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13天.2025.6.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昨晚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乘轮渡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又累又困,今早竟然睡过了。要不是菊贤叫我,我还沉迷梦乡。匆忙起来洗漱,吃早餐,收拾行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8点40出发,连酒店是怎么样都没看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爱沙尼亚老城区。整个老城区是世界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当地生活了30多年的成都美女担任我们的老城导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爱沙尼亚共和国,简称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只有80公里。西南濒里加湾,国土面积45339平方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爱沙尼亚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沙俄和苏联占领统治。1918年2月24日爱宣布摆脱沙俄统治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同年11月,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拥有主权。在此期间,爱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武装斗争。1920年2月,苏维埃俄国承认爱独立。1940年6月,前苏联出兵爱沙尼亚,同年7月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爱脱离前苏联,宣布恢复独立。同年9月17日,联合国宣布接纳爱为成员国。爱于2004年加入北约和欧盟,2007年加入申根区,2011加入欧元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爱沙尼亚,有人称之为欧洲的后花园,其中湖泊星罗棋布,小镇可爱迷人,更有广阔无际的森林与沼泽,舒适清闲的生活节奏和梦幻奇妙的自然景色不断吸引着前来放松身心的旅人们。而塔林作为爱沙尼亚的首都以及连接众多国家的交通枢纽城市,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一个度假胜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爱沙尼亚国旗呈长方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蓝、黑、白三色,国徽为金地上的三头蓝色雄狮。总人口131万,其中爱沙尼亚人占110万,占68.7%,俄罗斯人占24.8%,其他民族占4.9%,不明国籍人口占1.5%。导游问知不知道这里华人华侨有多少?我们瞎猜。她自答:只有200人,是北欧华人最少的。主要是留学生和30个使馆工作人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爱沙尼亚有自己的语言,与芬兰语言相同,同宗同源。俄语学校的人要学爱沙尼亚语,他们与俄国人不友好,尤其是俄乌战争爆发后,更仇视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1年再次独立时,便与中国交建。爱沙尼亚不人信奉新教,不那么虔诚,所以很少有自己的教堂。目前保留下来的是俄罗斯的教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塔林”的意思是丹麦人的城堡,“爱沙尼亚”是水边的居住地之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跟着导游先来到一座古堡,高高的塔楼,威武雄壮,被称为窥探楼。是因为一位士兵站岗,可以看到不远处他的家。另一座塔,比较秀气,尖顶,被称为少女楼。整个城堡被称为“丹麦国王花园”。而这里也正是丹麦国旗的诞生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小巷漫步,导游说,塔林老城有两条街,一条是长腿街,另一条是短腿街。长腿街较宽,是贵族们的专用道,贵族们坐在高头大马拉的车里,耀武扬威地穿梭,拱形石门前有卫兵把守,是不允许平民百姓进入的。而短腿街则是穷人、下等人的通道。由此可见,任何时候,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是有等级之分的。要想人人平等,生而平等,需要绝大的努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巷里,德国使馆,最高法院,教堂,市政厅,博物馆,夹杂期间,一切都是那么随意自然,低调平和,而没有森严壁垒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跟着导游来到一个高高的平台,在这里可以看到塔林全貌。也是网红打卡点。古老的石墙上斑驳陆离,字母文字写着“TaLin”。导游让我们爬上短墙,说这里是最佳拍摄点。大家纷纷效仿。但眼睛不敢往下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拍了照,才敢放眼望,红粉色、淡粉色、红色的房顶,有尖的,也有圆的,参差错落,高楼、平房、尖顶教堂、绿树点缀期间,真是美伦美奂,异域风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导游指着一座尖顶哥特式教堂介绍说,那是塔林圣奥拉夫教堂,创建于12世纪,在1219年丹麦征服塔林以前,是旧塔林斯堪的那维亚社区的中心。它的主保圣人是奥拉夫二世,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267年,在14世纪进行了大规模改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这个教堂有一个传说:修建教堂的奥拉夫,是个射箭能手,他从塔顶摔下死亡。当他的身体撞到地面时,从口中爬出蛇和蟾蜍,十分神奇。在附近的圣母小教堂,有壁雕描绘这一事件。1500年前后,这座建筑升高到了159米。建这样高的尖塔,目的是作为海洋路标,从塔林远处的海上就可看见这座商业城市。圣奥拉夫教堂的尖顶已经被闪电击中至少有8次,而整个教堂被烧毁也有3次。在苏联占领时期从1944年直到1991年,苏联克格勃将圣奥拉夫教堂的尖顶用作广播发射塔和监视点。经过几次改建后,圣奥拉夫教堂现如今高123米,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之一,目前此处是活跃的浸信会教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稍底一点的是圣尼古拉教堂,建于中世纪,主保圣人是渔民和水手圣尼古拉。