥有多种国家保护植物,每年春夏季还栖息着太湖地区最大的鹭科种群。鼋头渚的“鼋头”地区,有灯塔、“鼋头渚”石碑、“横云”摩崖石刻等核心景点。</p> <p class="ql-block">鼋头渚风景区始建于1916年,面积达500公顷。是无锡境内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鼋头渚风光,山清水秀、胜景天然,为太湖风景精粹所在。</p> <p class="ql-block">鼋头渚风光,山清水秀、胜景天然,当代大诗人郭沫若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赞誉,更使鼋头渚风韵流扬境内海外。行湖春波吻石、碧水和天一色;凌山巅高阁振翼,孤鹜落霞齐飞。远眺湖光朦胧,鸟屿沉浮;近览山峦迭翠,亭台隐约。</p> <p class="ql-block">鼋渚春涛 ,其范围,横向自太湖佳绝处牌坊至广福寺,纵向自山巅光明亭至古人"直瞰湖中"。此处山水环抱,风景层次丰富。"以天然风景为主,人工点缀为辅"。继承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手法,在相地、立意、借景、建筑风格及空间处理上,因地制宜,并有所创新。以人工美来提炼天然美,与苍茫中出典雅;使用生动的建筑语汇勾勒出无锡太湖北半圈最佳一角,秀美而又丰富的轮廓线。</p> <p class="ql-block">七桅眾船(霞客号)</p><p class="ql-block">此船系太湖水域仅存的一艘数百年古帆船。船长27米,宽5米有余,有13舱,7杆帆桅,顺风六级鼓帆,船速可达每小时20公里,采用百年柏木打造,船型为南宋岳家军水师战船改建。</p><p class="ql-block">相传明历丁未年(公元1607年),22岁的徐霞客即坐此类船只,自鼋头渚"具区胜境"古码头出行,壮游中华,</p> <p class="ql-block">无锡,充满温情和水 </p><p class="ql-block">素有"江南鱼米乡"之称的历史名城无锡,山环水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一方富饶而充盈的水土养育和造就了这方百姓,浩淼的太湖,水上枢纽的古运河以及充满人文的"天下第二泉",把无锡这片热土和人民装扮得充满温情和水,著名书法家陆修伯先生更是将这句无锡的旅游口号书写的甜美飘逸。</p> <p class="ql-block">你瞧,太湖美景,如诗如画,太湖之美,宛如仙境落入凡间。探秘太湖,每一步都如画中游,游在太湖,陶醉其中,不仅入眼,更入心,有一种悠然自得之感,环太湖,探古韵。</p> <p class="ql-block">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之畔, 波光粼粼, 每一滴水都诉说着柔情,湖畔微风,轻拂面颊,仿佛大自然也在低语,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太湖之美,令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11)钦使第</p><p class="ql-block">钦使第,是我国清末无锡籍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薛福成的大型豪宅,在故居正门口的门楣上,高悬着光绪御赐的蓝底金匾"钦使第"。细观"第"字末笔突然收锋,相传是因豪宅主人薛福成,突然病逝,未能完成出使任务,工匠含泪改笔以示遗憾。</p><p class="ql-block"> 王介堂作诗薛福成故居</p><p class="ql-block">西风东渐一华居,巧夺天工画不如。</p><p class="ql-block">光绪御题钦使第,江南豪宅果非虚。 </p><p class="ql-block">薛福成名声显赫,对宁波贡献也很大,做过宁波“第一把手”,还贡献了宁波第一座开放园林后乐园(中山公园前身)。</p> <p class="ql-block">薜福成故居又称薛家花园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典雅灵秀。</span>为民居建筑与江南造园艺术和谐结合,中轴线上每进厅堂之间,均有天井和对称的花圃庭院,并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是典型的移步换景造园手法。宅内独立的后花园、西花园廊桥、楼阁、乔柯、山石和谐搭配,环境典雅灵秀;东花园的花厅,水榭式戏台最具特色,为锡城现存最精致、最完整的家庭戏台。薛福成曾在此排演《海国图志》新戏,将外交见闻化作启蒙教材,穹顶形藻井与池塘水面形成声波共振系统,演员轻声吟唱即可传遍整座院落。</p><p class="ql-block">如今水榭戏台与锡剧,共同亮相央视元宵晚会,让传统戏曲与百年建筑展现给了全世界观众。</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在无锡住宿的酒店与惠山古镇隔街相望,酒店内施设齐备,环境幽静。晚餐自理,文友们结对去对面惠山古镇夜游,古镇灯光闪烁,风景不错!</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惠山艺术馆,该馆5月30日刚开业,里面有铜雕展。主要介绍朱炳仁,青铜文明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人,开创熔铜艺术新流派 。他独创熔铜艺术,打破传统铜雕模具限制,赋予铜材无限可能。其《燃烧的向日葵》《青花系列》等作品, 以无模可控的熔铜技艺震撼艺术界,不仅展现了铜材新生,更在国际舞台上引起轰动,彰显了中国传统技艺的创新魅力与现代活力。