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踏入夫子庙的那一刻,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千年前的繁华盛世。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明清江南建筑的韵味。孔庙、学宫、江南贡院等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b>夫子庙(夫子庙核心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夫子庙占地面积26300平方米,以大成殿为主体,中轴线由文庙和学宫两大部分组成,左右对称,从南向北依次有大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敬一亭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b>大照壁</b></p><p class="ql-block">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长约110米,高约10米,有装饰和遮蔽作用,体现“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制度。</p> <p class="ql-block"><b>泮池</b></p><p class="ql-block">泮池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 “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 “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它是世界孔庙中唯一一座以天然河流为池水的泮池,其水源来自秦淮河,河水向内凹进构成泮池的形状。泮池正对的红墙即为大照壁。</p> <p class="ql-block"><b>棂星门</b></p><p class="ql-block">棂星门由三座单间石牌坊组成,石牌坊之间雕刻着牡丹图案的浮雕,中间的石牌坊上方刻有“棂星门”三个篆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夫子庙</b></p><p class="ql-block">夫子庙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形成前庙后学的形制。南宋建炎时期受战火摧毁,绍兴年间修复并新建贡院。明清时因乡试和会试举办而繁荣,清朝咸丰年间被毁,同治八年重建,后又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文革时期损毁,历经四毁五建,1984年开始大规模修复和重建。</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后侧碑廊有12座孔子学生雕像。大成殿为五开间,重檐式结构,正脊和殿前丹墀刻有二龙戏珠雕刻。</p> <p class="ql-block"><b>大成殿</b></p><p class="ql-block">大成殿高 16.22 米、阔 28.1 米、深 21.7 米,重檐飞翘,斗拱交错,龙吻脊中有双楷戏珠立雕,双重飞檐中海蓝色竖匾上三个金色大字 “大成殿”,是姬鹏飞的手书。</p> 位于大成殿前的丹墀正中的是孔子青铜塑像,高 4.18 米,重 2.5 吨,是全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像 <b>乌衣巷(王谢风流的千年缩影)</b><div>乌衣巷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西接钞库街和大石坝街,东通至白鹭洲公园。</div> <p class="ql-block">东晋时,乌衣巷是王谢等家族的居住地,门庭若市,冠盖云集。侯景之乱后,逐渐沦为废墟。南宋时期,人们在倾圮的王、谢故居上重建了 “来燕堂”。1997 年,秦淮区人民政府对乌衣巷进行了恢复,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纪念馆。</p> 在乌衣巷进口处,有毛泽东录写的刘禹锡《乌衣巷》诗的手迹。其字体洒脱,气度不凡,成为乌衣巷的一处文化景观。刘禹锡的原诗为:“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内的建筑物沿街而建,墙壁均为白色,雕刻着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谢灵运的诗篇,木板上刻着 “东床快婿”“凤毛麟角” 等典故,古式的黛瓦屋顶、门窗檐楣等装饰元素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上的明清建筑群相得益彰,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历史韵味。 <p class="ql-block"><b>王导谢安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王导谢安纪念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乌衣巷内,是一座展示六朝文化艺术及王、谢两大家族家世的专题性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主题建筑为来燕堂和鉴晋楼。来燕堂以燕子为主题,寓意着王导、谢安等名人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如同燕子般,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鉴晋楼则是用于展示六朝时期历史的建筑物。</p> 纪念馆整体风格仿东晋四合院建造,分为两层,楼堂外的墙壁上镌有竹林七贤图、行乐图等砖印壁画,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庭园中还有仿兰亭的小品式曲水流觞杯渠,让人们能体验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 <p class="ql-block"><b>夫子庙江南贡院(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b></p><p class="ql-block">夫子庙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曾经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梦想和希望。