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树姚-恒昌堂茯茶百年历史的美篇

社树姚-恒昌堂茯茶百年历史

<p class="ql-block">社树姚:泾阳“白菜心”里的百年大宅门传奇</p><p class="ql-block"> 作者:泾阳社树姚——恒昌堂:穆保民</p><p class="ql-block">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有一处被山水温柔环抱的神奇村落——社树村。它南倚泾河,那奔腾不息的河水,裹挟着岁月的沧桑与希望,日夜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北靠北仲山,山峦起伏,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村落的安宁;西临九嵕山,山势巍峨,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社树村身处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山水环绕的风水宝地,素有泾阳的“白菜心”、陕西小香港的美誉 。而在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曾经矗立着一个声名远扬的大宅门——社树姚家,其家族传奇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诉说着跨越数百年的兴衰荣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元代先祖:从洛阳到元廷的辉煌崛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社树姚家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元代,其先祖姚枢,字公茂,号雪斋,又号敬斋,是家族辉煌篇章的开篇之人。姚枢家族自洛阳迁徙而来,在文化的沃土中深深扎根,逐渐发展成为声名远扬的文化世家。在元代的历史舞台上,姚枢与侄儿姚燧凭借卓越的才华,在理学、政事以及文学等诸多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姚枢,这位心怀天下的智者,以其非凡的才能在元代政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彼时,忽必烈尚是藩王,胸怀大志却也面临诸多困境与抉择。姚枢的出现,宛如一盏明灯,为忽必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深知时局的复杂与微妙,劝诫忽必烈韬光养晦,以谦逊恭谨的态度取得当时皇帝的信任。在忽必烈的政治生涯中,姚枢的见解犹如金玉良言,备受赞赏,忽必烈“动必召问”,将其视为重要的谋士与智囊。不仅如此,忽必烈还让姚枢教授世子经书,足见对他学识与品德的高度认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姚枢的辅佐下,忽必烈的政治理念逐渐明晰。他敦促忽必烈为首的元朝统治者积极吸收汉法,打破民族与文化的壁垒,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理念融入到元朝的统治体系之中。同时,他鼓励广大汉族士大夫摒弃顾虑,勇敢地参与到元朝各级政权之中,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姚枢的这些主张,逐渐成为元王朝官方和士大夫都能接受的正统观念,无形之中构建起了以蒙古贵族为核心、联合汉族士大夫的统治体制,为忽必烈登上皇帝宝座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至元四年(1267),姚枢凭借卓越的功绩,被拜为中书左丞,达到了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姚燧作为姚枢之侄,同样在历史上留下了璀璨的光芒。他为官期间,始终秉持着体恤百姓、兴学重教的理念。无论是担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还是按部澧州,他都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采取措施兴学赈民。在他的治理下,当地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的政绩与品德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敬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在元朝等级森严的民族制度下,尽管姚家地位显赫,作为汉人,他们在社会阶层中依然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姚燧的三儿子姚成(姚敬禮),因特殊的历史背景,成为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为给死亡的元公主配婚,姚成成为了名义上的“驸马”,虽然这只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安排,但也让姚家获得了“皇亲国戚”的身份。这一身份,在当时既引来了众人的羡慕,也招致了不少嫉妒的目光,为姚家的命运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复杂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元末危机:逃亡与扎根泾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元顺帝时期,风云突变,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姚家头上。姚枢的第四代孙遭人诬陷,被朝廷判以满门抄斩的极刑。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幸运的是,有黄米爷提前报信,让姚家得以提前知晓消息。面对灭顶之灾,姚家后人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他们分四支分别逃往聊城、黄河南、上海和南京。其中,姚成家族选择了逃往黄河以南的泾阳,在寺背后(兴国寺)东定居下来。从此,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姚家开始了新的生活,曾经的姚家堡也在岁月的沉淀中逐渐崛起,远远望去,气势不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清商路:从西北到西南的商业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初,为解决西北边境军需问题,朝廷实行食盐中开政策。这一政策规定,只要商人把粮食运到北方边关,便可获得盐引,即贩盐许可证。对于初来乍到的姚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作为外来户,为了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姚家毅然走上了从商的道路。当时的关中地区,在封建王朝稳定发展时期,农产品处于一定的富余状态,粮食成为了姚家最大的资本。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姚家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政策优势,加入了陕商的行列,开始在西北商路上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获得盐引茶引之后,姚家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他们前往沿海地区贩盐,开启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路。然而,明末清初,时局动荡,陕商因拒绝与清合作,遭遇了沉重的打击。“扬州十日”的悲剧发生,八万陕西商人惨遭杀害,陕商在南方的优势逐渐丧失,逐渐被徽商取代。但姚家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出路。延至姚成第八世孙姚清纯、姚方钟时,在泾阳刘家人的引进下,姚家将商业目光投向了西南地区,开始下川经商,向西南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明朝中后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姚家已发展成为百亩之户,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财东。然而,明末时期,陕甘回民暴动及政府的平叛,使得交通阻隔,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苛捐杂税沉重,姚家这一支的商业发展遭受重创,逐渐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顺治时期,随着战争的相继结束,社会逐渐恢复稳定,姚家迎来了复兴的希望。姚成的十二世孙姚一阳抓住时机,东山再起,凭借着家族传承的商业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重新开启了姚家的商业征程。到姚成的十四世孙姚昂干时,姚家的生意更是不断扩展。姚昂干继承祖父的业绩,在雅安和彝族地区继续来往经商。他筹谋有方,凭借着独特的商业策略和良好的商业信誉,连获厚利,为姚家户族在川地经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亲自主持在雅州设立总堆(总号),当时人称总号为“姚百万”,而实际上,三号中每家的资金远远超过数百万,甚至接近千万银两,姚家的财富与商业影响力达到了新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商业转型:从商海到田园的家业拓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给后代奠立雄厚基业,姚家并未满足于商业上的成功,而是将部分商业资本转化到农业方面。他们开始大规模地置地购土,在社树附近,姚家先后占有土地千亩以上,广袤的田野上,处处都是姚家的产业。不仅如此,在彬县、旬邑、户县、周至祖奄等县,姚家也拥有数百亩土地。这些土地均出租给当地农户,收取地租,形成了庞大的农业产业体系。一时间,姚家田连阡陌,骡马成群,成为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家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社树姚家,从元代的辉煌崛起,到元末的艰难逃亡;从明清时期在商路上的跌宕起伏,到商业转型后的家业兴盛,其家族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凭借着智慧、勇气和坚韧,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成为了泾阳“白菜心”里永不褪色的文化符号,其家族的辉煌与坚韧,也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6.29下午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