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奔向二000,八十年代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 闲来整理旧相册,一张泛黄的师范毕业照片悄然浮现眼前。那定格在岁月深处的青春面容,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将我猛然拽回那个激情燃烧、梦想飞扬的年代。1980年,我有幸考入中师,踏入豫西伏牛山深处的省立内乡师范学校,开启为期两年的师范生活。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少年,初到陌生的校园,一切皆是新奇。短暂的适应之后,我迅速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之中。那是一段青春激荡的时光,也是一段梦想初萌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记得刚分班后的一个晚自习,班主任秦庭典老师在班上深情朗诵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生动讲述了数学家陈景润在科研道路上的执着追求。老师希望我们以陈景润为榜样,学习他甘于寂寞、勇于攀登、献身科学的精神。那篇文章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共鸣,大家纷纷立志,要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攀登属于自己的学术高峰。然而,上中师并非我最初的梦想,只因当时身体状况与家庭条件所限,我曾渴望踏入本科院校,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但现实并未让我停下逐梦的脚步,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点燃了我内心的火光。</p><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后,学校又邀请到中国青年报记者、淅川县老乡刘先勤女士来校演讲,主题正是《奔向2000》。她激情澎湃的讲述,让同学们心潮澎湃,仿佛看见了二十年后的自己——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在那个充满理想与信念的八十年代,我们对国家大事充满热情,常常在教室、操场、寝室之间传递新闻,热烈讨论,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我们为国家的每一次进步而欢呼,为每一次挑战而思索。那句“奔向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如同战鼓催征,响彻在每一个青年的心头。</p><p class="ql-block"> 那时,“四个现代化”是时代的最强音。它最早由毛泽东主席提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目标。1964年底至1965年初,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确立“四化”宏伟蓝图,自此,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为实现“四化”而奋斗的热潮。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工厂,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拼搏的呐喊。尽管彼时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但人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奋发图强、砥砺前行。我们这一代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肩负使命,踏上征程。</p><p class="ql-block">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四批考生,百里挑一,来之不易。当时为缓解教师紧缺,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中等师范生,我们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也算是一种时代的馈赠。八十年代,“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全民共识。我们本就是高中毕业生,师范课程对我们而言略显浅显,许多同学便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大学课程。班上的郭万群、邱建立等人,早早钻研高等课程,毕业后顺利考取研究生,成为大学教授、学院院长,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而我,也怀揣大学梦,积极报名山西大学的“刊授大学”,并尝试文学创作,与学兄李家举共赏曹操《短歌行》,畅谈人生理想。</p><p class="ql-block"> 两年的师范时光转瞬即逝,1982年,我们迎来了实习与毕业。站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是甘心扎根农村教育,还是继续深造?按照政策,必须在基层服务三年后方可报考大学,正如曹操所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那时对2000年的憧憬,如同遥不可及的星辰,既令人向往,又深感遥远。“四个现代化”则如一座灯塔,照亮前行的方向。实习前夕,学校举办歌舞晚会,音乐班的同学高唱《祝酒歌》:“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愿洒热血和汗水!”还有那首风靡一时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这些旋律,至今仍在心中回响,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如今,回首往昔,当年“奔向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早已基本实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虽未再入大学深造,却也很幸运,我在基层岗位上工作的同时,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中师到大专、再到本科的跨越。当同学们二十年后再聚首,已各有所成,意气风发地奋战在各自岗位上。然后的十年完成了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人脉的沉淀……四十三载春秋过去,当年的“八十年代新一辈”已不再年轻,许多人已退休,但那份奋斗精神依旧未改。“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杨鞭自奋蹄”!如今,5G网络、人工智能等科技引领世界,工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无数人在那个时代口号激励下的拼搏与奉献。</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我们已跨越2000年,开始奔向2300年,正如伟人的感叹“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八十年代的口号虽已成为历史回响,但其所蕴含的精神却永存不息。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中国比较幸运的一代,我们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亲历了中华民族从农耕社会向现代文明的跨越。如今,中华民族正踏上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们仍需传承“奔向2000年,四个现代化”的精神,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攻克前进道路上的难关。</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是激情迸发的年代,是催人奋进的年代,是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书写奋斗史诗的年代,记录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所以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奔向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口号承载着一代人的奋斗激情,虽已成为历史的回响,却仍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更像是一位无声的挚友,时刻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让我们带着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续写中华民族辉煌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湍河寄情——1982年唐河籍同班同学毕业合影——风华正茂,意气风发!</p> <p class="ql-block">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2004年河南省立第二师范八O五班同学留影——依然豪情万丈,壮志凌云!</p> <p class="ql-block">双囍临门——2020年内师同学再聚白河岸边!——江山代有才人出,含饴弄孙也坦然!</p> <p class="ql-block">菊潭古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p> <p class="ql-block">2013年重返母校在内乡菊潭公园留影——转眼又是十年之后!</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菊潭公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王金安——出国深造创业异国的校友们!</p> <p class="ql-block">巾帼不让须眉的校友们——两位才女!</p> <p class="ql-block">内师新建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弹指挥间——2019年再返母校!</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教室变为宿舍!</p> <p class="ql-block">微不足道——屹立天地间,真的很缈小!</p> <p class="ql-block">湍河岸边——当年洗衣被的地方——2020年重游故地——三十年河东河西,八千里路云和月!</p> <p class="ql-block">神偷岁月,历尽沧桑,——河南省立师范后来更名为南阳二师,现在为宛西中专——涛声依旧颂华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