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时间计量体系的演变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阳历、阴历与农历,看似简单的日期数字背后,蕴含着古人对天文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这三种历法体系各有特色,在不同文明和地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我们一同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阳历:太阳运行的忠实记录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阳历,又称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为基础制定的历法。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天,为了方便纪年,阳历平年设置365天,闰年为366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阳历的历法是逐步趋于完善的。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采纳埃及数学家、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建议,以回归年为依据制定儒略历,规定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儒略历对闰年的设置过于简单,每四年就增加一天,这导致历法年逐渐与回归年产生偏差。到了16世纪,这种偏差已经相当明显,使得春分等重要节气的时间发生了显著错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了新的历法,即格里高利历,也就是现在的阳历。格里高利历规定1582年的10月4日的次日为10月15日,使第二年的春分日期和阳历节气正好相符,即3月21日。它以儒略历为基础,通过每400年中减少3个闰年(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不设为闰年),让历法年与太阳运行周期的误差大幅缩小,每3300年才会产生1天的偏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把阳历的置闰规则总结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阳历的优势在于其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相对固定,便于农业生产、气候研究等工作安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阴历:月亮盈亏的诗意写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公转为基础设定的历法。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导致月相作周期性变化,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朔月(初一,不可见)- 蛾眉月(初三-初四)- 上弦月(初七-初八)- 盈凸月(十一-十二)- 望月(十五-十六,满月)- 亏凸月(十七-廿二)- 下弦月(廿三-廿四)- 残月(廿五-廿九,亏眉月)- 晦月(三十,朔月前夕)。变化周期约为29.5306天,因此阴历的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12个朔望月为一个阴历年,全年长度约为354或355天。庄子所言:“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朝生夕死的朝菌是无法感知晦月和朔月的,即无法感知昼夜交替的。夏生秋灭的蝉是无法知道春秋冬四季轮回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古代,月亮是人类最早关注的天文现象之一,其圆缺变化直观且有规律,方便观测和记录。许多古代文明都曾使用过阴历,例如古埃及早期的太阴历、伊斯兰教历(回历)等。伊斯兰教历以新月初现作为每月的开始,用于宗教活动和重要节日的确定,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都依据伊斯兰教历而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阴历最大的问题在于与太阳运行周期脱节,12个朔望月比一个回归年大约少11天,长期使用会导致季节和月份错位,无法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农历:阴阳调和的东方智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又称夏历、汉历等,它巧妙地融合了阴历和阳历的特点,属于阴阳合历。农历一方面以朔望月作为确定月份的基础,使得每个月的初一必定是朔日(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与太阳同时出没,地面上看不到月亮),十五或十六是望日(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圆圆的月亮)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06日),农历基本上是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大约多出一个多月。如果三年设一闰月则多余3天,五年设两闰月则少5天,11年设四个闰月又多1天……经过不断摸索,人们发现19个回归年的时间和235个朔望月时间非常接近,235-12*19=7,因此,古人通过“十九年七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插入7个闰月,使得19个农历年的总天数与19个回归年的天数基本相等。具体闰哪个月,则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置闰规则非常精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武帝时邓平、唐都、落下闳、司马迁等人制订的《太初历》奠定了农历的基本框架,并且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现代天文学来看,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周年视运动的位置来测定的,黄道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平面与天球的相交线,是一个无限大圆周,一个圆周360度,平均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跨15度,春分日太阳位于黄经0度,太阳运行至黄经15度时就是清明,太阳运行至黄经30度时就是谷雨,以此类推,当太阳运行至黄经300度时就是大寒,当太阳运行至黄经315度就是立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很显然,二十四节气属于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因此,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日期相对固定,但在阴历中日期变化很大。二十四节气由12个节和12个中气组成,当某个农历月份中先出现只有一个节,不含中气时,这个月就被设为闰月,名称沿用前一个月,称闰某月,例如:2025年(农历乙巳蛇年),农历六月:跨公历6月26日—7月24日。闰六月:跨公历7月25日—8月22日。因农历六月之后的月份中只有“立秋”这个节,缺失中气"处暑",故将六月重复一次,形成闰六月,乙巳蛇年全年384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国现行的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和颁布,属于官方历书《中国天文年历》的一部分。这一职责自1950年起由紫金山天文台承担,并于2017年发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规范了农历的编制与发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历在指导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农民依据二十四节气安排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农谚,都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总结。同时,农历还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依据农历日期而定,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种历法的现代意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现代社会,阳历凭借其与国际接轨、计算简便、季节对应准确等优势,成为世界通用的历法,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阴历在一些宗教和文化传统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维系着特定群体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而农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历法,不仅在农业生产中仍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更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阳历、阴历与农历,这三种不同的历法体系,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把握,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历史的舞台上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时间文化图景。</span></p>