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p><p class="ql-block">一部集体创作的历史密码与红学新探(上)</p><p class="ql-block">赵润生/文/山西</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作者身份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曹雪芹是《红楼梦》的唯一作者,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部巨著很可能是明末清初文人集体创作的结晶,最初的创作者为著名诗人吴梅村,后经其门生严绳孙(化名"曹雪芹")增删润色而成。本文将从版本考证、作者身份、文本内证、历史影射和红学争议五个方面,系统论证《红楼梦》非曹雪芹个人创作,而是吴梅村、严绳孙等人集体智慧的产物,其内容深刻反映了明清易代的历史悲剧,远非简单的"江宁织造曹府家事"所能涵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学迷局:作者之争的百年论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红楼梦》作者的争议,自这部奇书问世以来便从未停息。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将作者锁定为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雪芹",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认知,并写入教科书,影响至今。然而,细究这一结论的基础,却令人惊讶地发现它建立在相当脆弱的证据链上——主要依赖于清代裕瑞《枣窗闲笔》中的间接记载和脂砚斋批语的只言片语,而这些材料本身的真实性近年来已遭到严重质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学研究的根本性危机**正在于:被视为"铁证"的脂砚斋批语和所谓"乾隆时期"的脂评本,如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很可能是民国时期陶洙等人伪造的假古籍。笔迹鉴定专家对比"己卯本"和"庚辰本"第24回回末的朱笔批语后确认:"两者书写水准、风格及大量相同字的写法、运笔、起收笔、搭配、布局等特征几乎完全一致",证明这些版本实为同一人所伪造。更惊人的是,红学界高层人物自1954年以来既研究过陶洙在"己卯本"中的亲笔笔迹,又研究过其伪造的"北师大藏本",却长期隐瞒这一事实,继续维护建立在伪材料基础上的"曹雪芹作者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关于作者身份的新观点**不断涌现。辽宁红学研究者傅波和钟长山提出,曹雪芹实为清代学者严绳孙的化名,而《红楼梦》最初由吴梅村创作。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包括:脂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显示"曹雪芹"应卒于康熙壬午年(1702年),而严绳孙正好卒于这一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记载"《樗散轩丛谈》亦云雪芹为无锡人",严绳孙正是无锡人。此外,严绳孙与纳兰性德、曹寅交好,熟悉宫廷内幕,具备创作《红楼梦》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红楼梦》作者主要观点对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点类型** | **代表人物** | **核心论点** | **主要证据** | **存在问题**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说** | 胡适及主流红学 | 曹雪芹为曹寅之孙,创作前80回 | 脂批、裕瑞记载 | 脂本可能为伪造,曹家族谱无"雪芹"记载 |</p><p class="ql-block">| **吴梅村-严绳孙说** | 傅波、钟长山等 | 吴梅村初创,严绳孙化名"曹雪芹"增删 | 卒年吻合、籍贯一致、文本内证 | 缺乏直接文献记载 |</p><p class="ql-block">| **曹頫说** | 陈林 | 曹頫为120回作者,曹雪芹为虚构人物 | 小说隐藏年代序列、生辰考证 | 与早期记载冲突 |</p><p class="ql-block">| **洪昇说** | 土默热 | 洪昇创作,反映杭州西溪场景 | 地理环境、蕉园诗社 | 时间线与文本细节不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被视为"最接近曹雪芹原著"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中明确提到:"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而"吴玉峰"极可能就是吴梅村的化名——梅村祖籍昆山,有名山因产玉而得名"玉峰",他以家乡山名为化名,既为避文字狱,又暗示作者身份。这一关键线索在后来版本中被刻意删除,暗示了红学史上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隐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跳出传统红学的框架,重新审视《红楼梦》的创作历程,一个更为复杂的图景逐渐清晰:这部巨著很可能经历了**从《风月宝鉴》到《石头记》再到《红楼梦》**的演变过程,由多位文人参与创作和修订,远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曹雪芹"可能只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化名,背后隐藏着明末清初文人群体对历史悲剧的集体记忆与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氏石头记:破解作者之谜的关键密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红学研究的迷雾中,2008年出现的《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又称"癸酉本")如同一道闪电,为《红楼梦》的作者之争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个包含后28回内容的抄本虽引发巨大争议,但其文本内证与历史逻辑却为"吴梅村-严绳孙创作说"提供了坚实支撑。该抄本第一回多出一段关键文字:"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风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这段被主流红学长期忽视的记载,很可能揭示了《红楼梦》成书的真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梅村的作者身份**可从多方面得到印证。作为明末清初的诗坛领袖,吴梅村(1609-1672)一生经历与《红楼梦》主旨高度契合。他在明朝深受崇祯帝器重,授翰林编修;明亡后被迫出仕清朝,任国子监祭酒,却深感耻辱,晚年以"一钱不值何须说"自嘲。《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功名的厌恶、"无材补天"的慨叹,正是吴梅村"一生惭恨"的写照。吴梅村临终遗言要求"敛以僧袍,墓前不立碑文立巨石",这与《石头记》中"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顽石意象形成奇妙呼应。更值得注意的是,吴梅村创作的传奇《秣陵春》与《红楼梦》在构思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可视为《风月宝鉴》的前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红楼梦》的另一位重要参与者,**严绳孙(1623-1702)化名"曹雪芹"**完成对原稿的增删润色,这一推断具有多重证据支持。首先,严绳孙卒于康熙壬午年(1702年),与脂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完全吻合。其次,清代陈镛《樗散轩丛谈》记载"雪芹为无锡人",而严绳孙正是无锡人氏。再者,严绳孙作为"江南三布衣"之一,与吴梅村、纳兰性德、曹寅等交好,既熟悉宫廷内幕,又具备高超的文学造诣,完全符合"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创作者形象。尤为关键的是,严绳孙曾参与《明史》编纂,掌握大量秘辛,这解释了《红楼梦》中为何能如此精准地影射明清易代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氏石头记》的发现还揭示了**《红楼梦》成书的复杂过程**。据该本记载,吴梅村初创的《风月宝鉴》约二十万字,"每回仅三四页",内容相对简略;而经严绳孙增删后的《石头记》扩展至百万言,艺术性大为提高。这一创作模式与《红楼梦》第一回所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完全一致。全本最后的题记"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进一步证实了吴梅村与严绳孙的传承关系。癸酉年即1693年,这一时间点早于传统认定的曹雪芹生活年代,却与严绳孙的活跃期完美契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吴梅村与严绳孙生平与《红楼梦》创作关联性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联维度** | **吴梅村(1609-1672)** | **严绳孙(1623-1702)** | **《红楼梦》对应内容**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政治经历** | 明翰林编修,后被迫仕清 | 辞官隐居,反清倾向明显 | 贾宝玉厌恶功名,暗含亡国之痛 |</p><p class="ql-block">| **文学风格** | 《秣陵春》传奇与《红楼梦》构思相似 | 诗词"婉约深秀,独特神韵" | 《红楼梦》诗词风格多样,与严诗契合 |</p><p class="ql-block">| **社交网络** | 与卞玉京等"秦淮八艳"交往 | 与纳兰性德、曹寅交好 | 书中既有风月场描写,又有贵族生活细节 |</p><p class="ql-block">| **时间证据** | 1672年临终托付《风月宝鉴》手稿 | 1702年卒,与脂批"壬午除夕"吻合 | 文本反映明清之际而非乾隆时期社会风貌 |</p><p class="ql-block">| **地理证据** | 熟悉南京、苏州等地 | 无锡人,与"雪芹为无锡人"记载一致 | 大观园原型更接近江南园林而非北京宅邸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