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沈阳塔湾公园,因有无垢净光舍利塔——一座辽代佛塔而声名远播,盛京八景之一的塔湾夕照更是被清朝诗人吟颂赞美。而我久居沈阳至今已接近耄耋之年,却还没有去拜访过,得抓紧了。2025年6月26日早,乘公交、地铁花1.5小时到达那里。</p><p class="ql-block"> 不巧,因公园正在升级改造,舍利塔周围都围挡在施工区域内,只有回龙寺和盛京碑林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后来得知,工程约在今年9月份竣工,全面对游客开放。我来得早了些啊。</p><p class="ql-block"> 园区规划:以舍利塔为核心,串联回龙寺、盛京碑林等遗迹,形成历史文化轴线。 </p><p class="ql-block"> 休闲升级目标:建成后将与丁香湖形成互补,构建沈阳西北部“15分钟休闲圈”。</p> <p class="ql-block"> 先到回龙寺,一堵墙与一间房屋之间的空缺就是回龙寺的入口,大约是非正式的入口吧。进入后举目可见白色围墙内的舍利塔,四周绿树环绕,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回龙寺是活跃的宗教活动场所。</p> 在院内陈列版上,看到这里还是舍利塔滩地公园。 有阶梯下到寺院院内。估计这是回龙寺的后院。 这建筑群感觉像是日式风格的建筑?查资料为它们是唐风建筑。日本古建筑模仿唐代的建筑风格,发扬光大到现在。所以常常会有误解。 靠近高台的地方是一个小小的荷花池,荷花在静静地绽放,献给人间一片纯净、圣洁。 对面的配殿是斋堂。 <p class="ql-block"> 过斋堂沿回廊拾级而下走进前院,回廊正对着佛堂侧门,前门及侧门都洞开,有信众在顶礼膜拜。</p> 大殿看来整修一新,粗大高耸的红色排柱皆三段包金,尽显雍华。 这个大约是钟楼的钟吧,钟楼仍在整修,将它暂存放在这里? 迈出殿门,左右门面上的辅首衔环,面目狰狞,栩栩如生。据说辅首的形象来自龙之第九子——椒图的模样。 大殿窗外的木门也是戒备深严。 <p class="ql-block"> 大殿供奉三尊金身佛像,中位佛主释迦牟尼,左右两尊不好辨认。查资料说供奉的是横三世佛,但药师佛手持的应该是药钵和药丸,阿弥陀佛应手持莲台,可这两尊佛手持的都不符合,或不是这两尊佛?</p> 精美绝伦的佛造像! 佛堂大门上的牌匾是大雄殿。为什么不是大雄宝殿?对比殿内的雍华,这扁额太朴素了点。 阶梯两侧各有6尊小沙弥。 小沙弥石像由下至上分别代表六种修行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小沙弥石像各个栩栩如生,憨态可掬。 大雄殿的庭院当然少不了缸莲,清澈的水面映照着莲花的盛世容颜。 大缸两侧装饰也是辅首衔环,与大雄殿门窗的衔环相呼应,在刀法上更粗放,形象更加狰狞。 殿前的香炉还都未启用。香炉造型挺奇特,顶端火球烈焰升腾,仿佛可将祈福心愿随袅袅青烟送达天庭。 大雄殿前面的天王殿,韦陀护法立在弥勒佛身后,也都是通体包金。 在韦陀的视野中,大雄殿前庭的一切都尽收眼底。 今天的回龙寺旅游路线。 天王殿前至山门之间被围挡着,还在施工,禁止入内。<div> 原路返回,再沿路向南走约100米,路过回龙寺紧闭的山门,到达盛京碑林。</div> 这里的推介宣传口号为“历史深处的低语”,颇有诗意。 盛京碑林陈列馆<br> 简 介<br> 盛京碑林陈列馆位于沈阳市皇姑区盛京碑林公园内,隶属于沈阳文物古迹保护研究中心。陈列馆占地3900余平方米,大殿、山门及游廊均为仿古建筑。馆内碑廊展出沈阳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石碑118通,内容涉及文化教育、庙宇维修、慈善募捐、人物记事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沈阳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商贸发展、宗教风土等。另外馆内还收藏和保存着碑首、碑座、残碑以及建筑构件、石狮子等180余件。这些石碑都是研究沈阳地域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br> 为保护珍贵碑刻文物、传承悠久历史文化,早在1987年,沈阳文物管理部门便于北塔法轮寺北兴建了碑林,展示和保存碑刻文物,同时成立了北塔碑林文物管理所进行管理。随着碑刻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要,2015年5月,碑林重新选址于塔湾盛京碑林公园内并成立盛京碑林陈列馆。经过两年建设。陈列馆于2017年5月对外开放。