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花儿的美篇

红梅花儿

我 的 父 亲 母 亲 <p class="ql-block">  父亲、母亲先后离开尘世多年,2025乙已年是父亲、母亲的90诞辰。后人们在各个地方虔诚谒祭!为了纪念父亲、母亲的生育、养育之恩,大女儿宗梅特写祭文一篇来纪奠思念我们的父亲和母亲,谨以此文的形式来承上启下传承于后辈,以谢为念!</p> <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我们的祖先元世祖王少奇生于江西,乾隆甲子年(1744年),由四世祖王延荣之子王崇武、王崇选、王崇荣弟兄三人迁徙入川,移居万邑市王家坝(上世纪称万邑市为万县市,今谓重庆市万州区),以耕读为本,安居乐业,从此王氏家族在万州这块土地上开枝散叶,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支系是王崇选的后辈。王崇选→王德魁→王启禄→王财友(我们的爷爷王恒轩),爷爷王恒轩与奶奶牟来秀公元1918年民国6年农历戊午年(马年)完婚,生十三子女。我们的父亲是爷爷奶奶子女中存活的第六位。</p> <p class="ql-block">  父亲:王茂寿生于1935年7月6日,农历六月初六。父亲身高一米七左右,平头,五官端正,身体壮实。不管春夏秋冬,身着对襟衣裳,常穿母亲给做的千层底鞋。</p><p class="ql-block"> 母亲:牟方碧 生于1935年3月3日,农历一月二十八日。母亲身高一米五三左右,柔弱、俊秀、美丽,典型的江南女子体型。</p> <p class="ql-block">  父亲、母亲一生从工从农,是平凡的人,但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父亲、母亲生在祖国最贫弱的年代,经历过中华民族最残酷的抗曰战争、解放战争的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国内百废待兴发展中遇到的前所未有、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也饱尝了新中国在前进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不管国家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发展,在阅尽世道沧桑,尝遍酸苦辣之后,始终不改初心,跟随国家发展的路子走,干好从工从农最本份的事,为国家在恢复经济发展上添砖加瓦,为小家抚养好后代,一切都在尽职尽力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前的万州,以农业为主,工业才起步,商贸又依水,经济发展受地区、政策、时代的局限,整体发展水平很低。父亲、母亲再怎么优秀能干,再怎么努力辛苦都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由于过度劳累,导致父亲、母亲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 父亲母亲您们走后,对于年幼的弟弟妹妹是巨大的打击。老天给我们关了一道门,却又给我们的生活开了一扇窗,让您们的大女儿宗梅离开弟妹远赴它乡寻求工作,家里的一切由11岁年幼的妹妹春英承接起抚养抚育弟妹的任务,其中生活的艰辛无以言表,但我们几姊妹还是坚信未来的日子会好起来。父亲母亲您们的影子一直在鼓励着我们,让我们几姊妹勇敢前行在维艰的路上,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尽管父亲母亲与我们子女相依为命的时间短暂,但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却给我们子女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父亲、母亲善良的品格在我们几姊妹身上继承、传扬。父亲、母亲虽然是一般的老百姓,但对生活的态度是踏实认真的,从来不怨天忧人,一丝不苟地做人做事,积极面对社会带来的各种不测和风风雨雨。父亲母亲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那个多舛的积贫积弱的年代和还有我们的小家。父亲、母亲也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勤奋的人,在处人处事的作风上深入儿女们的骨髓,仅从几件小事足以体现出我们的父亲母亲做人做事的品位。</p> <p class="ql-block">  1957年毛泽东主席到苏联访问,在看望中国留学生时,谈到国际形势,他风趣地讲:“现在世界正在大变,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东风一定能压倒西风”。伟人随便的一个比喻,成了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中国最为流行的一句政治话语,连东风也成了革命力量的象征。父亲小学文化,但骨子里生有浪漫的情怀,当年为自已的二女儿取名“东风”。