</p><p class="ql-block">下图,《燃烧的向日葵》色彩鲜明,线条有张力,有丰富空间表现力,充满了律动和鲜活的生命力。透过热情燃烧的向日葵,感受到梵高的激情。朱炳仁说,梵高是传奇的,伟大的,梵高又是平凡的,平易的。对梵高的诠释,解读也没有一种不可逾越的规则。</p> <p class="ql-block">6月21曰,环游太湖第三天,主要景点:无锡惠山古镇、铜观音寺,苏州西山岛明月湾古村、石公山、林屋洞。</p><p class="ql-block">(12)惠山古镇,建筑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古镇景区有千年古刹惠山寺、天下第二泉、寄畅园、漪澜堂、云起楼、二泉书院等景点。惠山老街,还有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关刀河、寺塘泾、东岳行庙、宝善桥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李绅苦读惠山寺</p><p class="ql-block">唐相李绅,15岁从无锡梅里到惠山读书,一读就是十年。由于家境贫寒,他在寺中找来经书,以纸背作文稿。元和六年(811),李绅中了进士,成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李绅一生,历仕五朝皇帝,在唐武宗时为相四年。</p><p class="ql-block">李绅深知农民疾苦,年轻时写下"悯农"诗三首,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千古名句,家喻户晓,代代传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下第二泉原名漪澜泉,泉水景观初成于中唐时期,经茶圣陆羽称赞后闻名。陆羽是</span>唐朝湖北天门人,因避安史之乱,寓居浙江湖州。期间访名山探山泉,研究茶叶,作有世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他品评天下名泉二十种,列庐山康王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惠山石泉天下第二,遂使二泉扬名。</p><p class="ql-block">《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钧)创作的一首二胡名曲,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其背后是阿炳坎坷一生的真实写照。‌ 阿炳自幼丧母,中年失明,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他将生活的苦难与对光明的渴望融入音乐,最终在无锡惠山脚下的二泉边创作出这首传世之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仅有着古朴的园林艺术,还充满了诗意和画意,是江南地区著名的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之一。</span>与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南京瞻园并列为江南四大名园。</p><p class="ql-block">寄畅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典园林,又名"秦园"。它是由宋代的著名词人秦观的后代秦金在明正德年间创建的,园林特色在于山、水、建筑独立不封闭,精巧细腻。秦园初名“凤谷行窝”,后经秦燿更名为“寄畅园”,取“寄情山水”之意‌。</p> <p class="ql-block">凤谷行窝</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约1520年),由北宋词人秦观的后裔秦金购得惠山寺僧舍"混寓房"改建而成。秦金号凤山,因园林位于惠山(古称龙山)余脉的山谷中,故以"风谷"命名,既晴含园生自号,又隐喻"凤栖龙山"的风水意象。"行窝"一词则源自此宋火儒邵雍的典故,指文人雅士的临时居所,与皇家"行宫"相区别,彰显隐逸山野的史人志趣。</p><p class="ql-block">门楣匾顿由百岁画家朱吧瞻题写,两侧柱联为翁同龢诗句"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由无锡金石家高石农篆书,尽显古朴雅致。</p> <p class="ql-block">乾隆的梦中情园</p><p class="ql-block">康熙六次南巡均驻跸于此,乾隆更赞其“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并命画师绘制园景,仿建为圆明园“双鹤斋”和颐和园“谐趣园”‌。乾隆南巡时,随行画师钱维城、张宗苍详细绘制寄畅园景致,画中春霭朦胧的惠山、七星桥等细节,精准还原了园林借景之妙‌。</p> <p class="ql-block">介如峰 </p><p class="ql-block">位于寄畅园东南部,西南紧邻钱王祠。太湖石高4.6米,立于镜池之东,作顾盼照映状。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游览寄畅园时,问园主此石名,园主答曰"美人石"。乾隆不以为然,将其改名为"介如峰",并绘图以记,刻碑于园中。</p> <p class="ql-block">华孝子祠,始建于唐朝,祀东晋无锡孝子华宝。