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翻开六六班学生们的最后一批日记,字里行间跃动着童年的炽热与坚持的力量。从上学期考试,同学们踏上了“写着玩儿”的奇妙旅程,他们用心捕捉生活的点滴,用墨香勾勒成长的轨迹,悄然间,一批文采斐然的小作家崭露头角。有人挥笔写下3万字的练笔奇迹,有人在2万到2.5万字的篇幅里沉淀思索,这些数字,不仅是文字的累积,更是他们对写作热爱的见证,是童年里最闪耀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类苏东坡”人物分析(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作家 李芊瑶</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是“类苏东坡”人物分析呢?因为这次的分析对象并非苏东坡,而是六六班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崔钰彤。</p><p class="ql-block"> 崔钰彤,人送外号“小崔”,大家尊称她为“崔姐”。可以说,她是我见过最像苏东坡的人了。</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文学造诣极高,写作时从不翻书查找典故,因为这些知识早已烂熟于心。而崔姐的语文功底在全校也是数一数二的,她的文章几乎篇篇都能当作范文。每当我和小崔讨论简答题时,她只要看一遍题目,就能不假思索地列举出各类名人事例:有现代的,有古代的;有国外的,有国内的……她可谓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恰巧崔钰彤也是如此:琴——她已考过钢琴十级;棋——虽说有些牵强,但五子棋也算棋类,我和她对弈,一局都没赢过;书——她的硬笔楷体水平,大家有目共睹;画——最出色的当属她的国画,她的作品让人看了,都会忍不住称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那一瞬间,我释然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作家 闫钰卓</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那天下午,太阳躲在云彩里,白亮的天空渐渐变得朦胧,我的思绪被拉回到那场比赛。</p><p class="ql-block"> “好耶!”我们班成功入选了总决赛。作为拔河比赛的参与者,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股重压袭上心头。我不知道此刻该庆幸还是担忧,入选总决赛意味着要面对更大的压力与挑战。</p><p class="ql-block"> 总决赛第二场,场面陷入死寂——因为我们再赢一场,就能夺得第一。比赛前,我死死抓住粗糙的绳子,和其他成员一样,用手臂夹住绳子,双腿分开,上身向后倾斜。“嘘!”口哨声响起,两班立刻展开激烈角逐,互不相让,场面僵持不下。此刻,只要双方中有一人松懈,比赛结果就会改变。我拼命向后拉,身子用力后仰,可对方突然发力,经过长时间的拉扯,我们的力气渐渐耗尽。</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景象逐渐模糊,身旁加油的老师、前排奋力呐喊的同学……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原来,在我们身后,有这么多人支持着我们!无论最终是第一还是第二,都凝聚着全班同学的努力,承载着集体的荣誉。那我刚才还在气馁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那天下午,绳子轻巧落地,阳光洒在少年们欢呼的背影上,闪耀而夺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位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小作家 耿烁</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这个新位置实在是令人“赞不绝口”,我和同桌对这个位置“十分满意”,将它“大夸特夸”。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它的几个“优点”吧。</p><p class="ql-block"> 首先,“风水好”。前面是讲台,后面是一排排同学,位居开头,右边是过道,有50%的概率收获“老师观摩作业大礼包”这份“奖励”。当然,这不算什么,让你“爱”上它的原因还有很多。</p><p class="ql-block"> 其次,由于坐在第一排,看老师时需要仰着头——因为老师一般站在前面的过道或讲台上,一节课下来保准让你脖子“断掉”。甚至有时老师往另一边站,你不仅要仰头,还得向斜上方看,脖子几乎要进化成360°旋转模式,“舒适感”包你满意。</p><p class="ql-block"> 然后,看不到屏幕和黑板。原先坐在中间,老师的板书一般在左边,屏幕和板书都能看清;现在靠边,本身近视的我再加上外界反光,看到的板书和屏幕简直是普通人无法“享受”的“超高清46K版”,眼前真是“清楚又舒服”。</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上一任主人是不是也对这位置“喜爱有加”,如果是,那我们可真是“志同道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心理动画监测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小作家 王子霖</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到今天没上心理课,进而联想到“心理”二字。最近都在写科技想象类作文,那能否将“心理”和“高科技”融合在一起呢?我绞尽脑汁思考……啊!有了!——“心理监测器”!</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它能够让人看见使用者内心在想什么。若将其应用于心理医院,会大大降低病人康复的难度,从根本上助力病人,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健康。其原理是通过监测超强脑电波,根据脑电波的波动呈现出内心所想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不过,它还有一个小弊端:这个监测器无法分辨好坏是非,有可能导致隐私暴露。