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州寻碑记

富丽怀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2023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寻得李商隐撰并书的《王翊元夫妇墓志铭》后,我们又通过网络得知四川省剑阁县鹤鸣山保存有一块李商隐撰的《剑州重阳亭铭》唐碑。</p><p class="ql-block"> 经李商隐纪念馆馆长王珍珍和四川省剑阁县文管所王朝晖所长联系,确认了该县鹤鸣山确实有一块李商隐撰的唐代碑刻。</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沁阳市文旅局组建由局长郑阳带队的寻碑小组,踏上了到四川省剑阁县的寻碑旅程。</p><p class="ql-block"> 3月17日早上,我们一行6人从沁阳出发,一路向西经西安,进入西汉高速,开始穿越秦岭。进入秦岭后,入目全是大山。现在高速公路乘车一日便可穿越秦岭,但在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恐怕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唐大中五年(851)九月,李商隐远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李商隐这次远赴东川,是在妻子王氏去世不到半年的情况下,抛儿别女,只身一人前往的。李商隐在和一路相送到咸阳的连襟韩瞻依依惜别后,便踏上了西南之行的漫漫征途。这一年天冷得较早,待行到陈仓西南的散关,又遇上大雪。远行的辛苦,气候的寒冷,旅途的孤单,仕途的无望,对一双儿女的牵挂,五味杂陈涌上心头,可以说是李商隐一生的最低谷。</p><p class="ql-block">车出秦岭,田野已是勃勃生机,树木已吐出新芽,油菜花遍地金黄。傍晚到达汉中市,等找了家酒店,办完入住手续,已经是华灯初上。到房间放下行李出来吃饭时,忽然下起了雨。吃过饭,雨仍未停息,顿失欣赏汉中夜景的兴致,便回酒店休息。</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也来过汉中,不过那时叫兴元。唐开成二年(837),李商隐进士及第,正在长安候选入仕时,十月,接到令狐楚病重的消息,由长安驰赴兴元,令狐楚嘱其代草遗表,李商隐先后为令狐楚写了《代彭阳公兴元请寻医表》《代彭阳公遗表》等。十二月,李商隐伴随令狐兄弟护送令狐楚的灵柩自兴元经大散关、陈仓返回长安。他在由兴元到长安的旅途中,看到甘露之变后农村的残破荒凉和百姓的灾难困苦,写成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p><p class="ql-block"> 3月18日,早饭后到汉中市博物馆参观,下午途经剑门关,傍晚到达剑阁县老县城。找好酒店,放下行李后,我们一行夜游剑州古城。</p><p class="ql-block">剑州古城,又名剑阁古城,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老城区。</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剑州古城一直是剑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自南北朝置南安郡起,至今已有1500多年。相继有南齐、梁置安州;北魏、北周置始州普安郡;隋置普安郡;唐、五代置剑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剑阁县,2003年,剑阁县城从此迁往下寺镇。</p><p class="ql-block"> 剑州古城始建于刘宋时期,唐代已具规模,明朝时曾三次拓修和整修。古城垣外为条石砌成,中夯土层,内为青砖镶砌,总长1852米,高8米,墙厚7米,整个城垣呈桃形状。古城原有六座城门,分别是东门“青阳”、西门“德胜”、南门“化成”、北门“汉阳”、东北门“迎思”、西南门“鹤鸣”。如今仅存南门和西南门。南门是古城的主要入口,门洞上方题额“秀分阆苑”,两侧石柱上有野鹿衔花、吉祥花纹的浮雕,充满了古韵之美。</p><p class="ql-block">走进剑州古城,时间突然变得缓慢而悠长。钟鼓楼是剑州古城的地标建筑,也是古城的中心。这座明代建筑高19.5米,重檐逐层收缩,形似宝塔,凌空翘角飞檐,气势俊秀。楼分三层,底层有七根四方形的巨大石柱和九根通圆木柱支撑,行人车马可穿行其下。青苔黑瓦木质楼阁,交相辉映。檐翘角层层而上,气势雄伟,顶部上安放的脊兽默默守护着钟鼓楼,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风烟,依旧完好伫立。</p><p class="ql-block"> 在剑州古城的南边,保存着一段长约400米的古城墙,以及小南门和箭楼。这段城墙是古城仅存的一部分,但它依然展现了昔日城墙的雄伟。箭楼建在城门之上,是古代防御工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箭楼上,可以俯瞰整个古城,感受千年岁月的沧桑。</p><p class="ql-block">漫步在剑州古城的街巷,可以感受到时光的缓慢流逝。斑驳的老城墙、古朴的钟鼓楼、悠闲的茶馆,以及市井间的烟火气息,都在诉说着这座古城的魅力。