门前立四面牌坊,俗称无顶亭,木石结构,藻饰精美,系华氏宗族族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的纪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祠内有始建于明代的石桥、楠木享堂,有珍贵的《真赏斋法帖》及文徵明所绘《纺绩督课图》、所书《春草轩辞》以及元以来历代祠堂修复碑记。</p><p class="ql-block">站在华孝子祠门前是第一次参加文化之旅的蒋勇生老师,这次环太湖游热心为大家服务,拍摄很多好照片,他说文化之旅好,以后会跟随团队多多参加!</p> <p class="ql-block">文化之旅是藏龙卧虎之地,特别是蒋勇生老师在这次环太湖游中所拍的照片和散文,气度不凡,文才横溢,蹈光养晦,才不露白,山水画作品也十分了得,功夫非浅,文友们十分敬佩!</p><p class="ql-block">蒋勇生,号文缘居士,墨韵轩主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金融从业30余年。作家,摄影家,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CCTV书画频道签约艺术家,陈少梅艺术研究会天津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报北京双拥艺术中心美术委员会研究员,南京艺海潮书画院特聘画家,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等。曾出版《文缘心境》、《亲近宁波》等专著十余册,长期从事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电影电视剧本创作,已发表数百万字作品。</p> <p class="ql-block">(13)铜观音寺,原名光福讲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吴地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这座寺庙由顾野王舍宅建造,曾是高僧讲经授道的地方,唐朝时期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龟峰山巅的光福寺塔是一座七层舍利塔,始建于梁大同年间。唐朝会昌末年毁于大火,咸通年间重建,为唐制宋建风格,砖木结构,塔内陈列四十九尊佛像。可惜一层铁将军把门,并不对外开放。登临古塔,可以望灵岩、观穹隆、眺太湖,湖光山色、田园野趣、古镇风貌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铜观音寺</p><p class="ql-block">据说,宋代时有人在寺庙旁的废墟中挖出一尊铜观音,于是便移至寺庙中供奉,从此香火鼎盛,寺庙也因此更名为“铜观音寺”。相传,林则徐曾在此求雨,效果非常灵验。</p><p class="ql-block">踏入寺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年代。铜观音像巍然屹立,金光闪闪,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无论是求愿还是还愿,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我深深地被这份神秘所吸引,决定在这里好好拜拜,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宁静与力量,让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吧。</p> <p class="ql-block">(14)明月湾</p><p class="ql-block">探访无锡结束,下午车赴苏州西山岛</p><p class="ql-block">西山岛上的明月湾,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太湖渔民古村,仿佛与世隔绝,保留了千年前的自然风光。这个村庄因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在此共赏明月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一进村口,我们就被一棵1200年的古樟树所吸引。树身向东侧的古村方向倾斜,仿佛在向村民们致谢,感谢他们的呵护。古樟见证古村千年历史,系明月湾标志。主干直径2米,树冠高约25米,1984年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一级古村名木。经火焚、雷劈,一侧主干成枯木,后发枝干倚背而生,民间戏称"爷爷背孙子"。村民爱之如命。抗战期间,日寇土匪相勾结,以砍伐古樟相要挟,进行敲诈勒索,树干根部至今留有抹不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石板街</p><p class="ql-block">明月湾村内设南北两条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石板街,修筑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街巷纵横交叉,总长达1140米,路面用4560余块花岗岩条石铺成,俗称为棋盘街,是明月湾古村特色之一。街道下面是排水沟,每遇大雨,雨水和山洪从沟渠中迅速排出,路面清洁如故,有"明湾街,雨后穿绣鞋"之说。</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明月湾商业繁荣,修建了精美的宅第、祠堂、石板街、河埠、码头等公用建筑,这些建筑上的砖雕、木雕极具地方特色。