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页间的烟火气息

高志新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蔡澜走了,好失落!好遗憾!好不舍!</p><p class="ql-block"> 我是2017年去美国旧金山探亲期间,每天要带小外孙女去福斯特城的社区图书馆,在中文书藉的书架上,看到(如图所示)一整排由台湾和香港书局出版的蔡澜写的书,随便翻了几本,看看内容简介,全是些写吃、喝、玩、乐的短文,抽读几篇,烟火味很浓,离平常人的生活很近,很对我这个已经退休10来年的老者的味口。于是,每次去图书馆,我都要在这个书架旁站一阵,或抽出某本,翻开其中某篇,坐在馆内的沙发上边读边品,读多了,还有瘾了,还有点离不掉了。</p><p class="ql-block"> 在异国他乡那个"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环境中,蔡澜的书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的精神伴侣。</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在网络上看到很多怀念蔡澜的视频和文字,我想把我的这段与蔡澜的接触和交往(当然只是从他的文字中交往),以及读他的文章后,对生活,乃至人生的一些感悟、共呜,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就浅显的用我粗糙的文字,把蔡澜先生书中那些留在我记忆里的感悟写出,与圈中朋友分享,也以此表达我对蔡澜先生的敬意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先生笔下的烟火气,是冬日清晨街角蒸笼腾起的雾气,是夏夜大排档冰啤酒碰杯的脆响。他写油条要炸得外焦里糯,写榴莲要挑指甲能轻松掐进果肉的,连泡面都写出"沸腾的孤独美学"。这些文字像他亲手调制的鸡尾酒,看似随意却暗藏分寸,在市井喧嚣里酿出生活的真味。</p><p class="ql-block"> 先生在《品味日韩》一书中, 写日本东京筑地市场凌晨的鲜鱼,写锦市场的和果子,那些字句竟比米其林指南更让我读懂了这座城市的魂魄。当樱花落在异国的肩头,他的文字成了最熨帖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再《南洋游踪》的那个雨季,我忽然懂得先生为何总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他写槟城街头的炒粿条要配辣椒酱与白胡椒,写吉隆坡的娘惹菜藏着南洋的海风与祖母的叮咛。那些看似轻佻的食色笔记,实则是一场场庄重的生命仪式——教人如何在油盐酱醋里参透禅意,于嬉笑怒骂中悟得人生真谛。</p><p class="ql-block"> 前日刷到先生品茶的视频,镜头里他捏着紫砂壶哼起粤语小调。突然想起《觅食中华》里那句"吃是人间最普通的事,但也是最特别的事",我喉头便哽了。那些年在旧金山福斯特图书馆的静默午后,他教会我的何止是美食之道?分明是在教我们如何以舌尖丈量世界,用胃袋收藏时光。</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在每天清晨的读书时间里,案头上,浓郁的水城春在杯中飘着故乡的茶香,我轻轻抚过蔡先生那本《人生真的很好玩》的扉页,虽然先生离开他热爱的世界,钟情的人生走了,但是,在他那些著作里,在那些充满人间烟火味的文字里,我仿佛触到先生留在纸纹里的真情与温度。那些关于人生,以及食物与远方的文字,终究都成了对抗虚无的良药。当生活褪去浮华,我们终将在某个晨昏交替的时刻,懂得他笔下最朴素的哲思——好好活着,便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