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与美食文化——游学记(六)

郏县 姚青晓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太原市出发,一路向北来到忻州市,目的地是忻州古城,这里是万里茶道的历史名城,当晚就住在古城附近,早上五点多我们来到城楼,清晨下着小雨,我们漫步在城楼上,在阴雨的衬托下,古城显得古朴沧桑,与古城内的古建筑轮廓交织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仿佛穿越回那段悠远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着岁月的和平与深沉。</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北城门,看资料了解到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城墙最早是用夯土筑的(至今还保留着一段汉代时期的夯土城墙遗址),经历朝历代都修建过,在之前夯土城墙的基础上又用青砖加固,北城门的拱辰门始建于明万历年,为现存唯一完整的明代城楼,清代同治年间大修。 </p><p class="ql-block"> 北城门楼上面有一个蓝底金字的匾额“晋北锁钥”,代表忻州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是历朝代的兵家必争之地,是太原北部的屏障,故以“锁钥”比喻其“敌来则锁,敌退则开”的军事功能,被称为“三关内障,四塞要地”。</p> <p class="ql-block">  走在城楼上踏着青砖,想象着历朝历代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者,为了保护人民安全,将士们站在这里日夜坚守,以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p><p class="ql-block"> 城楼上每一处细节都精心设计,就是最大化地发挥防御功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匠心与智慧,心中充满着对历史的敬畏,对现在和平统一时代的感恩,正是这些历史的印记,构成了我们民族不可磨灭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上午我们在古城内的巷道里穿行,目前巷道是商业街,店铺林立,古城的韵味和现代商业结合,给人的感觉是井然有序,与时俱进。</p><p class="ql-block"> 古城内有一座书院——秀荣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忻州第一所学府,也是山西省现存唯一保存完好且仍具教育功能的古代书院。书院以九龙岗地形而建,分上中下三个院,阶梯式结构,空间层次分明,在这里127年间培养进士39人、举人165人、贡生264人,形成“文跻九原,雅出秀容”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下院是“白鹤观”的旧址,书院最底层连接古城街道。</p><p class="ql-block"> 中院的主建筑为明代“文昌祠”,青碧琉璃瓦覆顶,檐下带廊,是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古柏环绕,庄重肃穆。</p><p class="ql-block"> 上院分别有六角亭是全城最高点,站在这里可看到忻州盆地的全景。八角亭是为清代知州邱鸣泰思念母亲所建,是孝道文化的载体。四角亭在两个亭中间起连接作用。</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书院的一个展厅中看到,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的记载,看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脍炙人口诗句的出处,原来是16岁的元好问在去应试途中偶遇一位捕雁者,告诉他一件奇事,有一对在空中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雁者所射杀,另一只大雁因此盘旋哀鸣,最后竟然直冲地面,殉情而死。</p><p class="ql-block"> 大雁生死相依的故事让元好问深为震撼,这个少年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垒石为碑,取名为"雁丘",他把自己心中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于是著下《摸鱼儿.雁丘词》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就感慨16岁少年如此重情义,以前古人的心境是如此细腻,对万物是怎样的敬畏,才能写出如此真实感人诗篇?为什么现在的少年没有以前人的心境?而且还问题不断?是不是我们关注的点出了偏差?我们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方面是不是比培养真情实感的方面要多?</p><p class="ql-block"> 比如孩子写作文,多以借鉴、参考为主,真正的真情实感的创作很少,因为他体验的少,感知的少,我们观察学习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或其它伟大成就都是在内心有“情”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孩子的教育应该重视哪些方面需要我们做家长深思。</p> <p class="ql-block">  从秀荣书院出来又来到西侧的西园,这是一个文化景观公园,这里有建筑历史文化和园林艺术结合,看到的建筑都有历史人文的故事和寓意。为纪念西汉才女班婕妤所命名的婕妤轩,为纪念傅山的青竹阁,纪念元好问的遗山轩,还有纪念徐向前元帅、爱国文人赵家骏的帅安楼、报国亭等各个主体建筑,这里把历史人物精神设计为“文化自信”在地域景观,处处彰显着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感受着人文历史的氛围,同时还有美食文化,在各个街道飘着诱人香气,每一道美食都有独有特色和制作方法,我们边品尝边观看。</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有晋商文化“诚信”的展现,我们了解到这里有几十家特色小吃店,每家店的美食不重样,而且都是经过美食选拔才来到这里,我们看到每家店门口贴着保证书,承诺食材不掺假,价格实惠且份量足,同时还有监督电话,给人感觉商家的诚信经营和信赖。</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儿子李浩宇品尝美食的笔记:</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来到了忻州市忻州古城,忻州古城早在春秋时期已属晋国,它南依石岭关之险,北扼忻口关隘,是三晋大地的重要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古城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乾隆年间以及建国后都得到了多次修葺,在此之前,古城均为夯土结构,忻州古城在清代也是万里茶道的一个中转站,是晋商带给了忻州古城发展的契机,同时忻州古城也为晋商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两者开始了相互成就之旅。</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特色美食,我们学习资料才知道忻州古城对进入景区的小吃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只有在比赛中获奖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忻州古城内。</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古城巷子里边走边看边品尝,案子糕是用黄黍米做成的。案子糕的来历:以前人们都是推着车在有集市的地方卖。首先将黍米磨成粉,加入少量的水,把黄米面揉成团放入笼屉中上锅蒸,蒸熟之后,最难的一步是要拥有一副铁砂掌般的手,把蒸熟的黄米放在案板上快速揉搓,一层黄米放一层红枣,最后形成了一个酷似圆锥形的黄米糕,吃着有米香软糯黏和红枣的香甜味。</p> <p class="ql-block">  荞面河捞,荞麦是一种粗粮,非常松散,不容易直接做成面条,和面粉结合才能做成荞麦面条。他们的制作工具是用两根结实的木头做成的支架、两米的杠杆、漏孔,利用杠杆原理,把面团放在漏孔里,一个人坐在杠杆上压,漏孔里就形成面条直接到锅里煮,煮熟像米粉一样爽滑筋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了解了美味的代州鳌鱼,关于代州熬鱼和杨家将有关,杨家是我国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他们保家卫国,赤胆忠心。杨业是北宋著名的抗辽名将,熬鱼是杨业妻子为鼓舞代县守军而发明的。</p> <p class="ql-block">  保德碗托,主要原料也是荞麦,用水调成糊状放入碗中蒸,蒸熟的碗托晾凉后倒扣脱模,形成莹润剔透的碗状,可以浇醋汁和芝麻酱。</p><p class="ql-block"> 莜面栲栳栳,有一个历史传说,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时,以此食犒赏军队,后“犒劳”谐音演变为“栲栳”。 原料是莜面粉,和面成团,再制作成手指粗的卷,竖着放在锅里蒸熟,再沾料汁,吃着口感劲道。</p><p class="ql-block"> 非物质文化遗产吹糖人,就在旁边观察制作过程,把麦芽糖加热,拿出一小块在手中揉成圆球状,再拉出一条线边吹边捏,速度要非常快,在冷却之前要完成图案。</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古城还品尝了甑糕、豆腐脑、桂花糕、石头饼等特色小吃,又饱了眼福,也学习了很多美食的制作和来历,领略了古城人们的生活特色和民俗风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