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竹筠,这个名字,我们更习惯亲切地称她为“江姐”,她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英雄,是革命精神的不朽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江竹筠的早期照片中,有一张是她童年时与母亲、弟弟的合照,照片里,小小的她站在母亲身旁,眼神中透着超出年龄的坚毅,身旁的弟弟紧紧依偎着母亲。</p> <p class="ql-block">一家人的穿着朴素破旧,却难掩彼此之间的深厚亲情,这张照片背后,是江竹筠充满艰辛的童年岁月。</p><p class="ql-block">1920年8月20日,江竹筠出生在四川自贡的一个贫寒农家,她的到来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太多的喜悦,因为贫困像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着这个家。</p> <p class="ql-block">父亲江上林不安于农村的平淡生活,长期漂泊在城市,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家庭的重担便全部落在了母亲李舜华柔弱的肩上。</p><p class="ql-block">在江竹筠两岁时,弟弟江正榜的诞生,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江竹筠8岁那年,四川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p> <p class="ql-block">8岁时,家乡遭遇罕见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绝境,无奈之下,母亲李舜华带着江竹筠姐弟前往重庆投奔舅舅李义铭。</p><p class="ql-block">然而,舅舅一家嫌贫爱富,将他们当作仆人使唤,倔强的江竹筠从不乞求,也从不流泪,默默忍受着这一切。</p> <p class="ql-block">两年后,不愿继续寄人篱下的李舜华带着孩子们搬出舅舅家,依靠母女俩做针线活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p><p class="ql-block">即便生活如此艰苦,母亲也从未放弃让孩子们上学的念头,后来,父亲江上林在船上找到工作,每月能寄些补贴回家,江竹筠和弟弟终于有机会进入教会小学读书。</p> <p class="ql-block">可惜好景不长,仅仅半年后,父亲失业,赌气回到自贡老家,不久便在贫困交加中病逝,失去了经济来源,江竹筠姐弟不得不退学,懂事的江竹筠为了弟弟,毅然放弃学习机会,跟着母亲进入袜厂当童工。</p> <p class="ql-block">10岁的江竹筠身材矮小、瘦弱,连机器都够不着,老板给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在昏暗潮湿的厂房里,她每天要工作超过12小时,稍有疏忽就会被皮鞭抽打。</p><p class="ql-block">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让她矮小孱弱的身体不堪重负,而此时,在孤儿院读书的弟弟又患上了软骨病,母亲想让她辞去工作照顾弟弟。</p> <p class="ql-block">但黑心的老板却以“若要辞职,母女一起离开”相要挟,不久,母亲也身患重病,无奈辞去工作,年仅12岁的江竹筠独自挑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p><p class="ql-block">后来,舅舅李义铭因需要雇人带孩子,便请母亲去家中当保姆,凭借与教会的关系和孤儿院董事兼院长的身份,舅舅将江竹筠姐弟送入孤儿院小学免费读书。</p> <p class="ql-block">这段艰难的童年经历,让江竹筠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和社会的不公,也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p><p class="ql-block">进入孤儿院小学后,江竹筠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要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异,第一学期就连跳三级,和另一位同学两人包揽了班级前两名。</p> <p class="ql-block">在学校里,江竹筠遇到了对她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丁尧夫,丁尧夫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p><p class="ql-block">他时常给学生们讲述近代历史事件及革命志士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接触进步书籍,如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在老师的悉心培养和启发下,救国救民的思想在江竹筠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p> <p class="ql-block">1936年秋,江竹筠考入南岸中学,在这里,她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彼时,日本在占领东北之后,又向华北逼近。</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却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这股浪潮也迅速席卷重庆,江竹筠和同学们积极投身其中,组织起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抗日。</p> <p class="ql-block">1939年春,江竹筠考入中国公学附中读高中,在这里,她结识了共产党员戴克宇,两人一起阅读进步书刊,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革命思想的养分。</p><p class="ql-block">在戴克宇的引导下,江竹筠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她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心中那颗革命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同年夏天,经戴克宇介绍,江竹筠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鲜艳的党旗,她庄严宣誓,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这一刻,她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革命征程。</p> <p class="ql-block">1943年,23岁的江竹筠接到党组织的一项特殊任务——与中共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假扮夫妻,以掩护彭咏梧的身份并协助他开展工作。</p> <p class="ql-block">彼时,地下工作形势日益严峻,敌人的监视无处不在,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身份,危及整个组织,江竹筠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和危险性,但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p><p class="ql-block">为了演好“夫妻”这一角色,江竹筠和彭咏梧开始了密切的合作,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逐渐培养出了默契和信任。</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共同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感情逐渐超越了假扮夫妻的范畴,变得更加真挚和深厚。</p><p class="ql-block">1945年,经中共南方局和重庆市委批准,江竹筠与彭咏梧正式结为夫妻,成为了一对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p> <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江竹筠生下了儿子彭云,初为人母的江竹筠,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她和彭咏梧看着襁褓中的孩子,眼中满是慈爱和希望。</p><p class="ql-block">这张一家三口的合照,便是他们幸福时刻的珍贵见证,照片中,江竹筠抱着孩子,脸上洋溢着温柔的笑容,彭咏梧站在一旁,眼神坚定而又充满爱意。</p> <p class="ql-block">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47年秋,彭咏梧向中共川东临委主动请缨,与江竹筠等人由重庆赶赴下川东,组织领导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他们深知,革命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p> <p class="ql-block">临行前,江竹筠一家来到重庆千秋照相馆,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全家福,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最后一次团聚,随后,他们将年幼的儿子彭云托付给亲友谭竹安、谭正伦姐弟抚养,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1948年1月,彭咏梧在巫溪安子山战斗中为保护党组织和游击队员,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自己却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砍下他的头颅,悬挂在城门上示众。</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江姐故居</p><p class="ql-block">得知丈夫牺牲的噩耗,江竹筠悲痛欲绝,但她没有被悲伤打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毅然决定接替丈夫的工作,继续在这片充满危险的土地上战斗,她坚定地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p> <p class="ql-block">然而,危险正一步步逼近,1948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江竹筠在万县不幸被捕,照片中的她,被特务押解着,眼神中却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坚定和决绝。</p> <p class="ql-block">渣滓洞革命志士制作的五星红旗</p><p class="ql-block">她被关押进了臭名昭著的重庆渣滓洞监狱,这里是人间地狱,关押着许多革命志士,他们遭受着非人的折磨。</p> <p class="ql-block">在狱中,国民党军统特务为了从江竹筠口中获取情报,用尽了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棍、电刑……甚至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十指连心,那种剧痛常人难以忍受。</p><p class="ql-block">但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她的英勇无畏让敌人胆寒,也让狱中的难友们深受鼓舞。</p> <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14日,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最后的疯狂,江竹筠被国民党特务押解到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她身着那件被捕时的蓝色旗袍和红色毛衣,神色从容,眼神坚定。</p> <p class="ql-block">面对死亡,她毫不畏惧,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英勇就义,年仅29岁,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江竹筠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她的故事被写入书籍、搬上舞台和银幕。</p><p class="ql-block">如小说《红岩》、歌剧《江姐》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事迹,感受她的精神力量,她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江竹筠的众多旧照中,有一张她年轻时的单人照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中的她,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坚定和自信。</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仿佛定格了她青春的模样,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的光辉形象,每当我们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江竹筠那伟大而壮烈的一生。她的精神也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