这里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最质朴的生活场景和最真实的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 3月19日,早饭后乘车前往鹤鸣山。剑阁县文管所王朝晖所长在山门前和我们会合后,一同前往。</p><p class="ql-block"> 鹤鸣山古名东山,位于剑阁县普安镇城东南,古为“剑州东园”,誉为“一郡奇观“。因相传汉末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于此创立五斗米教,最后驾鹤仙升而称鹤鸣山,故世人称鹤鸣山为道国仙都。鹤鸣山自东汉以来,北魏、隋唐至清、民国的各代文物,沿鹤鸣山西南北向带状分布,形成了古遗址遗物、石窟寺、石刻和建筑等道教文化走廊。鹤鸣山自古以来就是蜀中道教名山,并以石刻三绝扬名天下。</p><p class="ql-block">一绝《剑州重阳亭铭》,即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撰写的《剑州重阳亭铭》碑刻。二绝《鹤鸣山道教造像》,该道教造像始于北魏晚期,而盛于隋唐,时间跨度1700年。自北魏、唐代以来的道教造像二十余龛近百尊。三绝《鹤鸣山摩崖石刻》,即宋代翻刻的中唐诗人元结撰写大书法家颜真卿书的《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王所长带领我们进入山门,转到左边顺石梯下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古柏森森,野草劲绿。至山腰亭台楼阁处,碑刻林立,把“唐代三绝”簇拥于核心部位。历代文人仕宦停下匆忙的脚步,围绕“三绝”写诗、留字、刻碑,层垒出一道壮观的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 来到放置李商隐《剑州重阳亭铭》的龛前,碑现置于五号龛(原道教造像被盗后将此碑移入),可见剑阁县文物部门对这块碑刻的重视。我们近距离认真观察这块历经千年的唐碑,由于石碑采用的材质属砂石,碑面风化严重,许多字迹已辩别不清,但落款处“大中八年九月太学博士河内李商隐撰”,仍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重阳亭为唐大中八年(854),时任剑州刺史蒋侑所建。公元851年,蒋侑因政绩卓著升迁为剑州刺史,在其勤勉治理下,仅用3年时间,剑州社会安宁、商贾云集、商贸发达。公元854年,他倡议在东山之上修建一座景观亭“以经劳饯”,既为民众遮风避雨,且为山水点景。亭子建修落成之日刚好是九月九日,于是取亭名为“重阳亭”。李商隐时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中任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剑州归东川节度使所辖,蒋侑到梓州向柳仲郢汇报工作时,诚邀李商隐为之作铭,李商隐欣然应之,并撰写了《剑州重阳亭铭》。蒋侑亲自执笔书丹,并将其刊刻于石碑之上,欲借李商隐铭文而“以期播美于当时,遗馨于后世”。</p><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来,亭时有毁坏,而碑却保存至今。从铭文中可以看出蒋侑政绩颇多,李商隐的文笔为其锦上添花,播美于当时,留馨于后世。安史之乱后,“中兴”成为唐人的时代最强音。洛阳、长安两京克复后,杜甫《洗兵马》诗中“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句,坦露出一腔欣慰和祝颂。大和二年(828),李商隐对刘蕡为言国家“中兴”遭贬而死深表哀痛,作《哭刘司户蕡》:“略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可谓在刀锋上行走,渴望中兴、呼唤中兴的心声十分强烈。李唐王朝的子孙也有不负众望之辈,在他们的努力下,也曾出现过几次中兴局面: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三次中兴气象虽不能与盛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相比,但中兴局面的出现也为大唐帝国延寿,让唐人略感欣慰。</p><p class="ql-block"> 蒋侑在鹤鸣山建重阳亭,正值唐朝最后一个中兴局面“大中之治”。大中皇帝唐宣宗李忱,对内的最大政绩是贬谪李德裕,结束了“牛李党争”;对外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最后一次使唐朝国势现出了“中兴”的局面。李商隐对“大中之治”的欣慰之情,在重阳亭铭文的第一句序言表露出来:“陪臣未尝睹天子宫阙,矧得舞殿陛下耶?”正文中继续着这种情绪:“仕之为道,隆磊英杰。惟君之名,惟蒋是故……”</p><p class="ql-block">由于碑面字体模糊不清,从鹤鸣山出来,我们又随王朝晖所长一起赶到剑阁县文管所,去看文管所保存的字迹比较清晰的碑文拓片。</p><p class="ql-block"> 到了剑阁县文管所,见到了保存完好的早期碑文拓片,王朝晖所长又找了精通业务的副所长王绍强给我们进行了详细讲解。