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萧军纪念馆

求是gaodm

<p class="ql-block"><b>  7.1前夕,庆祝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锦州医科大学组织离退休党员前往抗日作家萧军纪念馆参观学习。</b></p> <p class="ql-block"><b>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蔚天),原籍辽宁锦县(凌海)下碾盘沟。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东北作家群领军人物。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第三代》、《吴越春秋史话》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一生留下了20卷约900万字的著作。他的作品个性鲜明、风格质朴刚健,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萧军纪念馆坐落于凌海市萧军公园里。</b></p> <p class="ql-block"><b>  萧军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始称“萧军资料室”,是全国第一个在世作家资料室,萧军去世后改称萧军纪念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展厅面积2800平方米。场馆集展览、收藏、学术研讨、观光旅游于一体,是全面展示萧军人生轨迹、创作道路和思想风格的主题性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展览主要分为</b><b style="font-size:18px;">萧军生平展厅,文物收藏厅和</b><b>东北作家群展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一、萧军生平展厅</b></p><p class="ql-block"><b> 萧军生平</b><b style="font-size:18px;">展厅以时间为主线</b><b>分七个部分,分别是“辽西山地的石头疙瘩”“鲁迅旗下的战斗者”“投身抗战的洪流中”“风风雨雨三十年”“挥戈跃马试新征”“最美不过夕阳红”“白云原自一身轻”。</b></p><p class="ql-block"><b> 展厅通过大量实物和图片,配合幻影成像、情景蜡像等现代化展陈手段,鲜活而准确地再现了萧军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分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辽西山地的"石头疙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1907-1931)</b></p> <p class="ql-block"><b>  萧军原名刘鸿霖,生于辽宁锦州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7个月时母亲因不堪父亲虐待自杀,自幼缺失母爱,与父亲关系疏离。6岁入本村私塾读书。</b></p> <p class="ql-block"><b>  萧军 1925年化名刘吟飞赴吉林参军,任见习官、武术助教,目睹军阀腐败后转向文学创作。</b></p><p class="ql-block"><b> 1929年以笔名“酡颜三郎”发表首部白话小说《懦……》,揭露军阀暴行,刊于《盛京时报》,标志其批判现实主义起点。</b></p><p class="ql-block"><b> 1932年在哈尔滨结识落难的萧红,共同生活并合作创作。1933年出版合集《跋涉》,含萧军《孤雏》《下等人》等6篇小说,反映底层苦难,遭伪满政府查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部分 鲁迅旗下的战斗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1932-1936)</b></p> <p class="ql-block"><b>  1934年萧军到青岛与鲁迅先生开始通信,后去上海,在鲁迅先生直接指导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1934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参照苏联《毁灭》结构,描写东北抗日武装,</b><b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抵抗日本侵略的文学上的一面旗帜,鲁迅先生为之作序,称它"是一部很好的书,</b><b>显示中国的一份和全部,死路与活路”。出版后轰动文坛,被誉为“中国抗战文学第一枪”,开创世界反法西斯长篇小说的先河,奠定萧军文学地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第三部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投身抗战的洪流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1937-1945)</b></p> <p class="ql-block"><b>  抗战期间,萧军曾两度来到延安,认识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毛主席多次与萧军谈话,还先后给萧军写了10封信。萧军针对延安文艺界的状况,向毛主席建议制定党的文艺政策,被党中央采纳,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并请萧军第一个发言。萧军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被认为有首倡之功。毛主席评价萧军"你是极坦自豪爽的人"。 </b></p> <p class="ql-block"><b>  1940年萧军赴延安,任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月报》主编,与丁玲、舒群等轮流编刊,推动解放区文艺发展。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的我》,主张文艺为人民服务,被毛主席称为“极坦白豪爽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第四部分 风风雨雨三十年</b></p> <p class="ql-block"><b>  1948年萧军主办的《文化报》与东北局办的《生活报》发生争论,萧军遭到错误批判,从此被挤出文坛。沉冤长达32年。</b></p><p class="ql-block"><b> 50年代初到北京,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仍从事文学创作。"文化大革命"中历经磨难。</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第五部分 挥戈跃马试新征</b></p> <p class="ql-block"><b>  1979年参加"全国第四届文代会",重返文坛。1980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复,中共北京市委为他作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的正式政治结论。</b></p><p class="ql-block"><b> 萧军先生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和鲁迅研究学会理事等职:1988年6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1岁。</b></p><p class="ql-block"><b> 萧军的一生是不断反抗黑暗、反抗愚味落后、不断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是拥有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与抱负,始终秉承鲁迅先生伟大精神,遵循以鲁迅为旗手的新文化前进方向而认真创作与奋斗、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第六部分 最美不过夕阳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第七部分 白云原自一身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 萧军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青年时代便走上革命道路,他以极大的热忱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执着于革命文学事业,用手中的笔吹响反帝、反封建和中华民族解放的战歌,唱响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歌,晚年坚持从事文学艺术的研究、创作和交流工作,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国进步的文学事业,献给了为民族误解放求独立的革命事业。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八月的乡村》、《五月的东山》、《过去的年代》等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影响一代爱国知识青年的优秀作品。萧军的一生是不断反抗黑暗、反抗愚昧落后,不断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是拥有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与抱负,始终秉承鲁迅先生伟大精神,遵循以鲁迅为旗手的新文化前进方向而认真创作与奋斗,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二、文物收藏厅</b></p><p class="ql-block"><b> 主要展示萧军捐赠的古字画、古籍以及大量珍贵手稿等,馆内共有藏品4085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23件,三级文物282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三、东北作家群展厅</b></p><p class="ql-block"><b> 展示了东北作家群的整体风貌和创作成就,凸显萧军在其中的领军地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