<br> 正殿位于高于庭院地坪的台地上,四周有汉白玉栏杆围起。台地下面的庭院里,正在举办“不朽”沈阳重要碑刻荟萃展,展品区在这个“不朽”展览标题板的两侧。 正殿与舍利塔同在中轴线上。 台地上的正殿。 碑刻皆陈列在四周游廊内,无声地细诉久远的故事。其下整齐划一的石质小贴士告诉游客,它们分别是在哪年从哪里被挖掘出来的。好像多数原立在故宫的周边,如大南门、小北门、小西门.... 新建的游廊仿古建筑,彩绘颇有些古代审美的味道,只是略显不精。 正殿的台基又高出几步台阶,用同样的汉白玉栏杆围起。正殿紧闭门扉。看油漆剥落情况,下部木构件不是新建的,或未翻修。 正殿的屋脊翻新似乎还未完工,亦或是就是原貌? 正殿周围的仿汉白玉栏杆。雕刻工艺还不错。 正殿后面陈列着残碑、残碑构件。<div> 驮碑的赑屃(bì xì),龙之第六子,力可拔山,专责负重。</div> 碑顶上的负屃(fù xì),龙之第八子,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最合适。 在碑林庭院里遥看舍利塔。 在正殿的台地上望向碑林山门,台地下就是“不朽”沈阳重要碑刻荟萃展的布展区。 前言<div> ...........<br> 本次展览共展出沈阳地区从辽代至民国的重要碑刻30通。通过这些碑刻,我们得以窥见沈阳厚重历史文化的吉光片羽,了解漫长岁月中这座城市政治、经济、宗教、人文等多方面的变迁。舍利塔下,旷古风中,让我们一起聆听石头的低语,共同见证历史的别样永恒。</div> 穿梭在林立的展板中,沈阳悠久的历史画页一张张被风吹来。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重要碑刻的拓片和图片是印在纺织布上的,随风摇曳,无法拍照记录了。</p> <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朽”并非简单的永恒存在,而是历史、文化、艺术与精神的共振共生。作为东北第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一直是东北重镇、战略要冲,是中华文脉不断延拓的基石之一。沈阳的诸多碑刻,标记着这方热土从边疆重镇到现代都市的转型轨迹。它们以“不朽”的姿态,为城市留存身份认同的根基,诠释了“时光奔流不息,但文明的基因始终在场”的执着。这种超越个体生命局限的渴望,恰是文明不断向前的深层动力,与石长存,亘古如今。</p><p class="ql-block"> 唯有敬畏历史,坚守文明,方能真正走向不朽。让我们共同见证沈阳的史海沉浮,共同关注与支持沈阳文保事业的未来发展。</p> <p class="ql-block"> 今年暑热来得早,小扇有风送清凉。此次游玩得此礼物!</p> <p class="ql-block"> 查网上资料:</p><p class="ql-block"> 沈阳塔湾回龙寺被称为“东京小京都”,主要因其唐代建筑风格与日本京都古寺形制高度相似,且历史渊源深厚。以下是具体原因:</p><p class="ql-block"> 1. 唐代建筑风格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回龙寺始建于唐代,其建筑布局(如大殿、配庑、经堂等)和细节设计(如斗拱、飞檐)保留了典型的唐风,而日本京都古建筑正是以模仿唐代风格著称</p><p class="ql-block"> 清初皇太极重修时延续了这一风格,形成“塔寺一体”的格局,与京都的“塔院式”寺院(如清水寺)布局相似。</p><p class="ql-block"> 2. 历史与文化的共通性</p><p class="ql-block"> 辽代舍利塔(无垢净光舍利塔)与回龙寺的组合,体现了佛教“有塔必有寺”的传统,这与京都的东寺五重塔与寺院的关系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清代塔湾作为盛京八景“塔湾夕照”的所在地,其诗画意境与京都岚山等景点的文化氛围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3. 地理与功能的类比</p><p class="ql-block"> 塔湾曾是清代盛京叠道(通往北京的主干道)的起点,类似京都作为日本古代交通枢纽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补充延伸:</p><p class="ql-block">日俄战争后回龙寺被毁,2008年重建时可能参考了京都古建修复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称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