例如邓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邓氏祖籍河南南阳,南宋末年迁居明月湾,子孙繁衍,今为明月湾大族之一。2009 年,金庭镇暴式昭纪念馆在邓氏宗祠内建立。门口刻有"史上穷官谁与比,罢官不见炊烟起"的字句,彰显了暴式昭的清廉品质。</p><p class="ql-block">暴式昭,河南滑县人,两度与苏州结缘,先后在平望、西山做巡检。虽然职位低微,但他为民所想,反映民意得罪上司而蒙冤被撤职,随后全家竟穷得无米下锅。西山百姓佩服他的廉洁品格,全岛七八千户农民自发捐米捐柴,冒雪送到他租住的居所,一时传为佳话,成就了一幅《林屋山民送米图》,传唱了一代廉吏的感人事迹。</p> <p class="ql-block">古码头</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重建的码头,长58米,宽4.6米,由256块花岗岩条石铺成。这里曾是繁忙的交通要道,也是观赏太湖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古码头上有位小游客,大人拍照,她摆手配合,孩子天真的模样我好喜欢,问孩子妈妈,能抱抱吗?得到同意后,我抱起孩子,她不哭也不闹,逗她玩,宝贝不认生,举起手指做动作,宝贝太可爱啦!</p> <p class="ql-block">古码头原汁原味,这里依山傍水,群山环绕,四季葱翠,保留着古朴宁静的生活气息,远离了商业化的喧嚣。电视剧《都挺好》和《何以箫笙默》都曾在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15)从无锡开往苏州的途中,总领队吴大英当机立断,放弃长广溪湿地公园,改道去石公山转转,让我们再次去拥抱太湖、亲近太湖!(明智)</p><p class="ql-block">石公山位于太湖西山岛东南角,可以说是苏州的天涯海角了。不仅以自然景观著称,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传,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曾在此隐居,并留下了多幅描绘石公山景色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石公”名字来源于民间的传说,据说是名叫“石公”“石婆”的仙人曾经居住于此,因此得名。这些故事为石公山增添了一层浪漫的色彩,也让人们对这片土地更加敬畏与向往。</p><p class="ql-block">石公山的岩石群堪称大自然的艺术杰作。这里的岩石大多由石灰岩构成,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风化、侵蚀等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造型。有的像展翅欲飞的大鹏,有的似静卧山间的巨兽,还有的犹如古代文人笔下的山水画,充满了诗意与灵性。站在这些奇石之间,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感叹于时间的力量如何塑造出如此美妙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石公山还有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值得一看。比如,始建于宋代的法海寺便坐落在山脚下,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香火鼎盛。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来吧,大家去归云洞、浮玉北堂、来鹤亭、断山亭走走,感受唐伯虎等人心中的石公山。遥想当年,他们乘船来到这里,一片原始色彩,感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归云洞,因原有石垂于洞口,如云方归而得名,洞壁内雕有观世音像和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御墨亭</p><p class="ql-block">亭内置立清世祖顺治帝"敬佛"碑。"敬佛"二字为顺治帝亲书御笔,面赐西山显庆寺住持。</p> <p class="ql-block">洞穴与裂缝的神秘氛围</p><p class="ql-block">除了表面可见的奇石外,石公山内部还隐藏着许多洞穴和裂缝。这些地方光线昏暗,却别有洞天。例如,“一线天”就是一处著名的景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距今1亿年前后的地壳运动,使地层产生断裂,</span>狭窄的岩缝仅容一人通过,抬头望去,天空被压缩成一道细长的线条,令人倍感新奇。</p> <p class="ql-block">浮玉北堂,原为佛门接待女施主之所,因石公山苍郁如玉,早先四面环水,似碧玉浮于湖中而得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在浮玉北堂前眺望太湖,这是登高望远的绝佳视角。</span>视野瞬间开阔起来。在这里,我们将整个太湖尽收眼底。湖面波光粼粼,偶尔有船只划过,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水痕。当太阳的光芒洒满湖面,那种金碧辉煌的景象让人不禁屏住呼吸。此时此刻,所有的烦恼似乎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满足。