</p><p class="ql-block"> 《剑州重阳亭铭》全碑通高1.90米,宽0.85米,厚0.20米。碑额以小篆书就“剑州重阳亭铭”六字,每字约0.1米,两行竖排,阴刻其上。其序言、铭文、款识皆为楷书。共21行,415字。大意是说:蒋侑在剑州“三年大理,田讼断休,市贾平,狱户屈膝,落民不识胥吏”“民乐以康”“乃大铲险道、绲石见土”、整治交通、留意文治、建南北亭,“又亭东山、号重阳”,从而盛赞蒋侑的政绩。自此碑亭相护、亭碑共名,《剑州重阳亭铭》作为鹤鸣三绝之一,声名远播,多有诗文赞颂。</p><p class="ql-block"> 然而,千百年来,金牛古蜀道,从不缺乏刀光剑影,李商隐死后时间不长,唐代就灭亡了,剑州重阳亭也遭损毁,后因战乱等原因,李商隐撰的这块石碑也不知影踪。</p><p class="ql-block">直到664年后,即明正德十三年(1518),剑州知州李璧在旧址上复建重阳亭,在施工中,从山野草蔓里发掘出李商隐所写的《剑州重阳亭铭》石碑,而且碑面朝下,使这块石碑有幸躲过了战乱,得以保存下来。李壁发现这块碑时,碑文剥落了十几个字,又让人镌深补之,并剜除泥土苔藓后,扶碑树立,并在碑左下角作记以示。</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326年,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秋天,津门李精三、郭静川重修重阳亭,又对该碑进行了维护,并在碑左下角作记以示。</p><p class="ql-block"> 1983年,剑阁县文物部门又将该碑嵌藏于重阳亭左侧空闲的石龛之中,这才将此碑保留至今,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证据。</p><p class="ql-block"> 该碑落款为“大中八年九月太学博士河内李商隐撰”,落款标其京职,意在表明李商隐“重王朝,尊儒职”。</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碑文落款“河内李商隐撰”也纠正了《全唐文》中所载“河南李商隐撰”的错误。</p><p class="ql-block"> 距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1170年后,李商隐纪念馆寻碑小组,千里寻碑,现场考证,并和剑阁县文管所多次结合,得到这块碑刻拓片的高清照片,终于使这块远在千里之外的唐碑拓片回归李商隐故里沁阳,和家乡的父老乡亲见面。</p><p class="ql-block"> 如今,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碑文拓片陈列在李商隐纪念馆义山厅(第一展厅)里,供游客观览,若李商隐泉下有知,也许会感到些许心慰吧。</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碑文拓片,既是研究李商隐文学及生平的珍贵文物,也是唐代古文研究的重要实物。同时,希望大家都有机会来到沁阳,来到李商隐纪念馆,亲身感受这块来自一千多年前碑文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附: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并序</b></p><p class="ql-block"> 陪臣未尝屡睹天子宫阙,矧得舞殿陛下耶!然下国伏地读甲乙丙丁诏书,亦有以识天子理意,尺度尧舜,不差毫撮,于绝远人意尤在。不然者,安得用江陵令,使上水六千里,挽大小虎牙、滟滪、黄牛险,以治普安郡耶?令既为侯,讲天子意,三年大理,田讼断休,市贾平,狱户屈膝,落民不识胥吏。四方宾颇来,系马縻牛,至树肤不生。乃大铲险道,绲石见土,其平可容考工车四轨,建为南北亭,以经劳饯。又亭东山号曰重阳,以醉风日,南北经贯,若出平郡,无有噫嗟。越三年,民恐即去,遮观道路,乞请留侯,东山实在亭下。侯蒋氏,名侑。文曰:</p><p class="ql-block">仁之为道,隆磊英杰,天简其劳,羡以事物。</p><p class="ql-block">惟君之明,惟蒋是顾,撮取不穷,如武有库。</p><p class="ql-block">蒋之有世,以仁为归,伯氏之宜,仲氏之思。</p><p class="ql-block">厥弟承之,绳而不纰,以令为侯,天子之德。</p><p class="ql-block">汝侯为理,剑有寅昃,君南臣北,父坐子伏。</p><p class="ql-block">饮牛沤菅,田讼以直,市正狱清,谒归告休。</p><p class="ql-block">朝雨滂滂,湿其帽头,民乐以康,愿有显庸。</p><p class="ql-block">侯作南亭,北亭是双,至於东山,乃三其功。</p><p class="ql-block">摧险为夷,大石是扛,亦既三年,民走乞留。</p><p class="ql-block">伯氏南梁,重弓二矛,古有鲁卫,惟我之曹。</p><p class="ql-block">惟仁之归,有世在下,其摅其超,尾鬣马马。</p><p class="ql-block">惟蒋之融,由唐庞嘏,惟是亭铭,得其粗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大中八年九月太学博士河内李商隐 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