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被删除的“阿琍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琍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梅雨季的潮气渗进墙缝,漫过窗台,裹着黏腻的温热爬上脊背。我反复摩挲着手机,塑料外壳被捂得发烫,屏幕上那个沉默的头像灰扑扑的,像蒙了层经年的灰。对话框里最后的消息,还停留在去年追款时小心翼翼的寒暄,而朋友圈入口那道冰冷的横线,早已把我挡在他的世界之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起2016年冬天,经论坛老友牵线,我加了那位“才子”为好友。那时的腾讯情感人生论坛正热闹,他的驳论文笔锋犀利如刀,小说里的场景鲜活过照片,连随手发的摄影作品都能引来上百条赞叹。作为论坛里少见的男性写手,他和“往事如烟”“花花牛”是我仰望的存在。能和这些妙笔生花的人做朋友,我总觉得是天大的幸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7年11月,我临去海口前,他突然发来消息借钱。看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他语气急迫,字句里都是周转的恳切。“就调个头,最多两个月。”这话似曾相识——上回他借钱时,也是这般言辞恳切,且如约归还。我盯着消息反复读了三遍,心跳跟着加快。背着家人转出一万元时,指尖都在发颤,犹豫再三,还是截了屏,把这事告诉了牵线的闺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的日子,等待成了常态。直到昨天,时隔一年半,他分四次还清了欠款。可今天点开微信,才发现自己早已被删除。我攥着手机呆坐在沙发上,茶几上的凉茶不知何时凉透,表面浮起细小的涟漪,像极了此刻心里翻涌的酸涩。原来被催得急了,情谊就成了多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讯录里他的名字还安静地躺着,像块烫人的炭。想删,又碍着面子;不删,每次瞥见都刺得慌。曾经一口一个“阿琍姐”的热情,如今只剩灰色头像的冷漠。老辈人说“六十不借债”,我这七十岁的老太婆,终究还是栽在了“面子”二字上。窗外的雨越下越急,模糊了玻璃上的倒影,也模糊了通讯录里那个名字——原来这世上最难辨的,从来不是文字的优劣,而是藏在热情背后,那张看不透的人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于桃源居2019年6月30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