后续我会继续思考,对它进行改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又吵了起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小作家 张逸轩</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家,爸爸妈妈常常吵架。 </p><p class="ql-block"> 昨天晚上回舞阳,因为好久没回来了,我特别想吃当地的小龙虾。不出意外,妈妈同意了,接着就带着妹妹去剪刘海,留下我一脸无语——她就只是口头同意,也不实际行动一下,好歹点个外卖啊,哪能这么直接走了啥也不管?老爸显然也想吃,就打电话让妈妈点。可不靠谱的妈妈只说要等一个小时,却根本没下单。等她回来,爸爸着急地说:“我不是让你买小龙虾吗?怎么没点?”“我不知道你们想吃什么口味的。”妈妈反驳道。“那你为什么不问问?”爸爸又说。我真是服了妈妈的脑回路,就为了小龙虾这点事吵起来。</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开始点餐,更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发生了!妈妈要吃油焖口味的,爸爸想吃蒜蓉的,两人又吵了起来。这还没完,最后连吃辣还是不辣都能吵起来,真让人无奈。</p><p class="ql-block"> 当两个容易焦虑的人碰到一起,这“战火”可比1 + 1的效果猛烈多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种天赋都没,我是我爸的儿子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小作家 张志恩</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观察,我发现爸爸的优点我一个都没继承,不禁严重怀疑:我真的是爸爸亲生的吗?</p><p class="ql-block"> 身高:我身高1米68,一直觉得不算矮,可在家族里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大伯1米88,二伯1米89,爸爸1米92,就连70岁的爷爷都有1米83 。而且爸爸小升初时就快1米8了,这差距也太大了吧?</p><p class="ql-block"> 篮球:我虽然喜欢打球,但技术实在不怎么样。再看爸爸,高中时凭借身高优势和天赋,轻松成为校队主力;在北京当武警时,每次部队篮球赛他都是大前锋。对比运球都磕磕绊绊的我,差距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力气:大人力气大很正常,但谁能单手拎起110斤的人啊?爸爸玩我的篮球,单手差点把球捏爆,这力气我根本没法比!</p><p class="ql-block"> 唉,我严重怀疑自己不是爸爸亲生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读《滕王阁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作家 崔玉彤</p><p class="ql-block"> 其实《滕王阁序》不是我现在要背的内容,介于我对它的好奇,所以就买来背了,反正早晚都要背。</p><p class="ql-block"> 读了一遍后,我不得不感叹,真不愧是千古第一骈文!同时我还挺庆幸,如果不是天妒英才,这唐诗恐怕不止300首了。但也很可惜,一位少年天才过早陨落。王勃啊,您若能多活几十年,那么成就半个盛唐的就是你!</p><p class="ql-block"> 之后开始背,说实在的,它不太难背。当然,是我认为背起来挺容易的。我的书把整篇分了八个小节,我已经背了一个小节了。我都奇怪,我妈说当年许多学生因为背《滕王阁序》背“疯”了,它也不咋难啊,又不是不顺口,长是长了点,但是不难啊!</p><p class="ql-block"> 读了《滕王阁序》,我认为文章不难,倒是作者令人惋惜。二十五六岁写成《滕王阁序》,六岁便会写文章,16岁应科举,还是初唐四杰之一,他是神仙吧,这么牛?</p><p class="ql-block"> 而且通读了一遍后,我忽然觉得挺熟悉的,好像背过或者读过,具体原因我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忘了说了,王勃写《滕王阁序》用了33个典故,41个成语,真是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迁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作家 司凯琳</p><p class="ql-block"> 这并不是鸟儿飞回北方的迁徙,而是我们班的一次“迁徙”。</p><p class="ql-block"> 上午接到通知,我们班的书桌要暂时被征用,同学们也就要“移居”阅览室学习。随着班主任老师大手一挥,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必须完成“长官”的命令——只留三科物品,其余清空。</p><p class="ql-block"> 下午第二节课,“长官”一声令下,谁敢不服?于是教室乱作一团,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后面拿书包装行装。好容易安顿下来,“长官”大眼一扫:“可以,出发!”于是我们提着“军资”,一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跨越了漫漫长路——从教学楼四楼最西边到三楼最东边,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若问“军队”迁徙过程,那必是迈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步伐踏浪而来,好似一条游龙,更像是当年秦始皇驾车巡查,那气势,如泰山压顶的车仗,别太“羡慕”人啦,毕竟我们成了那支锐不可当的秦军。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放下沉重的“物资”,“安营扎寨”,静听老班的指挥。</p> <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篇日记落下句点,校内“写着玩儿”活动也暂告一段落,但孩子们与文字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愿这些小作家们带着这份对写作的热忱,继续在文学的天地里驰骋,书写更加绚烂多彩的人生篇章!也期待未来的日子里,能见证他们更多的精彩与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