二战期间,被苏联轰炸部分被毁。战后教堂得到修复,主要用作爱沙尼亚艺术博物馆分馆,显示中世纪以来的教会艺术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之城,保存了大量的中世纪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国会大厦前,这座粉色三层楼,简朴而大方。楼顶悬挂着蓝白黑三色国旗,蓝色代表真理的坚持,黑色代表被压迫,白色代表自由与希望。三只雄狮的国徽,象征着爱沙尼亚人争取独立的精神可歌可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国会大厦对面,是一座恢宏的东正教堂。建于1900年,是俄罗斯人统治时期的产物,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由于教堂建在民族英雄的墓地上,爱沙尼亚人准备拆除,结果二战爆发,未能实施。20世纪90年代苏联分裂解体,便保留下来,现在是爱沙尼亚最漂亮的教堂,在外表为拜占庭风格,洋葱头圆顶。内部装饰得富丽堂皇,金碧辉煌。东正教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原罪,需要不断忏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走进教堂,就见一些裹着花头巾的俄罗斯妇女,虔诚地跟在神父身边,听神父为她们祈祷。有人不时地抹着眼泪,沉浸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塔林这样的教堂并不多,沙尼亚人喜豪车,对宗教不执着,他们与中国人相似,信仰自己的双手创造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鹅卵石铺成的街道上,仿佛穿越到了几百年前。不过,游人不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个小店,用欧元买了一些巧克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我们在小街一家饭馆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猪肘餐。两人一个猪肘,对半切开,外焦内嫩,看着就有食欲,让我想起在西班牙一个小镇吃烤乳猪的情景。可惜,我们都是眼馋肚饱,香喷喷的美味,没福气全部享用,甚至只吃了一小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爱沙尼亚的访问,就安排了一天时间,但也看到了这个不屈的国家文化性格和浪漫美丽的风情,尤其是感受了塔林当地人的生活节奏,就要离开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1点乘船,依然是大型轮渡,返回赫尔辛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船上,我手机用奋“笔”疾书。把这一天的过程记录在案,免得过后遗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小时后,轮渡回到芬兰赫尔辛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船,乘车到芬兰另一城市土尔库港口,准备再乘夜船返回瑞典。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土尔库位于芬兰国境西南波罗的海波的尼亚湾畔,奥拉约基河口,是芬兰第二大港口城市,又名亚波。土尔库是芬兰通往西方的门户,有芬兰最大的客轮停泊港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157年瑞典人在此登陆建城,为国内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812年前一直是芬兰首都,素有“芬兰文化摇篮”之称。1743年瑞典将芬兰东南的一部分领土割让给俄国的亚波条约就是在这里签订的。这座古城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大火、战争和瘟疫的破坏,久经磨难。1827年,当时北欧最大的一次城市火灾烧毁了城内2500幢建筑,全城几乎化为灰烬,只有城内修道院山上的一些木制房屋幸存下来,现已被辟为露天博物馆。可惜我们无缘参观了。此外,土尔库市内还有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城堡和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闫说,土尔库是一个造船工业重镇,只有25万人。别看城市小,却出产大型游轮。世界上最大的两大游轮绿洲号等,就是产自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行1个多小时,在一座教堂前停车10分钟休息。奥拉河边,一座红色石墙教堂,塔楼高高耸立,也许这就是在大火中幸存的教堂。古树环绕,青苔铺地,很有年代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悠闲的芬兰人,三三五五,坐在奥拉河边的小桌前,一边品尝着美酒和饮料,聊着天,要么坐着发呆。周围古树参天、绿草如茵,十分惬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继续上路,傍晚6点多,到达土尔库港口。领队发了三位一体(进船、房间和早晚餐)的船票,在大厅候船。候船厅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土尔库建造的大船模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途中在一个服务区休息。服务区超市里的旅游纪念品很多,有一种搪瓷小缸子,图案是一个穿长袜子的活泼可爱的小女孩,领队小闫说是瑞典长袜子皮皮。我买了一只,女儿和小外孙女一定喜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乘坐波罗的海公主号大型邮轮。今晚住在邮轮上。小小的房间,两张床,小卫生间,一应俱全。晚餐在邮轮吃自助餐。品种丰富,三文鱼,鱼子酱,现磨咖啡,还有葡萄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到房间已晚上11点多了。收拾一会儿行李,赶快睡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夜无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写于轮渡、大巴车和游轮上,修改于家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6.12</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