</p> <p class="ql-block">亲近湖水,亲吻太湖,太湖的湖光山色,宛如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你瞧,太湖的波澜壮阔,无不彰显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我们眼中的太湖,比画卷更添一笔温柔,它的波光,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漫步太湖旁,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太湖之畔,每一滴水都诉说着柔情。</p> <p class="ql-block">大家快来看!文友在美丽的太湖畔练着武功,南拳北腿,蹦蹦跳。</p><p class="ql-block">‌南拳‌,注重拳法的细腻技巧与内功修炼</p><p class="ql-block">‌北腿‌,以刚猛的腿击为核心攻击手段</p><p class="ql-block">蹦床,已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p><p class="ql-block">大家玩得真开心,既然来了石公山,无论是想寻找心灵慰藉的文友,还是热衷探索未知世界的冒险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得那份快乐,这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16)林屋洞</p><p class="ql-block">天堂苏州,最美吴中。林屋洞到了,为我们开车的是一位东北汉子,大家叫他小张师傅。环太湖8日游他毫无怨言,开车的技术棒棒哒,开车稳而快,减少行驶时间,得以大家多看景,满车的文友对他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好了,前面已到林屋洞,俗称龙洞,因"顶平如屋,立石成林"而得名。自唐、宋开始古洞就是我国道教圣地,谓:"天下第九洞天"。洞内冬暖夏凉,四季恒温,景观奇幻,被古人誉为人间仙境。</p><p class="ql-block">林屋山景区主要地质遗迹,洞中有洞,曲折幽深,鬼斧神工,景观奇幻。山巅"驾浮阁"昂然雄踞,登阁远眺,太湖山水美景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林屋洞中石钟乳形态纷呈,石室曲折似迷宫。</p> <p class="ql-block">出洞登山,暮眺山鸟归巢,渔帆疏影,袅袅炊烟,冉冉升起,为西山著名古十景之一"林屋晚烟"。</p><p class="ql-block">今天探访到此为止,晚上住西山岛</p> <p class="ql-block">6月22日,环太湖游第四天,从苏州西山岛来到东山岛,今天上午去探访陆巷古村、启园、雕花楼,下午返回宁波。</p><p class="ql-block">(17)陆港古村</p><p class="ql-block">陆巷是太湖第一古镇,始建于南宋,是明朝时期宰相王鳌的故乡。虽然王鳌可能不是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但他的徒弟唐伯虎却是家喻户晓。这个历史悠久、韵味十足的古村,保存着明清古建筑30多栋,周围都是粉墙黛瓦的房屋,鳞次栉比,古韵悠悠。穿梭在巷弄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陆巷古村之名源于王鳌的孝德,王鳌的母亲姓陆,为了纪念他的孝心,人们给这个村庄命名为陆巷。</p> <p class="ql-block">古村名人辈出,是进士摇篮、教授之乡,仅明清两朝就出过进士 11 人、举人 46 名。陆巷古村形成于南宋初期,距今逾千年,古村位于山坞之中,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东有寒谷山,西有箭壶,同太湖西山遥遥相望,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到了元明清时期,陆巷人纷纷走南闯北,读书经商,陆巷村走向兴旺。村落布局保留着一街、六巷、三港为构架的明代村落格局,村内道路纵横,皆以青砖侧砌成人字纹,主街则以条石铺面,道边并镌刻上下轿马的标记。</p> <p class="ql-block">进入陆巷古村,看到一个渡口,名叫"寒谷渡"。因为渡口在寒谷山下而名。该渡口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即1468年,位于村口河流的终端,往外呈"L"型与另外一条河流相连,再往西通往太湖。也许这是一条人工挖掘的河流吧,目的是缩短了闹市与太湖的距离,方便大家出入。渡口上有"丁"型的屋顶式遮盖,没有屋墙,地面上有美人靠和石板凳遮阳挡风。可以看到出入的河流非常笔直,宽度至少有三艘船宽。渡口不仅是古人经商、赶考、入仕的出发地和归家处,也是村民的大客厅,作为休闲、聊天的场所,四处都没有阻碍,出入非常方便。寒谷渡是出游、送行、归家、接风之佳地了。大家再往里走,就是古村狭小的石板街道。</p> <p class="ql-block">陆巷古村有3道木制的牌坊,分别为解元、会元、探花。牌坊气宇轩昂,上方图案精妙绝伦,为陆巷古村标志性建筑。三牌楼呈"丁"字型排列,他们都是明代文渊阁大学士王鳌在科举制度中所得的功名标志。</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为明代大学士王鏊后裔旧宅,因王氏受朝廷俸禄,后裔受先祖厚德庇佑,感恩怀德,故名。清道光二年重修,又名"觉庐",现在主人购下后,精心恢复怀德堂以及家麟堂、桔园,使之有机组合一体,并将自己收藏的各式古董,雕刻摆设陈列在内,民俗气息浓郁,文化积淀厚重,具原汁原味江南风情。</p> <p class="ql-block">(18)启园,原址叫叶家浜,是太湖边种稻养鱼的十余亩洼地。