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学记(六)

远方

<p class="ql-block">  9日中午,从西安博物院出来,开始返程。午饭在渭南服务区用餐,傍晚住宿开封。</p><p class="ql-block"> 10日上午,游览万岁山武侠城,王婆说媒就在这里。观看了几场实景武侠剧:三打祝家庄(含爆破特效与马战)、周通抢亲、林冲战杨志、飞云铺等节目,都很有创意。</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回涡阳。</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没能去大相国寺。据查大相国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国寺。传说中,原为战国魏公子信陵君的宅院。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占地540亩。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皇帝下诏两次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大相国寺再遭厄运。新中国成立后,依循古制,几度维修,于1992年起恢复佛事活动,其主要建筑有大门、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p><p class="ql-block"> 大相国寺多在小说中提及,故事如下:</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还愿建寺</p><p class="ql-block"> 《西游记》第九回至第十一回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阴间幸遇崔判官,崔判官悄悄为太宗加了20年阳寿。太宗在阴间借得相良存在阴间的一库金银,打发了鬼魂才得以脱身。还阳后,太宗在开封找到了相良,但相良不相信自己在阴间积存这么多金钱,坚持不受太宗还金。唐太宗无奈,便以相良名义,用这笔金钱建造了大相国寺。</p><p class="ql-block">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p><p class="ql-block"> 《水浒传》中描述,鲁智深在五台山惹了祸,被推荐到大相国寺落脚。寺里和尚让他看守菜园,鲁智深在此上演了一把倒拔垂杨柳,震慑了一群泼皮。在鼓楼旁立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塑像。</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与佛印的酒色财气诗</p><p class="ql-block"> 传说,苏东坡有一次到大相国寺探望佛印和尚,不巧佛印外出,住持和尚就请苏东坡在禅房休息,并端上了香茗美酒素肴款待。苏东坡偶然一抬头,见粉墙上题有佛印的一首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苏东坡觉得既然人世间离不开酒色财气,那为何不能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呢?于是,也题诗一首:“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翌日,宋神宗赵顼(xū)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亦来到大相国寺休闲。宋神宗看了佛印与苏东坡的题诗,饶有风趣,于是就笑着对王安石说:“爱卿,你何不和一首?”王安石即挥笔题诗:“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宋神宗深为赞赏,乘兴也和诗一首:“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君臣在大相国寺以酒色财气为题,先后和诗,各抒己见,自此被传为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中原四大名寺: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汝州‌风穴寺。</p><p class="ql-block"> 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陕西重阳宫、山西永乐宫和北京白云观。三者均为全真派核心圣地,分别与王重阳修道、吕洞宾诞生及丘处机传道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长安三大译经场: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大荐福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感想:本次游学收获颇大,体会了豫陕佛道文化的深厚底蕴。儒释道已经成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走进庄严肃穆的宫观寺庙,敬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浮躁之心顿得净化。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物欲的渐渐增长,人心失去淳朴,越来越背道而驰,迷失了自我,这就有必要借鉴传统文化的力量返璞归真,所以老子才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上千年,可以弥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不足,不能一味排斥。《雍正皇帝上谕》曾说“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于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此诚明君治要名言。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佛教的五戒十善,教导人们要止恶修善,我们儒家的五常百行,也是在引导扶持,奖励劝勉,又有哪一样不是为了引导人们向善的呢?</p><p class="ql-block"> 过去,宋文帝对侍中何尚之说:六经这些儒家典籍的根本是济世育人,端正社会风气;若对于心性的探究,了悟人生的真谛来说,则佛法经论可作为指南。如果全天下的人民都能以真诚心接受这种教化,我就可坐享太平了。</p><p class="ql-block"> 何尚之回答说:百户人家的乡村有十人能持五戒,就有十人真诚纯朴,千户人家的城市,有一百人能修十善,就有一百人能和睦共处。持此良好的教化风气,遍及全国上下,则编户亿千之地,就会有百万仁人,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能改善。而且,人能行一善,则离一恶,离一恶,则免用一刑,家免一刑,则国免万刑,确实可以垂手坐享太平了。</p><p class="ql-block"> 宋文帝和何尚之的这一段对话,都在劝勉人们行善,这是治理天下的关键。佛教教化人们除去贪婪吝啬的心,引导人们做善良贤明的好人,其目的也是出于此。如能信从佛陀教育,依教奉行,确实可以规范社会,训导黎民百姓,改善风尚,从而成为国家领导人布施恩泽,造福人民的最大助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5.6.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