走进贡院,一间间狭小的号舍排列整齐,仿佛能看到当年考生们奋笔疾书的身影。在这里,诞生了无数的状元、进士,他们从这里走向仕途,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贡院的历史,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见证。</p>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 年),由知府史正志所建,起初名为 “建康府贡院”,规模不大,仅供建康县学、府学考试,考生增多时需借寺庙作临时考场。<br> 元朝时,建康府贡院一带成为东织染局。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江苏、安徽两省乡试及全国会试都在此举行。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贡院仍为乡试考场,并进行了多次扩建与修缮,如永乐皇帝没收犯臣府邸等改建贡院,景泰四年开始筹建贡院新址,景泰七年现址正式开科,嘉靖十三年修建明远楼等。 清初顺治二年,原苏、皖地区置为江南省,江宁(南京)的贡院被赋名江南贡院。康熙、雍正、乾隆等时期都对贡院进行了增修、扩建等,使其号舍数量增加,条件改善。同治年间,江南贡院达到鼎盛,占地 30 万平方米,有建筑 3 万余间,号舍 20644 间。 中华民国三年,苏皖两省省长请求议会批准推举代表,制定江南贡院处分法。民国七年设立处分所,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保留了明远楼、至公堂、衡鉴堂及少量号舍等,约 3 万平方米中心建筑。1927 年,北伐军江右军光复南京后,总工会和工人纠察队的办公机关设在明远楼上,后来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市政府就设在江南贡院遗址上。 1956 年,在江南贡院遗址上设立南京中医院,贡院仅存明远楼、飞虹桥及明清与民国碑刻等文物。1982 年,江南贡院碑刻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远楼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南京市政府投资筹建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1989 年正式建成开放。2000 年复建龙门牌坊,2014 年在江南贡院历史遗迹基础上建设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开放。 <p class="ql-block"><b>号舍</b></p><p class="ql-block">江南贡院号舍是古代科举考试考生们白天考试、夜晚住宿的场所。在鼎盛时期,江南贡院有号舍 20644 间,数量众多,分布在明远楼的东部和西部。号舍以《千字文》编号,每一字号里面的号舍多的近百间,少的也有五六十间,称为 “号巷”。</p> 号舍高约 2 米,宽约 1 米,深约 1.3 米,空间十分狭小。号巷门口设有水缸和号灯,可供考生白天饮水、夜间行路之用。号舍之间留一条宽约 1.3 米的狭窄小巷,仅容两人擦肩而过。在每排号舍的尽头有一间粪号,考生需去上厕所时不能说话,只能用写着 “入静” 和 “出恭” 的牌子来表示。<br> <p class="ql-block">明初贡院号舍墙板多以木制,后因多发火灾而改用砖制,清代延续。号舍没有门,考生对号入座后,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遮风挡雨。号舍内左右两壁的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用于放置上、下层木板。上一块硬板用于陈放纸笔砚台、油灯等物,下一块硬板供考生坐写试卷。两块木板可以活动,白天当桌椅做题,夜晚将上承板抽下与下承板合二为一变床铺,蜷曲而卧,一物二用。</p> <p class="ql-block"><b>李香君故居(媚香楼)</b></p><p class="ql-block">李香君故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钞库街 38 号,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来燕桥南端,座南朝北,面临美食街,背依秦淮河。</p> 其建筑风格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河厅河房建筑,为三进两院式明清河房建筑,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等元素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 李香君是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秦淮八艳” 之一。她虽为青楼女子,但深明大义,善辨忠奸,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与复社文人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p class="ql-block">钞库街因邻近明代宝钞库遗址而得名,河房则是指建于河边,前门临街、后窗面水的房屋,钞库街河房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始建于晚清时期,原为袁姓道台宅邸,20 世纪 80 年代随夫子庙景区整体修复工程完成初步保护,1995 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经 2018 年局部抢险维修及 2019 年安全隐患消除工程后,现作为李香君故居陈列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b>文德桥(秦淮风月最佳观景点)</b></p><p class="ql-block">文德桥始建于明,石砌单孔拱桥,相传中秋夜可在此观赏 “文德分月” 奇观(桥影将秦淮河水月分为两半)。桥畔 “得月台” 曾是李白赏月处,文人雅集之地。</p><p class="ql-block">傍晚登桥,东望贡院灯火,西眺河房倒影,秦淮河画舫穿梭,宛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里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金陵千年的文脉,从儒家礼制到市井风情,从科举辉煌到文人风骨,夫子庙的古建筑群恰似一部立体的南京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