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山人席启荪买进这块地,在临湖一边挖土,扩展到40余亩,耗资十万(当时币值),历时3年建成这座私家园林,所以又名席家花园。比较可惜的是,后来因经营的钱庄倒闭而将这座席家花园抵债给了徐介启,现改为启园。</p> <p class="ql-block">启园是一座融合江南园林精巧与太湖山水壮阔的古典私家园林,以"镜湖厅"为核心,依山傍水,景致迷人,尽显湖山之美,是苏州园林中的瑰宝。漫步在启园中,不禁被米芾大人的手写牌匾"流水行云"所吸引。这四个字潇洒倜傥,笔尖流露出的自如感,与这里的美景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启园内布局小巧精致,充满了古时富人家的品味。临湖而建,亭台楼阁,风雨连廊,是休闲散步的绝佳之地。在芭蕉叶下、竹林间的小石桌上,我们可以谈风、雅、颂,享受这种闲适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启园内有三个宝藏!</p><p class="ql-block">1,柳毅井,神话《柳毅传书》的传说。</p><p class="ql-block">2,杨梅树,相传是康熙皇帝亲手种植。</p> <p class="ql-block">3,康熙御码头,其建筑特色:百米长栈道直通太湖,为苏州园林中唯一兼具水利功能与景观价值的码头,设计融入皇家气派。1933年重建以纪念席氏家族迎驾康熙的历史,电视剧《水月洞天》曾在此取景。</p><p class="ql-block">康熙南巡时曾驻足于此,"虫二"是康熙御题,是"風月"二字去除外框后的结果,暗含"风月无边"之意,多见于古典园林的题刻中,体现文人雅士对自然与诗意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如今,大家来到启园,走一走康熙爷曾走过的路,欣赏太湖的美景。启园不仅是一处风景如画的园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19)雕花楼</p><p class="ql-block">原名“春在楼”,是民国时期上海棉纱大王金锡之的私宅‌。该建筑由其兄弟金植之共同出资建造,旨在孝敬母亲。</p><p class="ql-block">.雕花楼始建于1922年,历时三年完成。金锡之兄弟耗资约17万银元,并动用250余名工匠,其中建筑由香山帮著名匠人陈桂芳设计,木雕部分由周云龙等艺人完成。‌‌</p> <p class="ql-block">东山雕花楼是一座集建筑、雕刻、工艺、文化于一体的江南名楼。‌</p><p class="ql-block">雕刻艺术‌:全楼采用砖、石、木雕及铸铁装饰,以“无处不雕、无处不精”著称,被誉为“江南第一楼”。‌‌</p><p class="ql-block">‌隐秘设计‌:建筑采用“明二楼暗三楼”结构,第三层通过缩进设计隐藏于二楼之下,用于藏宝和避难。‌‌</p> <p class="ql-block">雕花楼(春在楼)2242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楼体上,共有3854幅雕刻,包括木雕2708幅、砖雕289幅、金雕611幅、石雕86幅、泥雕160幅。雕刻形式多样,有砖雕、木雕、石雕、金雕等,雕法包括浮雕、圆雕、透雕、阴雕等。东山雕花楼的雕刻艺术集中反映了吴县香山匠人的智慧和才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古建经典的传世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屏风木刻,出于香山木雕艺人周云龙之手,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民间雕刻艺术传统、地方流派和技法难得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尽管门楼的设计充满了徽派建筑的韵味,与网师园的风格相呼应,但与那些追求自然韵味的古典园林相比,其繁复的花纹和对称设计显得有些过于俗气,缺乏一种灵动的美感。 在探索苏州东山的雕花楼时,我不禁对这座建筑的独特魅力与历史背景产生深思。</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让我们透过圆窗,再看一眼太湖,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山水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湖畔轻风拂面,湖水波光粼粼,似诉千年故事,太湖,你的美如诗如画,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p><p class="ql-block">2025年第八期环太湖游,如同这扇圆窗,圆圆满满,将胜利返航!</p> <p class="ql-block">6月22曰下午五点,宁波文化之旅第八期圆满完成环太湖风光游的行程,平安回到各自港湾。<span style="font-size:18px;">旅程在满怀期待中开始,在欢声笑语里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非常感谢宁波文化之旅总策划、总领队吴海英,环太湖四天的行程,我们看得多、住得好、吃得好,心满意足!感谢王介堂老师一路讲解,让我学到不少知识。最后范大姐想说,我不是文人墨客,只是喜欢游玩,把一路上所见所闻所事记下来以作留念。非常感谢朋友们上传的美照和美文,分享快乐,增进友情,文旅游太湖,有你、有我、有大家,我们有缘下次再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