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25日,离城近50公里的铜山村陈山头自然村人来车往,热闹异常。一场夏戏正在开演。村里人说,有好多年没做戏了,看戏的人来了上千(大多数是老年人),比预计的要多很多。</p> <p class="ql-block"> 一个偏远山村,有什么喜事值得庆贺呢?原来,陈山头村如其名,村庄就建在海拔600多米高山上,不要说离城很远,就是走路到铜山村驻地都要花一个小时,真是山高路远,藏在深闺少人识。前些年,村里做通了通往王家坑自然村的公路,但路基只有四米宽,车辆交会都困难。所以,年青人大多在外务工或经商,留守的大多是中老年人。</p> <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大山牢牢地“锁住”了村民,但改革开放以来,“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一旦有机会,他们还是要想方设法升级公路,把它真正变成冲破大山阻隔的“致富路”。</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的经济实力得到提高,许多村民在外赚了钱,表示要反哺家乡,公路拓宽和硬化成为大家共识,村干部顺势而为,积极筹集资金,几经努力,终于实现了公路硬化升级改造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据分工负责陈山头村工作的铜山村支部副书记陈向阳介绍,王家坑自然村至陈山头自然村的盘山公路全长2.23公里,路基从四米拓宽到六米,均已铺浇上水泥路。工程投资160多万元,后续边沟建设还需要资金。除政府补助70多万外,仍需自筹资金近100万元。铜山村办厂经商能人闻讯纷纷捐款,最多的一人捐了12万,捐几万几千的更多。众人拾柴火焰高,前年九月,公路拓宽和硬化工程终于大功告成,但资金仍有缺口。为了表达谢意,村里请来缙云九洲婺剧团演戏三天三夜。看戏的人得知原委,都说这么偏远的山头小村能通上水泥路,真的很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看戏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有附近村的人,也有从城里赶来的。村里人很好客,吃饭免费。到了开饭时间,大楼里就像“小猪上槽”那么热闹,许多看戏的老人说,大家“抢饭吃”真有味道,也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原陈山头村由陈山头、上王寮、大弯和苏家4个自然村组成,只有270个人口。村庄分散坐落在大山间,由一条崎岖山路相连。前几年该村已整体并入铜山村。多年前,该村计划下山脱贫,但因故土难离遂实施“立改套”工程,但工作一波三折,目前村综合楼和停车场已建成,人们休闲旅游也有了个停靠点。</p> <p class="ql-block"> 在村头山岗上极目远眺, 对面山连着山,峰峦叠嶂,森林如绿海,大山里隐藏着一帘炼水瀑、一池炼水潭,一年到头吸引了不少城里游客来此爬山健身,一览众山胜景。</p> <p class="ql-block"> 即使住在高山,村民也讲究生活的情调,山上的野花变成了盆栽,绿叶常青,花开四季,清香四溢,小院里温馨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 山民们建房尽量就地取材,高高的石砌地基上,夯着厚厚的泥坯墙,瓦是土黄色或黛色的,要从外面购买,以前不通公路,单是运费就是一笔不少的额外开支,可见在大山里生活,村民交通和运输成本不低。而水泥公路的修通,给村民致富打开了新的空间,也为发展农家乐创造了便利。</p> <p class="ql-block"> 张弥曼(后排右一)是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以对古鱼类演化及脊椎动物登陆研究的开创性贡献闻名于世。她通过杨氏鱼化石研究颠覆了四足动物起源的传统理论,其科研成果不仅推动学科发展,还为中国石油勘探提供关键地层分析依据,2018年,张弥曼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而这位远在北京的杰出女性,可能还与陈山头村有过一段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永康日报》对张弥曼与永康的渊源作了多次报道。这张照片在报纸上登出后,陈山头村民们都在议论,还进行了认真分析,一致认为他们合影的磨石山顶,就是村里一处叫磨石凹的地方。村里的老人回忆说,1968年曾有地质队员在村里的祠堂住过,但那个祠堂已倒塌。磨石凹以前是光秃禿的,现在却树木茂盛,地形地貌与过去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不能确定“磨石凹”就是“磨石山顶”。尽管如此,这张照片还是给人留下不少想象空间,也给这个小山村平添了一道未解之迷。</p> <p class="ql-block"> 数百年来,陈山头村民居随山而建,村民辛勤劳作,农林兼耕,生活简朴,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山居生活图。市民朋友们如有兴趣,可亲自到陈山头自然村走走,看飞瀑古树,观山之伟岸,思人之渺少,并畅快地吸氧换气,岂不快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