1963年又为三女儿取名“春英”,意为“春阳抚照,万物滋荣”,希望国家尽快发展经济,摆脱国家贫困。父亲对国家的敬,转为对子女的爱,真可为高大尚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还有一件事让我们子女从敬佩到崇拜:1968年邻居吴某家修房,趁父亲母亲外出打工之机,侵占了我家宅基地,作为子女的我们很不高兴,告状于在万县市光明针织厂打工的父亲。父亲为了平和邻里关系,说:“让她家几尺又何妨”?(因为,我们万州老家留传着一个人人知道的典故:说古有张姓承相老家的邻居,在朝中为工部侍郎,但官没有张承相官大,这家邻居修房占了张家几尺宅基地,于是张家后人不服,写信给张承相告状,张承相回信道:“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为了和睦张家又退让三尺。这是和睦的典故,家乡人人都知道,父亲借用此道理来平和邻里关系。当时我们不懂,现在看来父亲是多么伟大,多么的善解人意)。我们的父亲懂人性,知人性,以退让来解决问题,用宽厚之心待人,以谦和礼让教育我们。所以我们子女们长大后在待人、处事和工作中,都按照父亲的品格做人做事。父亲就是一座山,他让我们子女有依靠,传给我们的优秀品质永远铭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  母亲看试柔弱,却担起了我们一家的千斤重担,孝敬公婆、做好姑嫂、培养抚育儿女、下地干活是母亲的首要任务。母亲也是小学文化,但对知识的崇拜、渴望,不压于当今的父母。上世纪六十年代,母亲就接送我上下学,并且和父亲商量要求我要在学校学特长,12岁的我,什么也不懂,稀里糊涂地就选了乐器二胡,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每周星期天上午学习一小时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正当二胡学得上路时,父亲“走了”,一个家的顶梁柱倒了,全家人的生活可想而知,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和压力,我学的特长二胡也从此终断,虽然二胡没有学出来,但今生一辈子都要感谢我有一个智慧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疼爱儿女的心,也超出常人的父母。上世纪60、70年代,国家年人平均GDP才100元左右,可想而知全国人民处在极端贫困时期,但我们的母亲为了我们子女不挨饿,就连吃玉米羹羹也要让子女们先吃。母亲在世的时候,每个冬天子女们身上穿的棉衣、棉裤、棉鞋也会提前做好,从来就没有让我们冻倒过。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能干的母亲,省吃俭用的母亲,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的子女受半点委曲。我们的母亲还是一个特别爱干净、爱整洁、穿着讲究的人,这是母亲骨子里带来的。子女们敬爱我们的母亲,更心痛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母亲还是一个坚强的母亲,在生病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在病榻上也没有吭一声,干净利索地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母亲给我们留下的是人的尊严,是人的品格,还给我们子女们留下的是无限地思念。</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父亲、母亲虽然平凡,但不平庸。特别是在各种运动中,大事大非上不糊涂,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始终做好自己,能认真思考问题,在行动上也能做出正确的抉择。父亲、母亲为人谦和,做人有原则,做事有担当,是我们儿女及子孙们的榜样。父亲、母亲在世时常以肌肤之亲亲我们儿女,这就是人类最好的爱的表达,让我们儿女感觉到很温暖幸福。但世上有多少家庭没有这个温暖的动作?而我们的父亲母亲做到了,这个基因已传给了我们及我们的后辈,多少人都羡慕这个爱的基因。感谢父亲、母亲对我们儿女永恒的爱,我们做儿女的会永远铭记于心。 </p><p class="ql-block"> 父亲、母亲放心吧!您们的子孙会替您们好好的活着,将继承您们的遗志,会在中国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生根、开花、结硕果的。 父亲、母亲安息吧! </p><p class="ql-block"> 宗梅一家三代</p><p class="ql-block"> 春英一家三代</p><p class="ql-block"> 宗林的儿子儿媳孙子</p><p class="ql-block"> 王伟一家三代</p><p class="ql-block"> 跪叩!</p><p class="ql-block"> 2025乙巳年6月初6</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