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打铜街</p><p class="ql-block">重庆城的打铜街,是一条历史悠久又赫赫有名的响当当的街,它位于小什字和东水门码头之间。上半城的路口在小什字、罗汉寺、筷子街附近,紧靠节约街和如今的新华路路口,这条街连接着上半城和下半城,下半城的路口紧靠着直通朝天门码头的陕西路,距道门口也不远,抬眼即可看到壮而美的东水门长江大桥。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打铜街一带就汇集了多家银行机构,而在抗战爆发之后,重庆成为中华民国陪都,战时首都,很多重要的金融机构都迁移到重庆,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都开始在打铜街及其周边办公,那时候,打铜街及附近街区,还集中了交通银行重庆分行、川康银行总部、美丰银行总部、中国银行总部,聚兴诚银行总部、川盐银行、和成银行等,是那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城的金融中心,因此,打铜街又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的华尔街",成为了重庆城非常繁华的一个街区。不少老重庆人都知道,当年,距离打铜街不远处的督邮街(即现在的解放碑那片街区)也远不如这里热闹。</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从外地移民来到重庆城的铜匠们几乎都在这一片落脚,并重操旧业谋生,而重庆本地的同行也带着铸铜工具,三三两两来到这里,打铜街便由此得名。后来,打铜街上开起了几家舞厅,于是打铜街又成了娱乐中心,并且更加繁华热闹了起来。由于当时的打铜街就已铺设了路灯,街上彻夜灯火通明,更使这里的夜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p><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朱自清,抗战期间也曾住在重庆,写过一段对打铜街的交通即黄包车的感受:“从前黄包车下打铜街那个坡,却真有惊人的着儿,车夫身子向后微仰,两手紧压着车把,不拉车而让车子推着走,脚底下不由自主地忽紧</p><p class="ql-block">忽慢,看去有时好像不点地似的,但是一个不小心,压不住车把,车子会翻过去,那时真的是脚不点地了,这够险的。所以后来黄包车禁止走那条街,滑竿现在也限制了,只准上坡时坐”(引自《朱自清散文全编.重庆行记》)。 </p><p class="ql-block"> 一一摘自我的《今古重庆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民国时的银行、正对着打铜街的东水门大桥和桥头大型电扶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